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学案》卷六十一《果堂学案·果堂交游·陈先生景云》:陈景云,字少章,吴县人。诸生,为义门入室弟子。义门门下著籍甚众,先生与果堂先生最著。汤文正公抚吴,试士拔第一,以应顺天试。入都不遇,馆于藩邸,三年辞归,时年四十,以母老,绝意宦游。笃于内行,亲丧每恸绝,祭必涕泗沾衣。外和内刚,不因人熟。晚岁名益高,迹益晦,终年杜门,足不蹋城市。朝裔暮盐,怡然也。凡经史子集、地理制度,下及稗官家,无不综览。尤深于史学,温公《通鉴》略能背诵,明三百年事能剖决得失。校勘古籍,一守义门之法。著有《读书纪闻》十二卷、《两汉订误》五卷、《三国志校证》三卷、《纲目辨误》四卷、《通鉴胡注正误》二卷、《纪元考略》二卷、《文选校正》三卷、《韩文校误》三卷、《柳文校误》三卷、《文集》四卷。(参《先正事略》)
《清史稿·文苑一》:(何焯)门人著录者四百人,吴江沈彤、吴县陈景云为尤著。景云,字少章。博闻彊识,能背诵《通鉴》。年十七,汤斌抚吴,试士拔第一。应京兆试,不遇。馆藩邸三年,以母老辞归,遂不出,以诸生终。少从焯游,焯殁,独系吴中文献几二十年。著有《读书纪闻》及《纲目》、《通鉴》、《两汉书》、《三国志》、《文选》、韩、柳集皆有订误,共三十余卷。文集四卷,亦简严有法。子黄中,字和叔。诸生。父子皆长史学,而黄中尤以才略自负。举乾隆元年博学鸿词,入都上书,论用人、理财、治兵三端。大学士陈世倌韪其言。顷之,诏求骨鲠之士,如古马周、阳城者,世倌欲荐之,谢不应。胡天游傲睨群士,独推服黄中。示以文,每发其瑕璺,未尝有忤也。尝病《宋史》芜杂,别撰纪传表百七十卷。又著《国朝谥法考》、《阁部督抚年表》。其卒也贫不能葬,或赙以金,妻张氏固却之,曰:“奈何以贫故伤夫子义!”遂卖所居宅以营葬。
《清史列传·文苑二》:存目。
王峻《陈少章先生墓志铭》:吾吴昔多博闻好古、砥节励行之硕儒。本朝百年来,位不大而名最著者,则有义门何先生。何先生及门无虑数百人,其最相契,如晦翁之于蔡季通呼为老友者,是为少章陈先生。何先生殁后,先生独以名德见推,为中吴文献之重轻者几二十年。乾隆十二年十月十三日,以疾卒于家。典型凋谢,远近为之嗟叹。卜葬有日,故人门弟子咸谓先生有道而文,宜按古私谥之义,谥曰文道先生。其孤具状,征铭于余。按状,先生讳景云,少章其字,先世家常熟,代有闻人,所谓河东陈氏也。自曾大父天麟始迁郡城。大父明义,喜藏书,深禅理,多与明季遗民故老游。父治昌,慷慨尚义,拯人之急。母朱氏孺人。先生生而颖异。初就塾时,同塾诸儿所课皆能背诵。年十七,睢州汤文正公抚吴试士,拔置第一。十九,从义门先生游,益讲求通儒之学,穷究经史,昼夜无间,学遂大殖。父丧,服阕补吴江县学生。康熙癸酉试京兆,不售而归。再至京,馆藩邸,三年复辞,归时年甫四十,以母老,遂绝意宦游。后藩邸再遣使敦促,漕帅赫公命淮安守造庐延请,皆坚谢不赴。此先生出处不苟之大略也。其为学,如饥渴之于饮食,终日丹铅不离手。凡经史四部书,从源及委,贯串井然,地理、制度,考据尤详,下及稗官说家,无不综览,而尤深于史学,早岁温公《通鉴》略能成诵,前明三百年事谈之更仆不倦,若身列其间,能剖决其豪芒得失。为文章简严有法。所著有《读书纪闻》十二卷、《纲目辨误》四卷、《两汉订误》五卷、《国志校误》三卷、《韩文校误》三卷、《柳文校误》三卷、《文选校正》三卷、《通鉴胡注正误》二卷、《纪元考略》二卷、文集四卷,皆能有功前哲,嘉惠后来。其他少时帖括之文,及应聘所修《通志》等书,非先生所留意,故不复纪也。性孝友,居父母忧,每动辄绝。岁时祭享,必涕泗沾衣。与人交,有始终。外和内刚,不因人热。所居老屋数楹,朝虀暮盐,人不能堪,处之怡然。晚岁名益高,迹益晦,终年杜门,足不踏尘市。盖先生视世绝少可语,世亦鲜知之者,所谓不食之硕果,读书之种子,岂与世之工鞶帨、营华膴者争一时之得失哉?享年七十有八。配吴儒人先卒。子男二:升长,州县学生,黄中,吴县学生,入国子监。女一,归国子生张尔朴。孙男四:庆曾、文雍、文宽、庆余。以是年十二月某日葬于吴山北麓之新阡,奉吴孺人袝。黄中为人耿介,博学有文,为先生克家子。以余不能取容当世,顾独重焉。余虽不获亲炙先生,然与其子交深且久,遂不敢以不文辞。铭曰:惟道与文,立德立言,于时不偶,于古独肩。彼富贵者,磨灭忽焉。先生有书,后世永传。吴山之麓,郁郁新阡。我铭幽宫,征在万年。[1]
