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书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研究工作来说,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研究方法有:第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本书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理论基础的研究方面,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阶级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出发构建他们的社会公平理论。

本书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对于研究工作来说,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公平的相关资料,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中把握其历史的演进,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评价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具体来说,研究方法有:

第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历史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历史从哪里开始,理论发展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理论的发展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的反映。“社会公平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有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本文在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发展的基础上,自觉站在历史与逻辑的视角,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

第二,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内容非常丰富。本文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综合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个整体包括社会公平的根源、目标、属性、标准、实现。

第三,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都处在不断生成、发展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也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本书在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发展,系统总结提炼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发展,归纳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发展。这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

第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内容散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党和领导人的相关论著中,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梳理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不是空洞的幻想,而是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被检验并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具体考察社会公平理论的实践背景,要考察哪些是被实践检验为正确的科学的内容,哪些是被实践检验为错误的内容,还要考察社会公平理论在实践中是怎么发展的、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发展的最新形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理论联系实践。本书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发展的理论成果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现阶段实践中遇到的社会不公问题,提出了推进社会公平的一系列建议。

本书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理论基础的研究方面,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阶级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出发构建他们的社会公平理论。

第二,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研究方面,通过文本研究,从社会公平的根源、社会公平的目标、社会公平的属性、社会公平的标准、社会公平的实现五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作出了新的归纳概括;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拉萨尔、杜林进行批判的角度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根源和实现的部分内容。

第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系统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注释】

[1]范明英、郭根:《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要义及其建设路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63—69页。

[2]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第16—17页。

[3]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4—31页。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3页。

[5]卫兴华、张宇:《公平与效率的新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6]戴文礼:《公平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7]陈辉、熊春文:《社会公平:概念再辨析》,《探索》2011年第4期,第162页。

[8]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www.xing528.com)

[9]陈家付:《现阶段我国社会公平保障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0]陈辉、熊春文:《社会公平:概念再辨析》,《探索》2011年第4期,第164页。

[11]包玉秋:《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第77页。

[1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13]王广:《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4—216页。

[14]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西方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331页。

[15]林进平: 《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16]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17]吴忠民:《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第68—76页。

[18]任映红、戴海东: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正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8页。

[19]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第32—35页。

[20]周新城:《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科学阐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第55—59页。

[21]袁贵仁:《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求索》1992年第4期,第34—38页。

[22]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76页。

[23]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76页。

[24]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5页。

[25]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