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市文化资源丰富,三峡文化闻名世界

重庆市文化资源丰富,三峡文化闻名世界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重庆已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为25 908 处,其中新发现17 244 处文物、复查8664 处文物,另确认消失文物4002 处。截至2017 年底,重庆市有博物馆100 个,文化馆41 个,公共图书馆43个,艺术表演团体13 个。享誉世界的三峡文化。三峡地区孕育繁衍出神秘的巫盐文化、水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航运文化等。

重庆市文化资源丰富,三峡文化闻名世界

重庆历史悠久,文化丰厚。距今204万年前的巫山人拉开了重庆大地上人类活动的序幕。从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到商周时期,形成了多族群交融的巴文化。再经秦汉隋唐,逐渐融入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大家庭,结出了以巴渝舞、竹枝词为代表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文化硕果。宋代至明清,重庆逐步成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文化渐呈繁荣之势,产生了一大批以大足石刻、川江号子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力作,形成了重庆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自1891 年开埠,重庆迅速成长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大量先进的思想传入,使重庆成为引领西部的时代先锋。四川的第一张报纸、第一个新式工业企业,都在重庆出现。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中心,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并称二战名城,第一次具备了世界知名度。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三线建设、计划单列、恢复直辖的重庆,更是涌现出了小说红岩》、油画父亲》、川剧金子》、杂剧《舞流星》、木刻《而立之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

重庆历史的演变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根据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 年,重庆已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为25 908 处,其中新发现17 244 处文物、复查8664 处文物,另确认消失文物4002 处。从文物构成类别看,现存古遗址1542 处、古墓葬15 686 处、古建筑4181 处、石窟寺及石刻2056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98 处、其他文物45处。该次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占地总面积为291 332 293.60 平方米。从所有权看,国家所有的占总量80.33%,集体所有的占总量7.09%,个人所有的占总量11.73%,权属不明的占总量0.85%。重庆馆藏可移动文物总量76 万余件(含化石及动植物标本)。按时代分,旧石器时代80处、新石器时代72处、夏时期29处、商时期114处、西周时期118处、东周时期186处、秦时期88处、汉代2007 处、三国时期563 处、两晋时期540 处、南北朝时期537 处、隋代73处、唐代194处、五代74处、宋辽金时期747处、元代97处、明代1892处、清代18965 处、中华民国时期2077 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871 处、时代待定的214处。从文物保护级别来看,重庆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大足石刻),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 处(合川钓鱼城遗址、涪陵白鹤梁题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9处[5];市级优秀近现代建筑98处,其地位等同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的抗战遗址183 处。重庆市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 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另含街区、亟待抢救和三峡库区迁建的传统风貌村)26个、历史文化传统街区3个;进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的有14个。

截至2017 年底,重庆市有博物馆100 个,文化馆41 个,公共图书馆43个,艺术表演团体13 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27%。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拥有量0.58 册(张)。博物馆藏品总量近13万件/套,其中藏品数量5000件/套以上的6家,10000件/套以上的4家。有国家级综合档案馆40个、市级专业档案馆1个、市级部门档案馆4个。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普查共计10个类别4110项,其中有民间文学798 项、传统音乐817 项、传统舞蹈275 项、传统戏剧69 项、曲艺119 项、传统体育·游艺杂技151 项、传统美术155 项、传统技艺750 项、传统医药250项、民俗645项、其他81项。

重庆地域文化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享誉世界的三峡文化、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化、影响深远的抗战大后方文化、独树一帜的移民文化、繁荣兴盛的工商文化构成了重庆地域文化的主体。

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是历代巴渝地区居住民在发展中所累积成的地域性文化。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和沃野千里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重庆的自然条件恶劣,“大山大水大雾大火炉”,曾经是其气候环境条件的真实写照。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是这种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巴渝人民得到磨炼,使巴渝人民拥有了耐苦尚勤、坚忍顽强、热情豪放的性格。从巴蔓子将军的刎颈报国到“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倡导共和的激昂呼号,巴渝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三国时刘备张飞赵云等在白帝城、江州留下千古传奇。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白居易的忠州诗、杜甫的夔州诗,筑就了巴渝诗歌的巅峰。宋代至明清,巴渝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宋代涪陵学派成为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大儒来知德成为《易经》研究的集大成者;以钓鱼城之战为代表的南宋抗蒙战争,则将巴渝地区长期以来浓厚的军事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享誉世界的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世界级河流中著名的自然大峡谷,同时又是一条承载了几千年人类历史的人文大峡谷。三峡地区孕育繁衍出神秘的巫盐文化、水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航运文化等。长江三峡重庆段,从白鹤梁、石宝寨到张飞庙、白帝城,从鬼城丰都、诗城奉节到红叶巫山,自然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既有雄奇的夔门、神女峰美景,也有闻名遐迩的白帝托孤故事,更有传诵千古的朝辞彩云。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犹如一颗颗珍珠,连缀成一条历史悠久的三峡文化长廊。峡江流域丰腴的人文精神与瑰丽的自然资源的结合,使重庆具有不凡的发展潜力。

