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主义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它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做了“政治化”的解读和“单向度”的理解,将古代的民本思想视为封建统治者的驭民之术,仅看到其服务于统治需要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了其内隐的政治价值,形成了认识上的偏见,甚至产生了一种广泛的文化怀疑主义情绪。夏勇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政治思想之要义在于发挥一个‘民’字,古代政治哲学可以归结为‘民学’,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乃是民本”。[99]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远古的民本主义,一直到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这叫万世一系,这才真正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东西”。[100]在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话语中,甚至蕴含着朴素的民权观念。夏勇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权思想犹如一颗宝石,一旦拂去由种种御民学、统治术厚裹的岁月尘埃,洗尽由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和长期的革命批判烙下的现代垢印,便会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101]。夏勇的见解,促使我们确立对本土政治文化遗产的理性态度,引导我们梳理民族政治文化的思想脉络,精心识别、客观陈述潜藏在中国政治思想史料中的民本理想,探寻中国民权观念、民生实践的文化根脉,避免单纯从西方思想资源库中找寻理论依据的学术立场。应当承认,与发轫于近代西方的民权理论相比,中国的民权思想多呈“碎片化”状态,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系统的理论形态,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们放弃历史传统的理由。当然,“对传统的重视并不表明是要以对传统的美化反对现实,而是从中汲取一种智慧”。[102]正如贺麟先生所说:“在思想和文化的范围里,现代决不可与古代脱节。任何一个现代的新思想,如果与过去的文化完全没有关系,便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不能源远流长、根深蒂固。”[103]就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而言,无论是民权意识或是民生关切,都奠基于民本观念之上,呈现出某种内在一致的逻辑。[104]当然,承认“民本主义”的政治传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固步自封甚或画地为牢”,而是警醒我们,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应当“忘却”文化传统,不应当人为“割裂”与历史联系的“脐带”。中国政治发展蕴含的民权意识和民生观念是不该放弃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对国家正当性、政府合法性的理论论证,构成了政治理论的核心议题。尽管传统社会的民生政治与当今社会的民生政治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中“民惟邦本”“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却与当代中国的民生政治观具有深刻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今天提倡的“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执政为民”“以人为中心”等原则,与其说是启蒙的结果,毋宁说是“民惟邦本”“权惟民本”的新民本论思想的发扬光大。这是一种文化本土主义的文化立场,是对文化怀疑主义的根本否定。
【注释】
[1]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3]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4]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92—296页。
[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6]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51—152页。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126页。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6页。
[10]孟宪平、曹小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文化范型”分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11]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31页。
[12]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页。
[13]孙中山:《孙中山思想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14]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5期。
[15]吕健、余政:《文化利益初探——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2期。
[16]张怡:《论文化利益》(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第67页。
[1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8]王绍培:《文化之为权利——评〈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一书》,《南方论丛》,2005年第4期。
[19]贺善侃等:《国际大都市公益文化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20]柳礼泉、肖冬梅:《文化民生: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需要深切关注的领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1]李宗桂:《提升软实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论坛》,2007年第20期。
[22]何继良:《关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若干问题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2期。
[23]刘莲香:《论文化也是民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4]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9页。
[2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9页。
[26]刘近:《文化民生概念生成逻辑的历史考察与当下审视——基于改善民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辩证关系的视角》,《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第6期。
[27]薛岳:《怎样理解“文化也是民生”?》,《红旗文稿》,2010年第18期。
[28]柳礼泉、肖冬梅:《文化民生: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需要深切关注的领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9]张春霞:《文化民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基础》,《实事求是》,2013年第2期。
[30]柳礼泉、肖冬梅:《论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与文化民生的互动关联和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1期。
[31]郭新茹、韩顺法:《文化民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探索》,《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第6期。
[32]杨亚非:《文化民生:中国民生建设之题中要旨》,《学习论坛》,2014年第8期。
[33]李萍:《文化民生及实现路径探析》,《行政与法》,2012年第5期。
[34]温兆标:《文化民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的新路径——以江苏的生动实践为例》,《长白学刊》,2010 年第6 期。
[35]文丽丽:《论马克思主义文化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求索》,2016年第3期。
[36]刘佳楠:《当前中国农村文化民生建设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
[37]刘强:《新时期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及启示》,《党史文苑》,2015年第5期。
[38]博云娇:《胡锦涛民生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39]文丽丽:《论马克思主义文化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求索》,2016年第3期。
[40]陈宇洁:《当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1]于伟峰、魏亚文:《论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42]温朝霞、仇妙芹:《论习近平以人民为本的文化思想》,《探求》,2016年第5期。
[43]郑文杰、徐碧英、李良中:《习近平人民利益实现路径思想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44]杨亚非:《文化民生:中国民生建设之题中要旨》,《学习论坛》,2014年第8期。
[45]陈宇洁:《当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6]崔兆瑞:《文化民生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首大学,2014年。
[47]李萍:《文化民生及实现路径探析》,《行政与法》,2012年第7期。
[48]白润生:《确立文化民生理念,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体会》,《民族论坛》,2015年第2期。
[49]骆威:《浙江文化民生的六大实现路径》,《政策瞭望》,2012年第12期。
[50]郑晓幸:《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文化民生建设——四川加强文化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新的思考》,《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5期。
[51]韩顺法、樊飞燕:《文化民生建设的路径探索》,《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17期。
[52]丁东红:《论福利国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www.xing528.com)
[53]苏旭:《世界各国文化概览·法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54]范中汇:《世界各国文化概览·英国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55]陈耀彬、杜志清:《西方社会历史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56]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57]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1—132页。
[58]潘云华:《“社会契约论”的历史演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9]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0页。
[60]张康之:《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
[6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62]统治契约的概念是在中世纪形成的,是与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割据的政治社会状况相联系的。统治契约论不探讨社会与国家的起源,而是探讨在国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订立的一种契约,它旨在规定统治者的权力范围和被统治者的义务范围,在历史上主要被用作反对专横肆虐的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武器,为某种类似于现代西方的非暴力反抗乃至暴力反抗作辩护。(何怀宏:《自然状态与社会伦理》,载梁从诫主编《现代社会与知识分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63]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5页。
[64]约翰·洛克:《政府论》(上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3页。
[6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66]文长春:《正义:政治哲学的视界》,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6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68]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69]文长春:《正义:政治哲学的视界》,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70]赵敦华:《当代英美哲学举要》,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441页。
[71]文长春:《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72]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第三版),李洪润,等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73]同上。
[74]文长春:《分配正义及其局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7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63页。
[76]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7]金耀基等:《三民主义与儒家思想》,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8页。
[78]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79]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80]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81]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82]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课艺批》,载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二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550页。
[8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8页。
[84]《谭嗣同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442页。
[85]《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郑大华点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86]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87]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页。
[88]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89]周茶仙:《朱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90]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王瑞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95页。
[91]康有为:《大同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92]康有为:《大同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93]周黎燕:《“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页。
[94]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95]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96]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97]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71页。
[98]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678页。
[99]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00]潘维:《回归民本主义,重建中国的政治价值(3)》,《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847607.html。
[101]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02]董四代:《民生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页。
[103]贺麟:《贺麟选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104]彭中礼:《民权与民生——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法理逻辑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