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民生的特征:人本性与批判性

文化民生的特征:人本性与批判性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对文化民生在实践中的发展以及对其概念的研究,笔者认为文化民生具有以下特征。(一)人本性人本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当前中国文化民生的鲜明特征。(二)批判性批判性蕴含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阶级基础和哲学基础中,而文化民生亦有其自身的批判性。

文化民生的特征:人本性与批判性

虽然对于民生观、民生特征进行多维透析的论文数量较多,且在现实中,文化民生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目前学界鲜有专门针对文化民生特征进行分析的文章。只有厘清其概念、把握其特征,才能在文化民生建设中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才能明确当下中国需要构建怎样的文化民生发展模式。

综合对文化民生在实践中的发展以及对其概念的研究,笔者认为文化民生具有以下特征。

(一)人本性

人本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当前中国文化民生的鲜明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目光始终不曾离开对人的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并将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作为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他们看来,现实的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既是民生发展的动力,又是民生发展的目的。人本性是其民生思想的重要特征,文化民生继承、发展并且充实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人本性。文化民生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广大民众对文化多样化、个性化、全方位的需求,改善人民文化生活为目标;解决文化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分享等基本问题;以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使人的生存意义从“市民社会中的存活”向“人类社会诗意地栖居”进发。文化民生的实现过程就是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得以文化自立,从而实现主体的对象性活动圆满完成,最终获得自我解放的过程。

(二)批判性(www.xing528.com)

批判性蕴含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阶级基础和哲学基础中,而文化民生亦有其自身的批判性。文化民生的批判性不但体现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立场和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上,也体现在其对现实的敏锐把握上,即指向现实,审视当下。这种指向不仅是对当下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的体察,更是对时代特点的总结,对现阶段世情、国情的洞悉,对民生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理性审视和反思。通过对当前民生改革与建设进行辩证的否定以促进民生不断向前、不断深入,通过不断完善的文化权利保障、文化需求体认以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和消除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通过精神信仰的关怀和意义世界的构建以消除物化民生扩张过程中人文信仰的缺失对人全面发展的羁绊。

(三)渗透性

文化为人民所创造,文化也时时刻刻、无所不在地塑造、影响着人。文化民生问题随着人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凸显,其形成、发生、发展与解决的过程深深地熔铸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从个人素养、习惯、价值选择到民族性格、国家形象,文化民生广泛渗透并作用于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发挥着潜移默化且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民生的渗透性有两层意蕴:一方面体现在它“润物细无声”地普遍作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中,没有人能脱离文化的熏濡,没有哪个民族能摒弃文化的力量;另一方面体现在文化繁荣与民生提升的互相渗透上,文化繁荣与民生提升相互生成,两者统一于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完善于实践的进步。民生的发展与改善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构筑空间,而文化的融入又为民生向现代化进军提供内在动力,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渗透,融入人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