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陈列亮相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陈列亮相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阳铁厂博物馆里的文物展品数量不够,质量也堪忧,更严重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展品能不能借用以及哪些展品能借用也无法及时确定,所以我们必须在展品随时可能发生变数的前提下进行策展工作。在过去,我们说到展品,指的都是一种富有价值的观察对象,但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里,我们却很难定义什么是要被观察的对象。如果非要说清楚什么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展品,那就是这场综合性的独特体验了。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陈列亮相

汉阳铁厂博物馆里的文物展品数量不够,质量也堪忧,更严重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展品能不能借用以及哪些展品能借用也无法及时确定,所以我们必须在展品随时可能发生变数的前提下进行策展工作。这种不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在展品形式上的探索,同时也降低了这部分展品在展览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过程非常波折,但到最后阶段我们还是收到了通知:可以使用展品。于是我们把挑选的文物展品有机地“插入”到已有的框架之中。在这里,真正的展品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装置,后来加入的文物展品都不会独立存在,而是被作为“节点”或“例证”整合在了某个叙事装置之中。

由于在一开始就知道不能太依赖文物展品,所以我们不得不寻求更多途径来“收集”与“演绎”展品,在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我们去武汉的各个档案馆、图书馆以及其他博物馆复制了一部分原始资料。汉阳铁厂博物馆也允许我们对他们的某些藏品进行复制,比如最后在展览中展出的一排“汉阳造”就是以汉阳铁厂博物馆收藏的一杆“汉阳造”为蓝本复制的(展览中标明了是复制品)。

在与武汉的历史学家们交流和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对主题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历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更是值得珍视的财富,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把专家们脑子里的无形认识转化成有形的空间形态或具实的空间体验。根据内容与话题的具体特点,我们把一部分内容转化成了带有叙事性的空间装置。比如根据当年京汉铁路的停靠站列表专门制作了一个用铁轨弯成的、站名在不断动态前进的巨大圆环,跨越了从三层到五层的通高空间;再比如根据当年张之洞的中外幕僚清单,制作了一个出现在观众头顶上方的巨大的外脑装置—叫作“张之洞的智库”。有些内容和话题并不太适合直接做成实体性装置,却可以衍生出场景感很强的空间,这时再从空间的场景特点出发,就可以重新定义和塑造实体。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又分别建立了“学校课堂”“专家研讨会”“城市监控室”“纪录片放映室”“张之洞图书馆”等不同的场景空间。(www.xing528.com)

在过去,我们说到展品,指的都是一种富有价值的观察对象,但在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里,我们却很难定义什么是要被观察的对象。也许有人会把这些专门制作出来的实体当作展品来看,但其实它们本身并不具备历史文物的价值,更像是一种媒介或道具,既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内容,同时也营造出符合历史情境的气氛与场景。观众进入到这些场景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认识,去思考。如果非要说清楚什么是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展品,那就是这场综合性的独特体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