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之洞:身份与角色的线索优化

张之洞:身份与角色的线索优化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之洞生平年表进门处的张之洞生平年表,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待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p58-p59张之洞图书馆这一空间既象征着张之洞的图书馆,也是关于张之洞的图书馆。阅览室内陈列了各种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著作与文献,供观众在阅览室内查阅。这个悬挑的圆筒装置就展示了张之洞幕僚团队的构成。在一个孤独的情境中,观众吃力地翻动书籍,也能体会张之洞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改革者的那种勇敢与悲凉。

张之洞:身份与角色的线索优化

张之洞铜像

张之洞朝服座像,位于博物馆入口处,由策展方委托雕塑家李鹤为展览特别创作。在初期讨论的时候,我们在全身像、半身像或者胸像三种塑像方式中拿捏不定,后来选择全身坐像,因其既能体现出文人的清癯硬朗,又将他作为朝臣的威严感表现了出来,最终的这尊朝服坐像呈现出了对张之洞气质的精准理解。

p50-p51

通衢之光

p52-p55

通衢之光是由艺术家周文斗为本次展览项目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高耸在博物馆入口处,从二层回廊的天井也能看到该装置的上半部分。武汉早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腹地的交通枢纽,张之洞与武汉结缘,始于修建卢汉铁路,“通衢之光”就是对武汉的这段近代化之路的纪念。几段铁轨聚拢在一起,内部呈现出炼钢的状态;整个装置由底部的铁轨向上伸展,逐渐变幻成向上高耸的塔形,营造出当现代摩天大楼感觉,象征武汉现代化之后发生的改变。

张之洞生平年表

进门处的张之洞生平年表,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待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年表中不断递进的数字标签并非历史中的年份,而是张之洞的年龄,以一生成长的线索来呈现这位晚清名臣的事迹。

p56-p57

历史学家看张之洞

黑色的帘幕制造出一个圆厅空间,里面正在进行一场虚拟的张之洞历史主题研讨会,围合排列的六个屏幕上出现的是六位武汉近代史学者,他们正在就“张之洞与武汉”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p58-p59

张之洞图书馆

这一空间既象征着张之洞的图书馆,也是关于张之洞的图书馆。它分为“书名走廊”和“阅览室”两部分。喇叭形的通道两侧的墙面上展示的是与张之洞有关的书籍著作,进门上台阶的两侧是张之洞本人阅读或涉猎过的中西学书目,下台阶的两侧收集了他的个人著作以及他主持编写的著作书单,其中也包括了他组织翻译的西学书单。阅览室内陈列了各种有关张之洞研究的著作与文献,供观众在阅览室内查阅。

p60-p63

张之洞的《劝学篇》(www.xing528.com)

张之洞于1898年撰写了重要的近代改革著作《劝学篇》,向朝廷提出了他的改革路线图,也成为晚清知识分子中体西用”的纲领性文件。在该展项中,黑白两色的翻板上分别是《劝学篇》的原文节选和白话译文,观众可翻动展板来对照阅读。

p64-p65

张之洞的智库

张之洞在武汉的成就并非出自他一个人,他背后强大的幕僚团队也在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悬挑的圆筒装置就展示了张之洞幕僚团队的构成。幕僚的姓名与职业被演绎为内侧的“星空”,部分重要人物还注有简介与头像照片。从外侧的信息图表中,观众可以了解到幕僚成员的地区分布与人数统计。

p66-p67

对张之洞的评价

展室里分布着三十个同样的声音装置,每个装置都收录了某个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对张之洞的一段评价。这些评价最早与他同时代,来自他当年的同僚朋友或国内外报刊媒体;最晚则来自近几年,其中还包括了新中国历代领导人对他的评价。这些评价角度不同、褒贬不一、风格迥异。借助这些评价,观众既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拼接出一个对张之洞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把张之洞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立场下的态度。

放映室:寻找张之洞

在这个放映室中,循环播放着一部时长约三十分钟的纪录片。全片以一位武钢退休老工人和他在武汉长大的孙女两代人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在武汉城市各处寻找张之洞遗留踪迹的故事,帮助观众从今日的城市图景中重新认识那段曾经的历史。

p70-p71

p68-p69

一个改革者的孤独

经过仅够一人勉强通行的弧形通道,观众就进入了一个虽然开阔但光线暗淡的三角形展厅,正对面就是一个大斜坡,大斜坡上伸出了一个小平台,整个展厅只有一束天光,就洒在这个平台上。有些勇敢的观众会爬上斜坡,走上平台,翻看《批评之书》—— 这本沉重的铅制书上写满了当年张之洞面对的各种批评,甚至还有辱骂。在一个孤独的情境中,观众吃力地翻动书籍,也能体会张之洞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改革者的那种勇敢与悲凉。

p73-p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