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南斯拉夫王国与希腊关系中的“萨洛尼卡自由经济区”问题。19世纪时,塞尔维亚与希腊的关系非常友好。1913年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前夕,塞尔维亚和希腊缔结同盟条约,条约中就载明希腊提供萨洛尼卡港口供塞尔维亚商贸(船队和人员)使用50年,并在条约中附有专门解决该问题的协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事行动中,塞尔维亚与希腊合作取得了战争胜利。
但“一战”后,巴尔干地区形势发生了变化,南斯拉夫越来越强大,欲在巴尔干地区发挥领导作用,而希腊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和对土耳其战争的失败者双重身份,要求修改对萨洛尼卡问题的立场。希腊政府只同意南斯拉夫的商船过境萨洛尼卡,而不想看到该港口日益“南斯拉夫化”。
1923年夏季在召开第二次洛桑会议前夕,意大利短暂侵占希腊的科孚岛,希腊需要得到南斯拉夫王国在会上的支持,不能使萨洛尼卡问题复杂化。于是,这年5月,南斯拉夫与希腊签订新的公约和议定书,对南斯拉夫王国商品经过萨洛尼卡港口不仅提供“方便”,而且南斯拉夫王国可以在港口设立“自由经济区”。1926年8月,南斯拉夫与希腊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再次签订新的公约,进一步扩大了王国在萨洛尼卡港口的“自由经济区”及其特权。与此同时,两国还缔结了友好关系和仲裁条约,双方强调严格遵守和平条约,捍卫两国的领土完整。
新的公约签署仅仅几天,希腊就发生军事政变,科迪里斯将军新政府将1926年8月的南斯拉夫与希腊新公约提交议会讨论,结果次年遭议会否决。然而,此时意大利对希腊的一些岛屿虎视眈眈,迫使希腊和南斯拉夫王国又继续进行接触和谈判。由此,1928年11月两国签署了希腊与南斯拉夫贸易条约,1929年3月两国签署友好和仲裁公约,解决了从南斯拉夫王国的格夫格里到萨洛尼卡的铁路运输问题,南斯拉夫王国在萨洛尼卡的“自由经济区”亦正式落成。两国关系面对意大利日益迫近的威胁,艰难地走上了正轨。
总的来说,整个20世纪20年代希腊是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基地,而南斯拉夫王国则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南斯拉夫王国竭力想进入爱琴海,而希腊则担心“斯拉夫威胁”。因此,这时的南斯拉夫王国和希腊仅仅是“同盟者”,但不是“朋友”。
到了30年代,南斯拉夫王国和希腊互有需要,为了维护巴尔干地区的现状和稳定,为了共同的和各自的利益,特别是在建立《巴尔干公约》的过程中,需要在巴尔干事务中积极开展合作。也正是在这时,希腊一直害怕南斯拉夫王国与保加利亚接近,而1937年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签订了友好条约,这使南斯拉夫与希腊关系一度紧张起来。同时,南斯拉夫与希腊关系中的少数民族问题,即关于希腊北部的斯拉夫人问题和两国在瓜分马其顿的争议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解决。
二是南斯拉夫王国与保加利亚关系艰难曲折。南斯拉夫王国是保加利亚的最大邻国。但是,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之间的领土和民族问题却像笼罩在两国上空的乌云,难以驱散。早在巴黎和会上,南斯拉夫王国就要求将保加利亚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多个城镇并入王国,还要求保加利亚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制止在两国边境地区出现的南斯拉夫王国侨民组织和个人的反南斯拉夫活动。
1920年,保加利亚农民联盟政府上台后,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力图同邻国建立互相尊重少数民族权利和领土主权的睦邻友好关系。1923年3月,农民联盟政府与南斯拉夫政府签订《尼什协议》,以加强两国边境地区的安全,防止武装团伙进入南斯拉夫王国境内。1923年6月,保加利亚农民联盟政府倒台后,保加利亚转而指望借助意大利削弱南斯拉夫王国。
直到30年代初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关系才出现松动。1929—1930年两国成立混合委员会,试图解决两国关系中悬而未决的边境地区的双重政权、人员往来、边境管理等问题。为此,双方还签订了协议,表达了改善关系的愿望。然而,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关系积重难返,两国境内都有各自的少数民族得不到承认和尊重,两国之间还存在着理不清的马其顿问题。(www.xing528.com)
1932年底和1933年初,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都向保加利亚伸出橄榄枝,希望保加利亚加入巴尔干地区国家的统一行动。法国看到了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和解的苗头,认为这是遏制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和加强小协约国在巴尔干国家中地位的极好机会,决心从中促进和推动。小协约国的另一个成员捷克斯洛伐克也乐观其成,表示理解和支持。英国对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的和解行为表示欢迎。只有意大利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反对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接近。
