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佑:清儒学案中的仁和学者

赵佑:清儒学案中的仁和学者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七十八《朗夫学案·朗夫交游·赵先生佑》:赵佑,字启人,号鹿泉,仁和人。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二:同时赵鹿泉先生名佑,字启人,仁和人。阮元、杨秉初等《两浙轩录补遗》卷五:赵佑,字启人,一字鹿泉,仁和人。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仁和赵鹿泉先生佑,乾隆壬申进士,官都察院左都御史。赵佑《四书温故录自序》:《五经》则待《四书》毕而后习者也。

赵佑:清儒学案中的仁和学者

《清儒学案》卷七十八《朗夫学案·朗夫交游·赵先生佑》:赵佑,字启人,号鹿泉,仁和人。乾隆壬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先生五岁而孤,家甚贫。有劝废学者,其母执父命不可,遂能砥砺,以成素业。服官四十余年,清敏自矢。充山东乡试正考官,两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历任山东、江西、安徽、福建学政。使车所莅,甄录试卷,夜以继日,晚年遂患目眚,然日晡时,犹于窗下映光校文,不少休。性严厉,每面斥人过,然自处则甚谦下。著有《尚书质疑》二卷、《尚书异读考》六卷、《诗细》十二卷、《陆氏诗草木乌兽虫鱼疏校正》二卷、《读春秋存稿》四卷、《春秋三传杂案》十卷、《四书温故录》十一卷、《逸书考》□卷、《读书杂识》三卷、《朱传异同考》三卷、《清献堂诗文集》十卷。嘉庆五年卒,年七十有四。(参史传、《杭州府志》)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二:同时赵鹿泉先生名佑,字启人,仁和人。后东皋先生十年成进士,亦由编修历官左都御史,屡典文衡,工品藻,文望与东皋埒,同以制举业名天下。著有《清献堂集》。

阮元、杨秉初等《两浙轩录补遗》卷五:赵佑,字启人,一字鹿泉,仁和人。乾隆壬申进士,历官左都御史。著有《清献堂集》。俞宝华曰:“先生性严毅,而礼谦下。视学皖江时,余因与其表甥陈震亨复亨交,遂获晋谒,谈次,颇见称赏。先生以制义名海内,诗不多见。今从其族侄湘帆觅得一册,为皖江使署所作,亟登数首,以志遇合有因云。”

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九:仁和赵鹿泉先生佑,乾隆壬申进士,官都察院左都御史。经术文章,士林景仰。骈体文不多作,《清献堂集》所载只寥寥数篇,不能成卷,然布置妥贴,吐属天然,真能合唐、宋诸家为一手,非貌袭六朝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四“赵鹿泉先生爱才”条:《雪泥书屋稿》,山东栖霞牟陌人明经庭所著制义,笔墨翛然,读之如从汉、魏人语其人之过也。题文后自记一则,述赵鹿泉先生佑事,足见前辈爱才之深,而君才诚不愧为所爱也,因全录之。记云:此乙巳十月科覆试卷也,吾师仁和赵鹿泉先生视学东省五年,余再与科试,一与丙午决科,大课每一文成,先生大声赏叹,见谓第一秀才,而意尤惓惓于此文,每言及辄以未及发刻为憾也。先生海内名家,一时文士所共禀仰,得其一顾,增荣益观。余以陋质,过蒙拂拭,人皆为余喜,余独自惧,何者?墙高基下,声大实微,如遂萎弃,同彼秋草,上累先生知人之明,诟弥深耳。果然,不敏淹留无成,年行长大,惭负师门。丙午后十年,以优生一诣京师,谒先生于虎盘桥邸第,于时先生已衰病甚,目不见物,犹捋臂大呼,为余不平,已而问及妻子忾息素业,又曰:“汝乙巳年试卷尚在吾箱中,吾能诵之。”因朗朗倍诵,数行直下。余自违教先生后,飘泊文场,颠顿辛苦,数诎人下,余常顾视,夷然不为动色,至是复见先生,听其言,感动流涕,不能成一语而退,后仓卒东归,不及再谒,又四年,而先生没矣。先没十许日,有吾乡人谒选入京者,往问疾榻前,先生伏枕论文,言及此艺,终未发刻,究竟欠他一笔帐,且属告余刻稿时必自刻之。又曰:“文章与科第是各自一事也”。此客与余不相识,因家松严兄以书报余。书至,而先生没两月矣。呜呼! 先生嗜文如癖,爱才如命,穷士一艺而以为遗言,但余自愧无似,诚不足以当此意也。近年来,不欲复以文章求知于人,独好观经史群书,或当以赞论之功,仰副先生器许之意,庶几昌黎所云“玉未献而足未刖者”,计亦先生所乐闻也。而曩所为文未尽可弃,聊复裒集成卷,传之其人,俾知先生为余扼腕叫呼二十年,或有由也。此等少年小试之文,非心精所在,多从刊落,惟此艺以先生所不忘,特录存之,以志余于先生之门受知深厚,意气之感所不能忘也云尔。自记文如此,古气盘郁,足见一毛,第如自记中经史群书论赞云云,当有他著,惜未见,徐当访之。