彪炳史册的革命文化。重庆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清末,邹容的《革命军》首倡共和,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同盟会在重庆开展了武装斗争,建立了蜀军政府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中共第一个地方小组在重庆成立、中共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在重庆策划,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三大主力红军先后都在重庆进行过艰苦的革命斗争,播撒了革命的火种。特别是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和以江竹筠为代表的红岩英烈,在重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形成了光耀千秋的红岩精神,成就了重庆革命文化的高峰。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重庆还是中国统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南方局领导下,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围绕救亡图存、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战文化。在重庆诞生的各党派政治民主协商的制度安排,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影响深远的抗战大后方文化。抗战时期,一大批学者和大量教育、科技、文化机构汇集重庆,使重庆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重庆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火种、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大后方文化不仅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地位,也提升了重庆的城市品位,重庆由一个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战时临时首都、世界二战名城。这一时期给重庆文化基因增添的荣耀、自豪和世界知名度绵延至今。

独树一帜的移民文化。移民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重庆历史上经历过7 次大规模移民高潮,跨越3000 年,其体量之巨大,类型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国内罕见。重庆自古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在当今重庆主城区,祖辈为土生重庆人的比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在历史上对重庆文化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移民过程主要有4次。第一次,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在明清时期,大量湖南、湖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第二次,抗战时期内迁移民,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区的高等院校、学术文化机构和逃难百姓等纷纷迁到重庆。有资料显示,到1938 年6 月,长江中下游来渝入户的人口达41.9 万余人。第三次,“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移民。1964 年至1980 年长达16 年的“三线建设”,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工业基础,成为“三线建设”企业内迁的重点地区。第四次,三峡库区移民。为建设三峡工程,重庆多个区县上百万移民需避让搬迁,这形成了一场持续18年的三峡工程大移民,至2010年结束。而当下重庆正经历一次规模更大、时间更持久、影响更深远的移民过程。伴随重庆城市拓展和城镇化过程,将有数百万农村、郊县人口融入重庆主城。持续不断的移民,铸就了重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情怀,充分体现了重庆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www.xing528.com)

繁荣兴盛的工商文化。工商文化是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早在先秦时期,巴寡妇清是中国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女实业家。宋代以后,重庆、夔州商埠兴盛,成为川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代,重庆作为最早开埠的西部城市,以火柴制造为开端,棉纺、冶金、玻璃、电力、丝纺、采煤等近代工业相继出现,在四川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抗战时期,重庆更成为整个大后方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作为国内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大后方。时至今日,丰厚的工商文化积淀,在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内陆开放高地,建成国内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仍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重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重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性展开和具体化。重庆文化中一以贯之的质直好义、尚诚守信、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等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美德。以巴渝文化为主体的重庆文化在中华文化起源、承续和创新过程中多次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钓鱼城之战使南宋国祚得以延长,保存和延续了当时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大后方文化中心,使中华文化得以维系传承。重庆文化守护、丰富、壮大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庆文化也是长江文化中极具个性的独特组成部分。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地区多层次、多维度的各种文化的集成,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个区域文化共同组成的文化复合体。长江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重庆人劲勇刚烈、质直好义、百折不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重庆熠熠生辉的三峡文化,是具有世界美誉度的峡江文化,成为长江文化中个性独特、风姿卓然的美丽风景。重庆文化更是巴蜀文化中富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是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南涉滇东北、黔西北,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历史延续性表现形式的区域文化。巴文化与蜀文化始源独立又交融发展。巴地“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蜀地“地称天府,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巴文化豪放阳刚的美学风格与蜀文化阴柔婉约的美学风格如双星闪耀,各领风骚,各美其美。二者在不断的交流、碰撞、融汇过程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互融格局,造就了巴蜀文化刚柔相济、文质互补、阴阳相和的文化性格,美美与共。

【注释】

[1]本节资料参考了《重庆通史》,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重庆市情》,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3]本节资料参考了《重庆市情》,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4]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重庆市情》,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5]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统计截止于2012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