沈廷芳《文道先生传》:先生讳景云,字少章,吴中人也。世为常熟名族,称河东陈氏。曾祖天麟始迁郡城。祖明义,明季避寇尹山,偕里中李灌园侍御、遂宁李如石明府结莲社之契,号称长者。父治昌,慷慨尚义。先生自幼善读书就傅吴太守绮家,太守奇之,尝举同塾儿所课,辄能背诵,盖已耳熟之矣。稍长,属文宿儒器重。汤文正公斌巡抚江南,试士拔置第一。继从何学士焯讲求通儒之学,学益大殖。学士叹曰:昔朱晦翁呼蔡季通为老友,余愧晦翁,而子实季通也。寻补县学生。康熙癸酉应京兆试,假馆王文靖公熙第,诸公重其名,咸愿与交,先生峻谢,不事投谒,既不售,归。再至京,馆藩邸,以道自重。三载复辞归,以母老不出,藩邸再遣使敦促,漕帅某公命淮安守造庐延请,俱弗赴。乃益穷究经史,参互考订,丹黄甲乙,寒暑罔间。其汲汲于学,犹水火之于人,不可一日缺。凡古今载籍,洞悉源委,贯串靡遗。于地理、典制尤极研晰,即丁字部书,莫不关览,于前明事迹,更若身列其间,烛照而数计也。为文精核而有体要。著文集四卷、《读书纪闻》十二卷、《纲目订误》四卷、《两汉举正》五卷、《韩柳点勘》八卷、《群经刊误》四卷、《文选举正》六卷、《通鉴胡注举正》十卷、《纪元要略》二卷,皆能发前人之覆,为后学津梁。有何学士所不逮者,学士每以疑义问先生,先生曰:“是出某书某卷第几页几行。”阅之无不合,问辄如响应,以是服其博闻强识云。秉性孝友,与人以诚,外和而内刚,名高而迹晦,为江左儒林之宗。晚岁杜门,足绝城市,朝野望之岿然。既卒,故人门弟子征贞曜文表之义,私谥曰文道先生。赞曰:国朝通儒,首称顾征君炎武,厥后江表文献独推先生,盖有道而能文,实征君之伯仲也。余少慕先生,及与其子黄中举词科,得闻先生论议,益叹其学之闳深。黄中学行超卓,有国士风,古称硕儒有后,其信然哉! 其信然哉! 年家子仁和沈廷芳拜撰。[2]
【附录】 彭绍升《陈东庄先生传》:陈先生名黄中,字和叔,自号东庄谷叟,吴县诸生也。父景云,字少章,博文强识,以儒术名吴中。先生自少通敏,为学长于史,深究前代治乱往复所由,以达于当世之务。乾隆初,应博学宏词科,廷试被黜,乃纵游,南临洞庭,登衡山,东浮钱唐,入闽,北驰驱燕齐河岱间,学益精当。是时上即位数年,锐意赓续列圣治绩,绍往古绝业,中外大臣承明德,争延致天下豪俊,虚已访时政阙失,而先生尤为大学士海宁陈公所知,既先生上书陈公,论用人、理财、养兵数大事,其言通达治体,凿凿切利病,无少讳。顷之,有诏求骨鲠质朴之士,如古马周阳城者,陈公奇先生,欲以先生应诏,属先生友招以书,先生辞焉。先是,先生客湖南巡抚幕府,土苗或小警,巡抚欲兴师剿之属,先生缮奏章,先生曰:“此召乱也。抚而辑之,其可。”弗听,先生辞焉,遂行,已而苗叛,用兵期年乃靖。先生初至京师,最善山阴贡士胡天游,天游,故奇士,负才气,傲睨当世士,鲜当意者,顾独为先生屈,所著文必以示先生,先生辄为发其璺,别其良,以示天游,未尝不相视而笑也。天游豪宕自喜,不肯寻尺度,为势要所排斥,竟穷死。而先生介然有节概,谨去就,严取舍之辨,然其穷与天游等,年四十余,杜门著书,无儋石之储,泊如也。里党间落落不相中,卒为人所构,下县狱,厪而得免。又一年,以疾终,年五十有九。居尝恨《宋史》芜杂,是非混,失平则,发奋删其蘩累,搜讨两宋先正旧闻,折其中,成《宋史稿》一百七十卷。又著《新唐书刊误》三卷、《国朝谥法考》三卷、《殿阁部院年表》六卷、《督抚年表》六卷、《诗文集》四卷。其殁也,贫甚至,不能治丧具,姻党以金赙者,妻张氏固却之,曰:“奈何以贫故伤夫子义!”鬻居以葬。子三:文雝、文宽、文德。[3]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三、冯桂芬《 (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八皆有传,存目。(www.xing528.com)
黄彭年《陶楼文抄》卷九《读史琐言序》:读史之法有三:一曰纂辑,属辞比事,如《通鉴纪事本末》、《十七史详节》、《古今纪要》之类是也;一曰考据,正讹补阙,如《通鉴考异纲目订误》、《旧闻证误》、《廿二史考异》之类是也;一曰评论,论断得失,如《历朝通略学史》、《史纠》之类是也。三者之中,惟评论最易,亦惟评论最难。俗儒鲰生,罕见寡闻,横生臆说,则见为易;比例古事,准酌人情,折衷至当,则见为难。故史家评论必兼纂辑、考据,不得侈为空言,犹治狱者必明律法、习故事也。
【注释】
[1]见《湖海文传》卷五十五,又见四库本《韩集点勘》书后附录,题为《清故文道先生墓志铭》,文末题“虞山后进王峻顿首拜撰”。
[2]见四库本《韩集点勘》书后附录。
[3]见王昶《湖海文传》卷六十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