穆彰阿《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六、《 (道光)济南府志》卷二十九皆有传,存目。

李祖陶《国朝文录》之《清献堂文录》卷一《清献堂稿文录引》:《清献堂集》,仁和赵鹿泉先生著。先生于乾隆戊申、己酉两吾江乡试,随留视学,一时文章□者搜罗殆尽,流风遗韵,迄今犹传播士林。予少时读其时文,见其有力如虎,能于五家外别开生面,知其必深于古。而全稿久未得见,近岁馆龙泉始于石园李氏得之所著说经之书,如《尚书质疑》、《诗细》、《读春秋存稿》、《春秋三传杂案》及《四书温故录》诸书,类皆根柢《注疏》,以古健之笔,判异同之案,大义卓然,不支不泛,非他考据家搜讨丛碎,无关典要者所能及也。古文不以体分,而以年次。自谓欲以考其阅历之先后,说经之作,既已分编,故散体文仅存十卷,大都戛戛独造,绝不依傍古人,且翦截浮芜,不使一闲文冗字,而高深雄杰之气象,浑灏流转之机,神既郁勃,而盘回亦完足而酣畅,异矣哉! 世之以坛坫自雄者,皆未之及也。说经之作多自成文,可与李穆堂集中考解论说相配,然既已别行,亦不具录,今惟录本集之文为二卷。

赵佑《四书温故录自序》:《五经》则待《四书》毕而后习者也。其在《四书》,以《五经》为故。读《四书》不进之以《五经》,不足以通《四书》也。其在《四书集注》,以古注疏为故。读《集注》不兼之以古疏注,不足以见紫阳采集之精,体经明道之功。凡诸儒之勤,勤于注之疏之者,亦均自故出,均有功于其间,而所见之分诣不同,故其所得仅止于肤未,而至有纰缪显然之失,以俟朱子善求故用故而不泥于故,为之去非存是,旁罗众说,举其大纲,析其微奥,而后称集成焉。故遵朱者,不易之定典也。世之学者,或偶凭一隅之异同,妄矣陋矣,虽然,凡故异乎朱子而纰缪显然者,既非读之不足以见其有同乎朱子,而仍不及朱子或较过于朱子,与夫虽异夫朱子而未尝不足以备学者质疑析难,参今注所不逮者,则亦皆朱子之所以俟学者之善求而自得之,初无碍乎其遵朱者也。佑读《论》、《孟》注疏,越数四,始敢稍点笔其中,随他见闻,以时存记,期乎免遗忘,备质证,广启迪,久乃别录出之,或篇或段,不拘章句节次,不多分卷。《学》、《庸》裁数篇,末为重辑赵岐《孟子章指》,统名之曰《四书温故》。案:温,寻也,寻,重也,于文寻作,古作燅,皆以寒更温之,于义取诸《复》“天地之理莫大于复”,寒则闭,温则生,故终则有始,君子以之温故而知新,故无穷也。温亦无穷也,特患乎知有故而不温,日求新而反失故,则寒矣。寒未有能生者也。奚新之足云。学者其慎毋谓故可寒哉!时乾隆五十二年,太岁在丁未,六月五日,我生初之岁月日也。书于保安寺街。○可为读书之法,视毛西河辈天渊矣。[1]

