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闸北,就不能不说苏州河。
河网密布的太湖平原,有两条河曾对上海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们携卷着丰沛的太湖湖水一路向东,注入东海,两岸的村庄与城镇也随着河水的起伏而兴盛衰亡。
这两条河,一为吴淞江,一为黄浦江。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老闸建于清康熙年间,新闸建于雍正年间。嘉庆年间,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集市,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插画:孔颖)
上海开埠以后,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从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于是又称此江为“苏州河”,意为直达苏州的大河。
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苏州河上建起了第一道水闸,也即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人们又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建起一道新闸。
为什么造闸?为的是拦截泥沙,涨潮的时候就把闸放下,退潮的时候就把闸抬起来。
嘉庆年间,吴淞江两岸日渐繁荣,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盛。老闸和新闸周围也逐渐形成了两个集市。(www.xing528.com)
其中,新闸市集为苏州河下游航运的主要泊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老闸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
清朝末年,闸北地区因地价低廉,水陆交通便捷,吸引得一些清政府官僚和民族资本家纷纷投资,争购地皮,建厂开店。
苏州河今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闸北民族资本迅速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末已被誉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并成为华界近代文化中心之一。
彼时的闸北,见证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的首个飞跃。当时,“Made in Zhabei”的国货足可与舶来的日货相较量。
老房子——一段最后的时光。
苏州河及它所带来的闸北,就这样成了上海最初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