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地学报》对历史教育的探讨与评判

《史地学报》对历史教育的探讨与评判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地学报》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如同《史地丛刊》一样,亦依托于师范类学校,对于历史教育问题也给予了同样的关注。程国璋在《史地丛刊》中撰文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了系统的考察,陆维昭对此也同样予以注意,其发表于《史地学报》第1卷第3期的《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与程氏一文几乎同时发表。其次,徐则陵对历史教学及其设备问题的讨论。《史地学报》不仅报道了有关这次会议的经过,而且对五件提案都予以了刊载。

《史地学报》对历史教育的探讨与评判

《史地学报》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如同《史地丛刊》一样,亦依托于师范类学校,对于历史教育问题也给予了同样的关注。

首先,陆维昭对如何编辑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了系统商讨。如前所述,其时通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一般学者所不满意。程国璋在《史地丛刊》中撰文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了系统的考察,陆维昭对此也同样予以注意,其发表于《史地学报》第1卷第3期的《中等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商例》,与程氏一文几乎同时发表。他对其时通行的教科书亦有所不满,认为存在“编纂与材料的欠合”与“形式的简略”两大弊端。指出编纂历史教科书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发挥历史的意义;2、要明白教科书的组织;3、要为中学生读。进而他从诸多方面对历史教科书的编辑进行了仔细的商讨,其主要观点如下:1、轻个人重人类国家社会,2、时代变迁当为连续的说明,3、认中国历史为世界史之一部分,4、政治文化不当分叙二途,5、上推到无史时代,6、认一切史迹大都为人类公共合作而成,7、要用真实的学者精神研究历史不以作史为手段,8、征因果重进化,9、须附加几种专史概略,10、古今地名宜注今地名,11、帝王年号附注西历纪元,12、增加练习,13、增加史表,14、增加插图,15、末后附提要表,16、每课之前加设问题,每课之末加注引书,17、增加中国史学概略[14]。这里陆维昭不仅对编辑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观念问题作了归纳,而且涉及到具体问题,如地名、纪年、练习等等,对于其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依我们今天的眼光看,也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其次,徐则陵对历史教学及其设备问题的讨论。徐则陵作为南京高师的史学教员,对于历史教学问题非常关注。其时,社会以实业为先,各级学校倡导自然科学,忽视历史等人文学科,徐则陵则呼吁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历史学的重视,他说:“历史与生物理化等学科于学生之陶养上各有作用,学校既设历史一种学科,未可偏重。学校支配经费,尤宜兼顾。”[15]因此,他希望效仿欧美各国,增加历史教学的设备,提议设立历史陈列馆或者史地陈列馆,购置图书和模型,如画片、影片、幻灯片石膏模型、纸质模型等等,“以为示教之工具”,从而使学生对历史有感观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的理解力,并且获得“美感”[16]。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因为并没用统一规定的教材和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主张也不同,有的以为学生研究历史应当以记忆时事,且多多益善,而有的教师则以为学生研究历史应该养成解释历史事实的能力,记忆则不必注重。徐则陵主张“记忆力”与“解释力”应该并重,并以“1583年(万历十一年利玛窦肇庆”一句为例分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过程[17]。(www.xing528.com)

第三,关注中华教育改进社之活动。1922年11月《史地学报》2卷1期用大量篇幅介绍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有关活动,题为“今夏中华教育改进社关于史地教育之提案及历史教育组地理教学组之会议记录”。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于1921年,下设32个委员会,历史教育委员会即是其中之一。1922年7月3日至8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了第一届年会,出席历史教育组的有梁启超、何炳松、朱希祖、柳诒徵、徐则陵五人,共提交了五件议案,梁启超、何炳松、徐则陵、陈衡哲、朱希祖每人各提交一件。历史教学组开了三次讨论会,除了陈衡哲的议案被否决外,其余议案留待中小学历史教学研究委员会成立后,汇总从长讨论。《史地学报》不仅报道了有关这次会议的经过,而且对五件提案都予以了刊载。其中何炳松、朱希祖两人的议案虽各自提出,但其主要观点早见诸于1922年5月《史地丛刊》第2卷第1期刊登的《改良中学校历史地理教法议案》一文,该文以朱希祖提议、何炳松附议的名义发表。梁启超的议案《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并目录》也同样于《史地丛刊》第2卷第2、3期合刊中有刊载,《史地丛刊》第2卷第2、3期虽然发行于1923年4月,但主要是因为出版社方面的原因,稿件的编辑应该早就完成。有关何炳松、朱希祖、梁启超等人的观念前文已有讨论,此不赘述。这里简单介绍徐则陵、陈衡哲两人有关中小学历史教育的观念。徐则陵讨论的范围比较宏大系统,他认为历史对于陶冶公民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历史教育各个方面的研究,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学的目的,2、课程的设置,3、历史教材,4、教学的方法,5、课程的衔接,6、历史与地理、公民等学科的关系,7、师资培养。于此7个方面,徐氏提出了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在吸收西方历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实验等方法,结合中国具体的实际来探讨历史教育问题。陈氏的观念则较为极端,她反对使用历史教科书,而注重学生研究学问能力的培养,主张完全废止讲义,令教师指导学生自修。这种观念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但与其时的历史教学现状不符,就中小学历史教学而言,缺乏可操作性,最终被否决。

此外,《史地学报》对其时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育也有所关注,如第2卷第2期刊载陈训慈译《战后德意志历史教学》一文,该文对一战后德国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描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