李慈铭《越缦堂文集》卷五《复王益吾祭酒书》:赵鹿泉《四书温故录》,其书亦不名家法,而所言多确实,考据亦博。(www.xing528.com)

沈兆辑《篷窗附录》卷上:钱塘曰:“士君子读书宜务知大者远者,而其余俱可略也。是故于经宜考圣王之制作,而不必溺于训诂之说。于史宜观豪杰之谟略,而不当纤悉于事迹同异之间。”仁和赵鹿泉先生佑,乾隆壬申进士,仕至左都御史。曾视学直隶、江西、山东,以工制艺名,而经学湛深,著述颇富,其已刊行者:《尚书质疑》二卷、《尚书异读考》六卷、《诗细》十二卷、《陆氏草木疏校正》二卷、《读春秋存稿》四卷、《春秋三传杂案》十二卷、《四书温故录》十一卷。未刊者:《逸书考》一卷、《读书杂识》三卷、《诗经朱传异同考》三卷。案:《汉书》赵晔著《诗细》,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今无传本,鹿泉先生盖窃取其义云。(清咸丰刻本)

赵佑《尚书质疑》卷上《尚书古今文说一》:先儒多疑《古文尚书》之伪,予尝缉综其说,盖莫甚于元、明,至有横加诋斥,如辟异端,于其私刻,止存今文二十八篇,而古文则全削去者。复有形诸奏牍,请专以今文立学取士者,从而辨之者亦非一家,以今西河毛氏《冤词》为最勤。然片言折衷,莫善于安溪李氏、望溪方氏。李论难易,精矣。方则曰:“能伪为是者谁与?自周以来,著书而各自名家者,其人可指数也。言之近道,莫若荀子、董子,取二子之精言,而措诸《汤诰》、《伊训》、《说命》之间,弗肖也,而况其下焉者欤?”呜呼,此语出而昭如日星焉[2],用哓哓聚讼为?有归安沈树德者,予偶见其私稿书说一篇,虽未名于时,其末曰:“ 《尚书》什九皆圣人之言,而古文二十五篇中如《禹谟》、《虺诰》、《汤诰》、《咸有一德》、《说命》,或言心,言中,或言性,或言德,或言学,尤文之醇乎醇者,而必以字句平易疑之,岂圣贤之言必艰深险涩而后可耶?”可谓明辨晳矣。窃因是究而论之,夫人立言而著之于书者,将以自见而传后也。荀、董之伦是也。姑无论魏、晋士大夫之为学,不足以语于斯。即使当此之时而果有人焉,具是言心,言中,言性,言德,言学之学与识,其为祖周、孔,孙程、朱,明矣,则何不自成一编著其邑里姓氏授受之本,上之朝,传之其人,而必蹈袭陈言,依托古体,身名既隐而不彰,不得享是书之福,转徒以供后人之集矢,苟非至愚,断不出此。愚于此者,必不能智于彼。则夫书之所言,其必非有能伪为之也。益信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或者不察,乃执文字之常格,以律古经,其窦愈多,而见则愈陋,甚且举而归诸皇甫谧之徒,吾恐谧如有知,且当一听然曰:“何修而得此谬誉于千载下也?”

