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复兴:历史回顾与当下展望

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复兴:历史回顾与当下展望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根据1699年和1718年的协议,奥斯曼帝国两次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等地的领土割让给了哈布斯堡王朝。1848年,欧洲革命和伊利里亚运动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同一时期,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高涨,被称为“伊利里亚运动”。这一协议直接涉及克罗地亚土地的划分。但条约没有确认克罗地亚语的官方语地位。

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复兴:历史回顾与当下展望

当1526年匈牙利在莫哈奇被土耳其人打败的时候,匈牙利王国的贵族承认了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一世(1527—1564年)的统治。1527年1月,克罗地亚贵族也选举斐迪南为克罗地亚国王。哈布斯堡王朝则承诺尊重克罗地亚的国家政治权力,并帮助它抵御奥斯曼土耳其的侵袭。克罗地亚的这一举动意味着它结束了同匈牙利4个世纪的“合并”关系,而加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反对奥斯曼同盟,被纳入奥地利帝国的版图范围。

从此,南斯拉夫西部和北部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的社会经济和宗教文化都朝着有别于东部和南部奥斯曼帝国统治区的方向发展。奥地利帝国也与奥斯曼帝国一样,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地建立了强大而又坚固的防御体系,以保卫帝国免遭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犯。这样,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一带成了两个帝国逐鹿的前沿阵地,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南部斯拉夫人逐渐变成了半自由农民和半军事化士兵,扼守“边屯区”。由于来到克罗地亚戍边的还有大量逃难的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所以在克罗地亚形成了塞尔维亚人集居区。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却成了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有争议的领土与民族问题,成为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冲突和战争之源。

奥地利帝国扩张到西巴尔干,采取了与奥斯曼帝国完全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土耳其人用火和剑,用战争消灭中世纪巴尔干国家,用伊斯兰教同化当地居民。奥地利帝国则以基督徒“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同土耳其帝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签订协议,抑或给予巴尔干人民自治权或通过邦联形式将西巴尔干地区纳入自己的疆界。例如,根据1699年和1718年的协议,奥斯曼帝国两次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等地的领土割让给了哈布斯堡王朝。于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历史便与君主专制的哈布斯堡王朝(1527—1867年)和后来中央集权的奥匈帝国(1867—1918年)密不可分。

在奥匈帝国,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同样非常严重。这个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其实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并不占帝国居民的多数。据统计,1900年帝国共有5200万人口,其中,3000万人是斯拉夫人。在奥地利,日耳曼人占35.78%,近1000万人,斯拉夫人占60%,意大利人占2.84%,罗马尼亚人占0.9%;在匈牙利,马札尔人与其他民族的比例为800万∶1800万。然而,在匈牙利议会的411名议员中,却没有1名南部斯拉夫人。

18世纪起,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开始了启蒙运动和民族复兴运动。运动的开展一方面由于社会在德意志化,另一方面是为保留斯拉夫民族的独立性而斗争。1848年,欧洲革命和伊利里亚运动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莫哈奇战役之后,克罗地亚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属威尼斯共和国占领地(1409—1797);杜布罗夫尼克继续拥有城邦共和国独立地区;斯拉沃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土地被称为“残存的残余”,由哈布斯堡王朝占据。实际上,这时的克罗地亚受到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的双重奴役和压迫。

在整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贵族统治期间,克罗地亚农民和贵族争取自治、统一和独立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1832年,扬科·德拉什科维奇(1770—1856年)首先倡导在克罗地亚城乡使用克罗地亚语;1842年,萨格勒布成立了伊利里亚“马蒂察”(后改称“克罗地亚马蒂察”)。这是克罗地亚境内最早的文化教育团体。后来,南斯拉夫的一些文学出版社和文化团体仍沿用“马蒂察”这一名称。同一时期,克罗地亚民族复兴运动高涨,被称为“伊利里亚运动”。

