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学期刊的发展与演变:1920-1937年综述

史学期刊的发展与演变:1920-1937年综述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15年8月5日,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该刊为月刊,开始每期印数为500本,其后每期增至2000本,至1819年5月共印3万多本。戊戌维新前后,中国人开始大量创办报刊,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报纸总数增加3至4倍,特别是维新变法条例公布准许自由开设报馆之后,全国新办报刊更是风起云涌。这种逐步专业化、学术化的意识相结合,最终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史学期刊的产生。

史学期刊的发展与演变:1920-1937年综述

中国早期近代化报刊由外国传教士创办,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市场扩张的需求,面对实行闭关政策的清朝政府,早期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派遣传教士来华,利用报刊进行文化渗透。1815年8月5日,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该刊为月刊,开始每期印数为500本,其后每期增至2000本,至1819年5月共印3万多本。流传范围主要包括“南洋群岛、暹罗、安南各地华侨荟萃之区,而中国境内亦时有输入”,主要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1],因此该刊有关宗教内容占绝大多数,也有关于伦理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21年因创办人米怜病逝而停刊。其后,1833年8月1日,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形式上沿袭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风格,使用雕版印刷、线装书款式,封面设计也一样。但由于在中国境内出版,受清政府教禁所桎,在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宗教色彩开始淡化,科学文化知识成为该刊的主要内容,编者试图以此来改变中国人对邦外之人的看法。例如从创刊之日起,连续11期刊载麦都思所撰《东西史记和合》,以中西历史相对照,意在说明中国历史与西方国家相似,不应有所隔膜。

鸦片战争以前,这种近代化报刊并不多见,连同时期在南洋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等在内,中文报刊共6种,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只3种[2]。鸦片战争以后,教禁重开,外国传教士来华人数增多,教会报刊的数量也开始增加,1890年,据基督教会对中国报刊出版情况的调查,在先后出版的76种报刊中,“十之六系教会报”[3]。

戊戌维新前后,中国人开始大量创办报刊,从1895年到1898年,全国报纸总数增加3至4倍,特别是维新变法条例公布准许自由开设报馆之后,全国新办报刊更是风起云涌。《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国闻报》等作为具有代表和影响力的报刊,与其时诸多报刊一起形成了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下令查禁报馆,中国报刊业走入低谷。(www.xing528.com)

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展开,报刊的创办重新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仅1919年全国新创办的报刊就约有400种。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报刊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的轨道,各种带有专业性质的学术刊物大量创办,史学期刊也正是在这一时刻得以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取得较为明显的社会影响[4]。

史学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当然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诸多社会因素合力的结果,诸如大学的创办及学制体制的改革等等。但是,从报刊发展的历程来看,史学期刊的产生更是报刊发展本身由专业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结果。专业性报刊的出现较早,在戊戌前后就曾出现过农业数学等方面的专业性报刊,如《农学报》《算学报》等都是集中刊载相关专业文章的刊物,但其内容以介绍、翻译、普及相关知识为主,缺乏学术性质。到1905年以后,报刊“分科发达之趋势”日趋明朗化,一些刊物开始向学术性过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05年创办的《国粹学报》[5],至民国初期,以学术为主要内容的报刊已达到18种之多[6]。这种逐步专业化、学术化的意识相结合,最终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史学期刊的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