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基于“无产阶级解放”视角形成了文化民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原因作为他们研究的重要方面。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民生概念,但他们有丰富的文化民生思想,其中如何满足广大劳动者的精神需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有其自身的发展演进规律。对于文化在劳动人民的基本需要与个性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1]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给予工人精神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这也是马克思文化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马克思阐明了,民生作为人的基本生活主张和内容,缺少不了文化的内容和支撑。对此,恩格斯给予高度认同,并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恩格斯在这里深刻指出了无产阶级的文化发展与其自身的解放的紧密关系。文化民生的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一部分,文化民生建设水平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解放程度。恩格斯首先考察了16世纪和17世纪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发展的英国农民文化民生的状况,“农民当时十分虔诚地、安分守己地过着平静和安宁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忧虑,也没有活动,没有共同的利益,没有教育,没有思想活动”。[3]即在封建时期,劳动者的文化需要极为匮乏,反映了文化民生的发展与人们的交流程度极为相关。
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既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传统文化在更广范围和更多民众中的传播和分享提供了可能,为文化民生发展的新形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空条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民生发展的现状与根本出路,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针对小资产者蒲鲁东的观点提出在实行明智而有效的社会分工下,社会劳动产品不仅能满足全社会人的丰裕的消费和充足的储备,而且还能使社会成员有充分的闲暇去享受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艺术、科学等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特别是要把文化产品从统治者的独占变为全社会的共同占有。恩格斯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理论上能为更多民众提供享受历史文化遗产、满足个人文化和精神需求的可能,但既然社会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统治阶级存在的借口就已经不存在了,和统治阶级共同分享文化产品就失去了必要性,特别是“统治阶级的存在,日益成为阻碍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愈来愈大的障碍,同样也成为阻碍科学和艺术发展,特别是阻碍文明交际方式发展的愈来愈大的障碍。从来也没有比我们现代的资产者更不学无术的人了”[4]。因此说,消灭统治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民生大发展的前提和决定性条件。社会主义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盛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文化发展和文化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民生的发展规律和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马克思关于艺术发展的基础的论述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强调:“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5]马克思发现,文化艺术的发展虽与社会的物质基础有关联,但两者决不是呈线性比例的关系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有其相对独立性。马克思的重要阐述不仅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树立了信心,也为社会主义文化民生建设的理论创新建立了理论依据。(www.xing528.com)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苏联全党及时提出战略重心的转移,民生建设和文化建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其中关系文化民生的内容被放到文化发展和民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首先对于社会主义工作重点从政治斗争向文化民生建设的转向,列宁强调:“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6]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文化与民生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民生建设。根据文化民生的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列宁要求,社会主义文化民生建设内容不同于资本主义,东方落后国家的文化民生建设的道路不同于欧洲发达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化民生思想的精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文化民生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内容,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产阶级文化民生大发展的重要障碍;二是文化民生发展的规律既依赖于物质条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优先发展文化民生,促进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优越性;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民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对文化和民生的共同关注和推进才能使文化民生具有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发展基础;四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要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各个国家应走适合自己文化传统和与自身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文化民生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