1848年3月25日,克罗地亚自由派和人民党在萨格勒布召开国民议会,并上书奥皇,请求他承认克罗地亚也同样可以建立匈牙利人主张建立的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国家机构。克罗地亚议会还要求废除1790年与匈牙利实际合并的协定,统一克罗地亚各地区,以同奥地利和匈牙利建立“三位一体的王国”。议会选举军事边区的上校军官约西普·耶拉契奇为克罗地亚巴昂。克罗地亚主张重新将克罗地亚语作为行政机构、学校和教会的官方语;建立自己的政府;实行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实施新的税收制度和取消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等等。

1848年4月25日,耶拉契奇宣布克罗地亚脱离匈牙利政府的管辖,9月,他向匈牙利宣战。克罗地亚军队得到奥皇的金钱和武器装备资助,越过德拉瓦边界河,同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军队一起,共同扼杀了匈牙利革命的萌芽。但是,克罗地亚既未摆脱维也纳宫廷的统治,也未实现自己的独立和统一。(www.xing528.com)

1867年,维也纳宫廷向布达佩斯作出让步,达成组建奥匈二元帝国协议。协议规定帝国只拥有共同的外交、国防、财政和海关政策。这一协议直接涉及克罗地亚土地的划分。伊斯特拉半岛、达尔马提亚和军事边区划归奥地利,而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里耶卡市成为匈牙利的一部分。伏伊伏丁那亦属匈牙利管辖。1867年5月1日,克罗地亚议会反对奥匈瓜分克罗地亚,拒绝派代表到布达佩斯出席约瑟夫一世加冕匈牙利—克罗地亚国王的仪式。克罗地亚议会仍然坚持1848年3月25日的决议,试图建立“三位一体的王国”的联邦制君主国。

在克罗地亚的坚持下,匈牙利于1868年同克罗地亚签订条约,承认克罗地亚在内政、司法制度、教育和宗教问题方面拥有自治权。但条约没有确认克罗地亚语的官方语地位。从1883年起的20年内,匈牙利赫德瓦利公爵被任命为克罗地亚巴昂,竭力推行“匈牙利化”政策。

这样,克罗地亚土地分别处于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统治之下,一直持续到1918年。尽管克罗地亚保留着准国家地位,然而它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捍卫斯拉夫语言文化传统,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顽强战斗:既反对奥地利的“德意志化”,又反对匈牙利的“马札尔化”。

同样,1848年欧洲革命的风暴也在斯洛文尼亚引起震荡。斯洛文尼亚各地举行集会,知识界和宗教界代表人士于1848年3月提出了一项政治纲领,要求所有斯洛文尼亚人居住的地区统一为一个完整的斯洛文尼亚;在学校、机关使用斯洛文尼亚语;成立地区议会;使斯洛文尼亚享有同帝国其他地区民族同等的自治权;等等。紧接着,4—5月在格拉达茨、卢布尔雅那、的里雅斯特等地的集会上,也都强调了在哈布斯堡君主国内实现斯洛文尼亚各地统一的愿望。

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各地的农民开始摧毁封建庄园,拒交租税,形成史书上的“九月农民革命”。1848年9月7日,奥皇宣布废除封建法律,承认小农有权成为由他们耕种的土地的所有者,但农民需付出赎金,购买这些土地。

斯洛文尼亚以“统一”为目标的民族复兴运动受到了1848年欧洲革命、克罗地亚伊利里亚运动和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复兴运动的强烈影响和推动。这些运动在欧洲保守势力和反动力量的联合镇压下,都遭到了失败。但1848年民族复兴运动被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视为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之一。

这一事件之后,斯洛文尼亚社会逐渐分为保守派、右翼自由派和革命民主派三大阵营。保守派主张斯洛文尼亚在帝国范围内实行文化教育自治即可,反对用革命的方式进行斗争,他们的座右铭是:“秩序、和平和安全”。天主教会是这一派积极支持者。右翼自由派期待建立“统一的斯洛文尼亚”,但提倡“奥地利斯拉夫主义”,即斯洛文尼亚应继续留在哈布斯堡君主国内。革命民主派指望依靠正在形成的工人阶级来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压迫问题,亮出了“完全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旗帜。这也是19世纪末南斯拉夫社会民主党人的纲领。

1867年,奥匈二元君主制确立后,斯洛文尼亚领土的大部分属奥地利管辖,只有穆拉河流域的波穆列地区归匈牙利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