赵佑《尚书质疑》卷上《尚书古今文说二》:安溪先生之言曰:人之于《书》也,其钩棘聱牙者,诵数必多;诵数多者,著心必坚牢永久。安知伏生偏得其难者,非正因难而得者哉?至于孔《书》之反易,盖其甚难者。孔氏既以为不可悉知,而还之书府矣,则所传皆可知者也,此其所以平易也。又曰:伏生之《书》,其女口授有讹音,而晁错不敢改,既行于汉四百年,则益莫之改也,故难者愈难。孔壁自其校出,时间或增减,以通文义者有之,又藏久而后显,安必传者无润色于其间哉?故易者愈易。论之平允,无逾此矣。然犹姑因众说而为之辞耳。其实伏生之《书》固不尽难。韩子曰:“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山堂章氏曰:“典、谟、贡、范,同出于生,而明白坦亮如故,独盘诘有艰深焉。且史未尝言伏生有记诵口授事也。”案《史记·儒林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起流亡,汉定天下,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汉书·艺文志》同。则是伏书亦出自壁中,自有传本,当时秦令急,藉壁藏以逃搜索者,非独孔鲋伏故为秦博士,盖亦写而藏之,并非读而记之。当孝文未使掌故往受之先,而伏已出其书,为山东大师久矣。其谓失其本经,口以传授,乃出安国序中语,而卫宏定《书序》,复有老不能正言,使其女传言教错之文,诸说因之,意所谓口授传言者,亦止授以属读大义,并非全不执经。观颖达于安国序疏显有出入,诸家徒此以讹传讹,使人不得不服西河考辨之强。夫唯其非读而记之也,是以亡失者即不能记,然且九共帝告尚有一二语,奇零偶及存《大传》中,唯其写而藏之也,以其写用秦隶,故为今文,而竹简多年易致剥烂,不特亡者无考,即其现存安免脱误,此固不待语音之转易,而知其难者也。迨至孔壁之出,则又转资今文,以相参校。其校之也艰,自不能无假借增减,而又传之也。私故有润色,洵情理之易明也。但此论又毛氏所不肯持耳。盖朱子之疑古文,亦以其容有他人润色之处,原非谓易读者必皆伪也,故于论难易一说,则以盘诰之类为一时告语百姓,杂以方言,而遂记录者,《微子》、《蔡仲之命》、《冏命》之属,或出当时做成诏诰文字,如后世词臣所为者,后之人徒借口伏生偏记难而不记易一语,不复细别其所以然,于是古文纯乎伪撰,而讼不可胜诘矣。然而就朱子之言,则亦未能无过。朱子曰:“ 《大禹谟》、《说命》、《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泰誓》,凡易读者,皆古文,岂有数百年壁中物不讹损一字?”夫《肜日》、《戡黎》自今文耳,是适足以证伏生之非偏记难矣,且亦安计其讹损否耶?《孝经》、《论语》同出孔壁,未尝讹损,而今不以为疑。《逸周书》七十一篇讹损多矣,而今罕以为信。可见真伪之全不系是也。况古又何尝不讹损也。《五歌》之“帅彼天常”,《盘庚》之“恶之易也”,《左传》有之,《盘庚》之“若德明哉”,《酒诰》之“王曰封唯曰若圭璧无逸之厥兆天子爵伏传述之”,而今书则皆无,且如《武成》一篇,先儒既谓其错乱不可晓,是皆传受多而称说异,湮置久而考订疏,吁,亦足慨矣! 吾故曰:今文不尽难,古文亦不尽易,不可以不察也。毛氏力辨古文,极多快论。又据《隋·经籍志》,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断梅赜所上止是安国之传,非古文已亡,意谓今书定是校出旧本,并采徐仲山《传是斋日记》,谓汉功令今文,立学称《尚书》,古文不立学,故称《逸书》,非诸儒全未之见,其断贾、马、郑所注古文,乃杜林所传漆书本,非张霸之《百两》,尤足订颖达以来之误。但其大意专在绌朱伸己,偏蔽时多,且好以与人谩骂为说经,自失著作之体,学者自可览《西河全集》而得之。鹿泉又记。

