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民生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新论述,给我们今后的文化民生建设指明了原则与方向。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不仅充分挖掘与继承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还要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同时按照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没有绵延5000 多年的中华文化,就没有今天发展着的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赖以滋养的文化土壤,是不断地推进文化民生建设的重要养料。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他们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和有机组成部分。他提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6]不管是“继承前人”“古为今用”的观点,还是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定为“血脉”“魂”“精神根脉”的看法,都表达了习近平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高瞻远瞩。抛弃传统文化,就等同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惠及民众、恩泽后人。
我们建设文化民生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否则将会丧失生命力和影响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盘肯定并整体性地接受传统文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27]总结起来,即“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传统文化。“有鉴别”就是不能持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要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不能把传统文化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后,坚决剔除阻碍我们发展的文化糟粕,比如愚忠孝、官本位思想等,同时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如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传统美德,鼓励人们向上向善,这有利于人民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依,提升人民对生命的认知和精神境界。
(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www.xing528.com)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方向。离开对前人历史文化的坚持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发展就会丧失血脉根基。如果不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重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将会缺乏持久活力。习近平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为其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8]我们并非纯粹尊崇传统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者,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与时代价值相吻合的现代文化,所以只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做到真正继承。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9]就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符号与价值内容加以改造,促使它历经变迁在当下仍能发挥作用,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对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超越与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形式。如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以儒家典籍《大学》中的“八条目”创造性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古代文化中“以民为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在当下被引申为“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血脉之本、力量之源”。建设文化民生,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样我们才能解决民众思想上对传统文化的困惑,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三)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建设文化民生就是要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但在当下我们要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须思考的现实性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备强大的勇于创新的民族禀赋和优良传统,我们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抄、囫囵吞枣,需要进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精神,更新、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0]因此,建设文化民生就要创新性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其生命力,不断以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儒家经典著作,思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生存的问题,跨越时空,在当下仍然彰显出指导价值,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具有启发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营养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