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民生的内涵及其观点探析

中国文化民生的内涵及其观点探析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文化民生内涵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一)层次说主要从结构上对文化民生内涵进行界定:一种是将文化民生自身进行层次划分。[20]这一界定则涉及器物性和制度性文化民生。另一种是将文化民生视为相较传统民生更高层次上的一种民生。这一看法倾向于将文化民生的侧重点放置于精神性文化民生,突出对人民价值引导、信仰建构以及生命终极关怀的重视。权益说更加突显了文化民生的公共性这一特质。

中国文化民生的内涵及其观点探析

《辞海》解释“民生”为“人民的生计”,“民”为人民,“生”即生活、生计,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横向看,民生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建设各个方面组成;从纵向看,民生问题不仅贯穿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也伴随时代变迁和岁月洗礼,始终都是各个社会中民众所孜孜追求且难以脱离的一个基本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专门把民生问题作为一个章节单列出来,尽管报告中没有特别明确地提出文化民生的概念,但其中对于文化建设与民生建设所带来的双向启示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文化民生,学术界较为一致地认为是“文化层面上的人民生计”,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分为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民生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的。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文化民生内涵主要有三方面的观点:

(一)层次说

主要从结构上对文化民生内涵进行界定:一种是将文化民生自身进行层次划分。如柳礼泉、肖冬梅将文化民生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形而上层面,如人民的精神、观念、信仰、理想等问题;二是心理禀赋层面,如人民的性情、才能、思维、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问题;三是现实层面,如生活方式伦理仪式、风俗习惯、交流方式、文化权利等问题。”[20]这一界定则涉及器物性和制度性文化民生。将文化民生进行层次划分,可以透过其复杂外延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民生建设的内容。另一种是将文化民生视为相较传统民生更高层次上的一种民生。民生的满足有“解困、解忧、解愚、解闷”四个层次,而文化民生的着重点就在于“解愚与解闷”。李宗桂认为,文化民生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之类物质意义上的民生,也不单纯是现时某些人所说的唱歌跳舞旅游休闲之类很表面化的民生。文化民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广大群众的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亦即安身立命之道的解决问题。[21]从而将文化民生视为基于民生又高于民生,源于生存困惑又超越生存困惑的深层次诉求——精神安顿。这一看法倾向于将文化民生的侧重点放置于精神性文化民生,突出对人民价值引导、信仰建构以及生命终极关怀的重视。

(二)权益说(www.xing528.com)

权益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文化民生的内在属性而展开的。当谈及文化民生时,学者们多认为文化权益的保障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文化民生的基本点,文化民生本质上是文化权益的普及和保障、文化资源的公平共享。而如何有效普及和保障民众文化权益则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都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文化权益包括文化权利和文化获益:文化权利主要包括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选择(接受)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及文化成果受到保护的权利等;而文化获益是民众通过文化权利而获得的各方面的利益,既有实在的物质利益,又有无形中的发展潜力、机遇等。何继良认为应“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工作作为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22]。刘莲香在《论文化也是民生》一文中也提出,“文化惠民是文化民生的核心。要实现文化惠民,就要实现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23]。权益说更加突显了文化民生的公共性这一特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4]以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25]等,突显了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民生建设的主体地位。

(三)需求说

需求说从文化民生概念产生的角度进行阐述:首先,人的需求促使文化民生的确立。文化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内在需求、动态需求和终身需求,特别是当人的物质生存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如何生存的精神需求问题。文化民生概念的确立,正是基于现实的人的现实需求,契合了当下人民群众的内在诉求。其次,民生发展的现状推动文化民生的确立。文化民生的确立不是脱离了具体生存境遇和历史时期的超时空构想,而是民生发展成熟的自然产物。中国社会民生实践是一种从基础型向享受型发展,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全面性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文化民生产生于民生实践,也将成熟于民生实践。最后,社会发展的需求孕育着文化民生的产生。文化民生的产生契合了社会需要:在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日趋凸显;在国内,文化的共建共享与当前中国强化民族自信、凝聚社会共识、巩固智力支撑、推进文化创新等需求不谋而合。文化与民生在相同的历史时空相遇,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两者共同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主题与重点,有效整合成为“文化民生概念生成的现实土壤”。[26]

文化民生产生于人与社会双重发展的需要,孕育和成熟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中。文化民生既区别于传统“衣食住行”等物质类民生,又是其有效补充和延伸发展,是全面性民生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是民生发展阶段更高级的一种形式。文化民生是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相结合的产物,包含物态与意态两种形态。文化民生既关注承载民众知识获取、技能培育、智力开发、文化权利保障的物质载体建设,以保证有形之支撑,也重视精神价值层面上的生存意义、意识形态、信仰追求、人生价值以及生命终极关怀的熏濡,以保证无形之内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