赵佑《读春秋存稿》卷四《胡传举正序》:予尝为《春秋胡传举正》六卷,序曰:佑自十二岁受《春秋》,塾师即以胡氏传先授读之,曰:“令甲之所主也。”后二年,从王素心夫子游,读《左传》,听讲大义而惑焉,时时以质于先生之前,先生更命取《公》、《穀》二传读之,参其离合,始知胡氏所主为传者,大都出于《公》、《穀》什四五,而《左氏》裁二三,自出新意复二三焉。其所主之经文,则《左氏》十之七,而亦时依《公》、《穀》本,杂乎其中。案:《春秋》三家鼎峙,非但传说各不相师,经文亦不相袭,故异同日滋,然既单行别出,非可苟合,代远言湮,益难确断。昔之学者咸奉《左》为大宗,自当以其经本为正,而《公》、《穀》有可采存,则附见其下,以资参佐可矣。胡氏必欲并而一之,忽彼忽此,不南不北,则适成为胡氏之《春秋》而已。此皆宋儒之勇于作古,乃其蔽之大者。“三传”注疏,杜、孔最优,范次之,何最劣。胡氏兼综立说,就其取舍,何尝无得于扶世立教之义,良亦不肯为随声附影之流,盖本以进讲,而专在格君,特不免信心,而过于求圣,至称圣人有改制行权之事,显乖为下不倍之道,周身之防,但不至为何休之黜周王鲁而已。是以朱子讥之,后儒议之,几同集矢。顾自元、明,尊为功令,据以取士,久而未改。宋高宗时,胡传虽经奏进,当时命题试士,实用“三传”,《礼部韵略》后附条例可考也。《元史·选举》载延佑新制,始以《春秋》用胡安国传,定为功令。汪克宽《春秋纂疏》全以胡为主。至明,虽以经文命题,实以传语立义。元人合题之制,尚考经文之异同;明则割传中一字一句,牵连无理。我朝《汇纂》于胡氏不情失当之处,始多所驳正。乾隆初年,又刊除乡会试合题之例焉。然俗学言经旨终未敢出胡范围,持衡者不免两端,甚至村塾名为诵“五经”,而止知胡氏《春秋》,不知《左传》者。经文亦多删并者。若其温故知新,各抒所见,要亦无嫌异同。每积此心,以读“三传”注疏,至十数,复而后敢涉笔其间,齿行老矣。学无已时,惟筌蹄之未忘,冀飞虫其亦获,因复取先授之胡氏传,加点勘焉,既竟,乃别录之,名仿唐郭氏《易》例,曰“举正”。汲古阁《十三经注疏》刊本,世所称善,而舛误时多。此胡传音注在传下者,皆毛氏集诸儒为之;其经下者,即所题林尧叟括例始末者也。林氏贯穿经传,虽非尽善,发明多胜于胡,附载至当然,亦时杂以他注之文,非尽林氏之旧。又自《左传》有杜林合注之本行,坊刻时时误杜为林,误林为杜,毛氏因之,遂以转易失实。今虽未暇悉校,稍正其文字,约十之四,亦各随案附识焉。此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夏事也。越岁癸丑,实维圣天子寿考作人之五十八年,益务昌明经学,特允廷臣之议,乡会试《春秋》文依《左氏》经传本事命题,兼参《公》、《穀》之说,罢胡安国传不用,五百年来支离牵勉之习为之一清,士林莫不称快。则是六卷之私,抑亦可以无庸矣。惟其三家经文异同掺杂,至今坊俗流传未有定本,盖亦即事有渐不能无待者,谨书其略,而附存之于此。

【注释】

[1]见《国朝文录》之《清献堂文录》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670 册。又见《清献堂集》卷八,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60 册,第654 页。

[2]今按:方苞此语实为昏话,不足为凭。以昏昏之语为昭昭之言,赵氏亦大谬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