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环境及其特征

自然环境及其特征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文化的形成从源头来看就是人类活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可供改造的自然资源,也限制、约束着人类活动。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 千米。南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渝东南地区与渝东平行岭谷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渝西和渝中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245小时。水文化也成为了重庆地区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自然环境及其特征

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文化的形成从源头来看就是人类活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可供改造的自然资源,也限制、约束着人类活动。在生产力水平越低下的情况下,这种约束力越明显。人文环境则是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环境,换言之,人类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

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北纬28°22′—32°13′,东经105°17′—110°11′,东西长470 千米,南北宽450 千米,全市面积82400 平方千米,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未计算港澳台地区)居第26 位。地界东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接四川省广安市、达州市和陕西省。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地貌组合差异大。东部和南部靠大巴山、武陵山两座大山脉,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 千米。以长江干流为轴线,上百条大小支流入江,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形成南北高、中间低,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的地貌,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状态。地形高低悬殊,地貌结构比较复杂,主要有4 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最高处大巴山的川鄂岭海拔2796.8 米,大多为海拔1500 米以上的山地;西部地势低,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 米,大多为海拔300—400米的丘陵。长江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长江三峡。由于地貌发育的阶段差异和新构造运动间歇性大面积抬升,在地域内构成从300 米到2400 米7 级层状地貌,逐级分别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降低。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全市地貌形态类型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62400 多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75.7%;丘陵面积近15000 平方千米,占18.2%。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均佳。在背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则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地理气候角度来看,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地带,南连云贵高原和武陵山区,东跨长江三峡进而贯通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区以红壤为主,年降水丰富,年积温高,但日照稍有不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受到太平洋印度洋气流控制,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按其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可以将重庆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即西部川中方山丘陵地区、中部和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地区与南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具体而言,西部川中方山丘陵地区主要包括:渝西地区的江津区、永川区、璧山区、大足区、潼南区、合川区、荣昌区7 个区。这一地区在地形上主要是低山和丘陵。中部和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地区主要包括:渝中地区的主城区、长寿区、涪陵区、南川区、綦江区、丰都县、忠县、垫江县等以及渝东地区的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等区县。这一区域主要以中山丘陵为主。南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主要包括:渝东南地区的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区县。这一地区地貌较为复杂,除了少部分平坝及河谷较为平坦外,主要是丘陵山地喀斯特地貌。根植于这样迥异的自然条件之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也决定了其地域文化必然相互有别、各具特色。

重庆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早、夏长、秋凉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风力小,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却时空分布不均,气候温和,气候资源丰富,光热水同步。具体而言,重庆市的不同区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就气温而言,沿长江、嘉陵江河谷低海拔地区(渝西与渝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南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渝东南地区与渝东平行岭谷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降水方面,重庆市常年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均,主要降水量集中在4—9月。中部和东部平行岭谷地区的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年降雨量除了渝东北的巫溪、城口等县较高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多在1000—1200毫米。南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渝东南)年降雨量在1200—1500 毫米。而西部方山丘陵地区个别地区如潼南、大足等全年降雨量相对较少。日照分布方面,重庆地区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980—1580小时。渝西和渝中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245小时。渝东地区日照相对较多,年日照时数在1500小时左右。日照时数最少的是渝东南地区,大约为1200小时。气候及地貌上的区域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www.xing528.com)

水文角度来看,重庆市境内河流广布,水资源十分丰富。按重庆地形地貌所划分区域来讲。西部川中方山丘陵地区主要河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綦江、五布河、小安溪、永川河、濑溪河、璧北河、梅江河等河流。流经中部和东部川东平行岭谷地区的江河除了贯穿重庆市全境的长江外,还有孝子河、花溪河、梁滩河、藻渡河、蒲河、清溪河、龙溪河、桃花溪、御临河、笋溪河、梨香溪、渠溪河、碧溪河等。渝东地区主要河流有干井河、汤溪河、泥溪河、长滩河、梅溪河、草堂河、大溪河、大宁河、鳊鱼溪等。南部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区域内主要河流有长江主要支流乌江及支流酉水、郁江、龙河、阿蓬江、龙潭河等。河流分布密集,为重庆的航运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水文化也成为了重庆地区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其中中外驰名的三峡地区更是勾连东西的水路命脉,依赖于峡江水运业的各种文化符号在峡江地区更是大放异彩,纤夫运输时呼喊的峡江号子、与巴人船文化密切相关的悬棺文化、有赖水运的盐井遗址和商业古镇则是这一地区的特点。

从矿产资源角度来看,“重庆市是我国特大城市中矿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区域内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在中部和东部平行岭谷地区分布较集中,主要矿藏为煤炭、天然气、铝土等。三线建设时期大量的军工企业纷纷迁入川东平行岭谷如南川、綦江、涪陵等地区,资源丰富乃是其迁建于此的原因之一。其不仅增强了重庆的经济实力,由建设者所带来的外地文化也丰富了重庆当代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形成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地域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形成。重庆地处中纬度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具有冬暖夏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人类居住、生存。重庆早期人类活动遗迹比较丰富,三峡地区发现有迄今东亚最早直立人种——巫山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生代的地壳运动造就了长江三峡的自然风貌,同时产生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于人类繁衍、生存。巴文化产生于三峡地区,除了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外,还与本地区丰富的岩盐资源有关,盐业生产成为巴人重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制盐陶器正是巴文化的典型特征体现。再如重庆地区多古代军事遗存,宋蒙战争中南宋军民依靠山城防御体系有效抵挡了蒙古大军。山寨众多,且多分布在主城周边、渝西地区及渝东北部分低山丘陵地带,从人文因素来看,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四川、重庆地区多匪患、战乱,在长期的斗争中民间形成了结寨自保的传统;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上述地区相对渝东南、三峡地区地势较缓,缺乏高山深壑的天然屏障,需筑寨防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