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视角下的历史主题博物馆展览

多视角下的历史主题博物馆展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主题博物馆的展览往往是建立在一种富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叙事之上,与小说、电影和戏剧有近似之处,只不过相对于后者,博物馆的展览叙事往往更讲求真实性。因此,要在一种由人为主导的叙事中达到“真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相信,从任何单一角度出发的叙述在真实性上都有很大的风险,与其冒着巨大风险去追求一种所谓“清晰的真实”,还不如换一个思路,引入多个不同的视角。

多视角下的历史主题博物馆展览

历史主题博物馆的展览往往是建立在一种富有逻辑性和结构性的叙事之上,与小说电影戏剧有近似之处,只不过相对于后者,博物馆的展览叙事往往更讲求真实性。在传统的观念里,展览的功能主要是“展示”,要靠文物来说话,只要文物是真实的,我们就可以认定它诉说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叙事都是人为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展览的叙事性越强,思考的成分就越重,离“物证的真实”的距离就往往越远。因此,要在一种由人为主导的叙事中达到“真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相信,从任何单一角度出发的叙述在真实性上都有很大的风险,与其冒着巨大风险去追求一种所谓“清晰的真实”,还不如换一个思路,引入多个不同的视角。也许每个视角都有一定的偏颇,但在多个视角的交错中,观众却有可能得到一种“模糊的真实”。表面上看,这种“模糊的真实”虽然不如“清晰的真实”那么直接,甚至会让人有些不舒服,但实际上这种真实却相对更加可靠,并且对观众而言,这里的真实性并不是他们被动接受的,而是要靠自己主动比对与思考才能得到,我们也把它叫作“共建的真实”。(www.xing528.com)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的展览中,观众会看到大量的视角交叉运用。比如为了得到对张之洞的全面认识,我们设立了“对张之洞的评价”展区,里面所呈现的评价角度不同、褒贬不一,有些来自与张之洞同时代的政治家或文化名人(如李鸿章、辜鸿铭等);有些则来自后代人的看法,其中还包括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评价;还有些来自国外的报纸(如《泰晤士报》)或学者等。再比如在“近代武汉报刊业与城市公共文化”展区中,为了表现出当时武汉报刊业的开放与繁荣,我们叠合了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视角主要呈现当时办报的开放程度,在这里罗列了几十种不同的报纸,有官办的、商办的、民办的,甚至还有外国办的;而另一个视角则选择了对当时开办女校这个重要事件的报道,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报纸呈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看法,而这也正是武汉进入了现代社会的体现。观众在多个不同视角中穿梭,无论每个视角提供了多少“片面的真实”,观众都可以自己进行判断与思考,累积属于自己的认识与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