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学案》卷五十六《震沧学案·吴先生鼎》:吴鼎字尊彝,号易堂,金匮人。乾隆甲子举人。十五年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累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大考,降左春坊左赞善,迁翰林院侍讲,休致归。熟精《易》理、“三礼”,著《易例举要》二卷,仿《周易折中》卷义例益加推衍,上卷多辑先儒之说,下卷多出己意,凡一百四十八条,惟不及互卦、卦变二义。自序云“已详《中爻考》、《卦变考》中”,而二考不载书中。又著《易象集说》九十卷,采宋俞琰、元龙仁夫、吴澄、胡桂、明来知德、钱一本、唐鹤征、高攀龙、郝敬、何楷十家之说。其论辨去取,别为附录十卷。盖以汉、唐旧说略备于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儒新说略备于董真卿《周易会通》,惟元、明诸解未有专汇一书,裒此十家,以继二书之后。《易堂问目》四卷,以“六经”疑义綦多,“三礼”为甚,条举大端,设为问答,论定商榷,以示归宿,膺荐时并呈御览。又《东莞学案》专攻陈建《学蔀通辨》而作。弟熙,乾隆丁巳进士,官武义知县。亦通经,著有《律悟》一卷、《律问》八卷。(参史传、《学案小识》、《锡金合志》)
《清史稿·儒林一》:吴鼎,字尊彝,金匮人。乾隆九年举人。授司业,洊擢翰林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大考降左春坊左赞善,迁翰林院侍讲,旋休致。所撰有《易例举要》二卷、《十家易象集说》九十卷。裒宋俞琰、元龙仁夫、明来知德等十家《易》说,以继李鼎祚、董楷之后。其《东莞学案》,则专攻陈建《学蔀通辨》作也。梁锡玙,字确轩,介休人。雍正二年举人,亦授司业,与吴鼎同食俸办事,不为定员。乾隆十七年,命直上书房,累迁詹事府少詹事。大考降左庶子,擢祭酒,坐遗失书籍镌级。膺荐时,以所撰《易经揆一》呈御览。鼎、锡玙并蒙召对,面谕曰:“汝等以是大学士、九卿公保经学,朕所以用汝等去教人。是汝等积学所致,不是他途幸进。”又曰:“穷经为读书根本。但穷经不徒在口耳,须要躬行实践。汝等自己躬行实践,方能教人躬行实践。”鼎、锡玙顿首祇谢。又奉谕:“吴鼎、梁锡玙所著经学,着派翰林二十员、中书二十员,在武英殿各誊写一部进呈。原书给还本人。所有纸札、饭食皆给于官。着梁诗正、刘统勋董理其事。”稽古之荣,海内所未有也。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存目。[1]
唐鉴《学案小识》卷十三《经学学案·金匮吴先生》:先生讳鼎,字尊彝,号易堂,乾隆辛未荐举经学,历官侍讲。著《易例举要》二卷,仿《周易折中》,卷首义例而益加推衍,上卷多辑先儒之说,下卷多出己意,凡一百四十八条,惟不及互卦、卦变二义。其自序云:“已详《中爻考》、《卦变考》中。”而二考不载书中。又撰《十家易象集说》九十卷,采宋俞琰、元龙仁夫、吴澄、胡一桂、明来知德、钱一本、唐鹤征、高攀龙、郝敬、何楷十家之说,其论辨去取,别为附录十卷,盖以汉、唐旧说略备于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儒新义略备于董楷《周易会通》,惟元、明诸解则未有专汇一书者,因裒此十家以继二书之后。其《东莞学案》,则攻陈清澜《学蔀通辨》作也。是先生学术之非也。兄鼐,亦通经,著有《三正考》二卷,取元李濂《夏周正辨疑》、明张以宁《春王正月考》,节其繁冗,补所未备,以明左氏王周正月之旨,辨证极有根据。又有《易象约言》。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八:无锡顾祭酒少治春秋,笃好左氏学,昼夜研诵,辄未暂辍,偶怀忿懥,家人以《左传》一卷置其几上,怡然诵之,不问他事。自壮至老,勤勤订述,常若不及。夏月闭户,不见一客,卸衣解袜,据案玩索,膝摇动不止,每仰视屋梁而笑,人知其一通毕矣。介休梁詹事著有《易经揆一》,始被荐,即录上之,高宗嘉焉,敕将梁锡屿所著经学,翰林、中书各誊写一部,纸札给于官。金匮吴侍讲鼎所著《易例举要》、《东莞学案》亦奉谕著录四库。我圣朝尊经重道,疏逖不遗,宜乾嘉后朴学蔚兴。继四先生而起者,家许、马而人郑、孔也。(www.xing528.com)
钱林《文献征存录》卷五:吴鼎,字尊彝,与兄鼐并通“三礼”。鼎又治《周易》。乾隆九年举人,十六年荐举经学,授司业,累迁侍讲学士,因事降侍讲。鼎尝依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例,辑宋俞琰、元龙仁夫、明来知德等十家为《十家易象说》,又有《易例举要》、《东莞学案》,皆著录于四库书。
阮元《儒林传稿》卷一、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四皆有传,存目。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 册,第5477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