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岭南第一街:古城中的商贾云集之地

岭南第一街:古城中的商贾云集之地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处于老广州城的中轴线,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素有“岭南第一街”之称。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一开始就建在大南门己未牌坊脚,四百余年没有搬迁,一直忠实地守护着双门底,守护着广州城。广州城第一家中国人开的西餐馆,也出现在双门底。时光荏苒,北京路已经成为一条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街道,日均人流量达40万人次,节假日更高达60万人,峰值达百万人。

岭南第一街:古城中的商贾云集之地

“双门底”从出现伊始,似乎就是广州城“繁华”的代名词。它处于老广州城的中轴线,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素有“岭南第一街”之称。

清初,双门底两边便有了很多生意人,各式各样的营生应运而生。

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双门底花市。每年春节前后,这里便是一个锦天绣地的花花世界。花开如积雪,芬芳成烟云。

清代文人潘贞敏在《花市歌》中称:“粤省藩署(今财厅)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后来,岁暮花市又成了广州过新年的习俗,流传至今,广州人雅致地称之为“逛花街”。

岁暮九月,华光神诞又为双门底带来新的高潮。成书于清朝的《南越游记》便生动地再现了双门底酬神活动的盛况

1870年的广州珠江

雄镇街通衢建篾棚,棚高数丈,轩豁宏敞,涂以五色,皆花鸟人鱼之状。下复承以布幔,张灯施彩,中多琉璃洋物。市门各悬傀儡,造制奇巧,锦绣炫目。两旁栏内罗列名花珍果、珠玉古玩,错杂繁朊,靡不工致。间数武则有彩轩,中奏八音,歌声达旦,往来者流连观听。自藩署直至南门,灯火辉煌,金鼓喧震,男女耳目,势不暇给。凡三昼夜,复演剧以终其事,合计所费不下万金。

更有名的,是双门底的老店。

《广州城坊志》引清代文献记载:“双门底陈李济蜡丸药肆,肇自国初。”

现在的广百,原来的南粤糖烟酒。

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一开始就建在大南门己未牌坊脚,四百余年没有搬迁,一直忠实地守护着双门底,守护着广州城。

坊间甚至有一种说法,“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其实“南陈”的历史,比“北同”还要长69年。

陈李济生产膏、丹、丸、散、茶、油、酒、锭八大系列的药剂,其中琥珀抱龙丸、追风苏合丸、全鹿滋肾丸、附子理中丸,用蜡包裹,人称“广丸”,名满杏林,春暖人间。

相传清同治皇帝患风寒,腹痛吐泻,也是吃了陈李济的药丸,霍然而愈,因此敕赐“杏和堂”三字,以示表彰。(www.xing528.com)

曾经的“陈李济”。

用于展览的微黄传统蜡壳。

陈李济药厂的两位老师傅赖老和小志,出自于陈李济蜡壳车间,他们找到当年的厂址,回忆:“一个做蜡壳的车间,就在这里做,做完以后拉到正厂那边去包装。踩着三轮车,上面用竹子做的蒸笼,放着很多做好的半成品蜡壳。车水马龙很多车。很多小朋友就偷那个蜡壳来玩。他踩个三轮车,别人在那里偷。”

广州城第一家中国人开的西餐馆,也出现在双门底。

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徐老高的熟食小贩,在其昌洋行当侍仔时,偷师学了一手做牛扒的绝活,离开洋行后,先在大南门外太平更楼下摆摊卖自制牛扒,肉嫩多汁,浓香满街,卖出了名堂,后来又在太平沙开了一家番菜(西餐)太平馆。徐老高之后,其子徐焕和徐枝泉承继父业,更是把太平馆经营得风生水起。

民国年间,双门底一带更显繁华。

中央电影院、永汉电影院、南关影画院、天星影画院、中央舞厅、大新公司支店天台游艺场,以及涎香、南如、吉祥、永乐茶楼、哥伦布西餐,大大小小的酒楼、茶室、冰室,挤满了这条流光溢彩的马路,吃喝玩乐,无所不有。

“双门底”太平馆。

1985年,以广州百货大厦为标志,这里又开始了划时代的转型。大批时装店、皮具店、鞋店、精品店,抢滩北京路,而文化用品店则逐步撤离,或改换门庭,挂起了各种名牌连锁专卖店的招牌。

店铺间交织着“咚咚”的音乐声和叫卖声,淹没了街角铜壶滴漏的潺潺。

时光荏苒,北京路已经成为一条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街道,日均人流量达40万人次,节假日更高达60万人,峰值达百万人。

只是,繁华还在,“双门底”之名却已远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