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中国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的经验教训时,明确指出我们的重大失误就是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失误。他说:“一九四九年取得政权后,解放了生产力,土地改革把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了。但是,解放了生产力以后,如何发展,这件事做得不好,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阻碍。”[44]他说,最近的30年,我们工作的一定失误就是没有把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工作作为重点,这就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45],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物质财富不丰富,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我们“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6],“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47]。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能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点。所谓“硬道理”,是指大局,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发展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包括社会公平问题)的关键。这里的发展是包括生产力的发展在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心。
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思想,明确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48],只有“经济高度发展了,物质极大丰富了,才能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9]。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需要发展生产力。如果一些国家仍然处于非常贫穷的状况,那么,他们的生产力水平肯定没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就应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让广大人民富裕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50]“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51]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财富,人民群众才能在这一物质基础上共享物质财富,从而社会公平才能逐步实现。如果不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财富匮乏,人民群众普遍贫穷,即使实现了与该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公平,也只是低水平的公平。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公平只能是空中楼阁。(www.xing528.com)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不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而且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中国面临的实践问题,提出的思想观点对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物质财富的丰富,人民群众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社会公平的水平也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