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忠于盟国”是各国外交政策的“支柱”,各国执政党把确认苏联共产党这个中心作为“检验国际主义的试金石”,对外“一边倒”是东欧各国外交的主旋律。在“二战”的后期和战后初期,南斯拉夫一直把苏联看作世界和平的支柱和自己的榜样,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与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协调一致,这种立场是举世皆知的。这条“苏化”的道路直到南斯拉夫与苏联冲突公开后才被迫停止。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都把同苏联友好列为对外政策的“中心”,相继同苏联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致力于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忠于盟国”是各国外交政策的“支柱”,各国执政党把确认苏联共产党这个中心作为“检验国际主义的试金石”,对外“一边倒”是东欧各国外交的主旋律。
在“二战”的后期和战后初期,南斯拉夫一直把苏联看作世界和平的支柱和自己的榜样,并在对外政策问题上与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协调一致,这种立场是举世皆知的。战后头两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南斯拉夫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互访,并签订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定。南斯拉夫在早期的重建国家和经济改造中,在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制订五年计划方面,也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听取了斯大林的意见。这条“苏化”的道路直到南斯拉夫与苏联冲突公开后才被迫停止。
当冷战开始后,南斯拉夫打算接受“马歇尔计划”。但在铁托的国际威望提高的时候,斯大林把南斯拉夫共产党寻找自己道路的努力看成一种背叛,而不是创新和贡献。1948年和1949年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简称共产党情报局)先后通过指责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决议,把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和人民民主阵营,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
从此,苏联对南斯拉夫在政治上施加压力,经济上实行封锁。这杀一儆百的举措的结果是,凡不按苏联模式,坚持走民族道路的东欧共产党领导人均被扣上“反苏”“右倾民族主义”“铁托分子”等罪名加以清洗,从而完全阻塞了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多样性的探索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