在这种气氛下,1933年4月底,一个塞尔维亚东正教神父代表团开始破冰之旅,访问了保加利亚,受到保加利亚鲍里斯国王的接见;接着,保加利亚派遣科谢伊万诺夫大臣作为特使回访贝尔格莱德。保加利亚政府采取严格措施遏制两国边境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的骚扰活动,南斯拉夫王国方面则在同年6月开放了两国边界。这时起,两国的边界事件明显减少,报刊上的相互指责几近消失。这为实现两国高层互访创造了条件。
1933年9—10月,保加利亚鲍里斯国王和南斯拉夫王国亚历山大国王先后利用顺访的机会,实现了短暂的互访,不仅喝了“土耳其咖啡”,而且进行了“友好交谈”,表达了两国接近和谅解的迫切愿望。接下来,在两国成立了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协会和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协会,实业界、体育界和文化界的互访日趋增多。这促使1933年12月鲍里斯国王和首相穆沙诺夫率团访问贝尔格莱德。双方在会谈中决定两国开始谈判贸易条约和畜医公约;简化签证手续,以方便两国人民往来;发展和改善通信联络设施等。
1936年10月,保加利亚首相科谢伊万诺夫在访问日内瓦回国途中顺访贝尔格莱德,建议签订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条约。南斯拉夫王国首相斯托扬季诺维奇出访土耳其,同样途中访问保加利亚,受到鲍里斯国王的接见,第一次谈到“永久友好”话题。为了签订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友好条约,南斯拉夫王国需要通报小协约国和巴尔干公约成员国。各国回馈的信息各不相同: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个表态说,同意,但前提是罗马尼亚也要同意;土耳其表示没有问题,还可以帮助南斯拉夫王国游说希腊;罗马尼亚和希腊持反对态度,担心动摇巴尔干公约未来的命运。于是,这个问题交由1937年2月成立的《巴尔干公约》常设委员会讨论。
南斯拉夫王国坚持认为,与保加利亚签约利大于弊,应该将它纳入法国的外交政策体系。法国遂出面说服罗马尼亚开绿灯,因为这可能是“东南欧和平的新因素”,土耳其则派团出访雅典,做希腊的工作。同时,英国认为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条约将有助于“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与合作”。在各方的努力下,到1936年12月底罗马尼亚和希腊对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条约不再说“不!”。这样,科谢伊万诺夫首相于1936年12月31日发表广播讲话,宣布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两国已就“永久友好”条约达成协议。
于是,1937年1月24日,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两国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隆重的条约签字仪式,对外宣称两国之间“将实现牢不可破的和平和真诚的永久友好”。[10]在同年2月召开的雅典巴尔干公约例会上,在其他巴尔干公约成员国对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条约的一片质疑声中,南斯拉夫王国首相斯托扬季诺维奇声称:(1)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条约绝不会改变南斯拉夫对其他巴尔干国家条约中所承担的一切义务;(2)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条约仅仅是争取和平的一个工具;(3)保加利亚准备同其他巴尔干国家在解决所谓“悬而未决”的问题后,也签订类似的条约。
然而,熟悉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关系的人士都不会忘记,两国之间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领土、民族、教会等问题太多,矛盾太深,积重难返,要在这一年半载内理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同时,其他巴尔干国家也不愿意看到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关系走得太远,它们希望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关系应该在全巴尔干的总体框架内解决和发展,即在《巴尔干公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