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学者洪震煊及其学术研究概述

清朝学者洪震煊及其学术研究概述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三《仪征学案下·仪征弟子下·洪先生震煊》:洪震煊,字百里,号檆堂,筠轩之弟。《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二》:震煊,字百里。[2]洪颐煊《筠轩文抄》卷八《昆季别传》:第五弟讳震煊,字百里,一字檆堂,少刻苦好学,尝读书夜分,以锥自刺,达旦不寐。(下略)洪震煊《汉经师家法考》:汉治经义,各有名家师法,马、班述儒林,厘然可考。

清朝学者洪震煊及其学术研究概述

《清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三《仪征学案下·仪征弟子下·洪先生震煊》:洪震煊,字百里,号檆堂,筠轩之弟。嘉庆癸酉拔贡。少与兄齐名,同入诂经精舍,助为《十三经校勘记》,任《小戴礼》,分辑《经籍纂诂》,任《方言》。所刊诸书,多经其手。尤精《选》学。著有《夏小正疏证》五卷、《檆堂诗抄》一卷、《石鼓文考异》一卷。(参史传)

清史稿·文苑三》:震煊,字百里。精选学,诗才敏赡。阮元修《经籍纂诂》、《十三经校勘记》,皆任其役。后颐煊十二年充选拔贡生。既廷试,贫不克归,遂以客死。著《夏小正疏义》。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二》:震煊,字百里。少有隽名,阮元称之曰:“侍郎之后,复见洪生。”侍郎,天台齐召南也。元修《十三经校勘记》,震煊任《小戴礼》;修《经籍纂诂》,震煊任《方言》;所刊书籍,多经其手。尝谓《太史公书》以鲁定公十二年冬孔子去鲁适卫为误,定为十三年春,就《史记》正之。又读《夏小正》鞠[1]则见,知鞠星即虚星,《尔雅·释诂》:“鞠,盈也。”盈与虚相反,鞠之为盈,犹治之为乱,甘之为苦。且用夏正日躔以求昏旦,绝无差忒,因著为说。又辨《禹贡》郑康成以洪水为洚,亦古文家旧说。浙江即岷江非浙江,举《汉·地理志》、郭璞《山海经注》以证郦道元之误。兼精选学,在闽中时,适重构三百有三十士亭成,酌酒赋诗,叉手立就,举坐阁笔。嘉庆十八年拔贡生,既廷试,贫不能归,入直隶督学幕中。二十年,以微疾卒于深州,年四十六。著有《夏小正疏义》五卷、《姑堂诗抄》一卷、《石鼓文考异》一卷。[2]

洪颐煊《筠轩文抄》卷八《昆季别传》:第五弟讳震煊,字百里,一字檆堂,少刻苦好学,尝读书夜分,以锥自刺,达旦不寐。每有所构思,研求忘食,不得其解不止。及补博士弟子员,与余同以治经受知于阮云台学使,檄调杭州,肄业敷文书院,时有大小洪之目。戊午夏,为学使校《经籍纂诂》,与臧君在东、丁君小雅晨夕辨难。臧君尝叹曰:“大洪渊博,小洪精锐。两君之卓识,吾不及也。”庚申夏,阮公以少司农抚浙,建诂经精舍,复檄调视学时识拔之士肄业其中,余兄弟与焉。弟试辄冠军。辛酉,余拔贡,而弟下第。中丞撰《十三经校勘记》,弟分校《礼记》,人皆服其精审。甲子冬,邵楚帆少司马视学福建,延弟校文,遂穷(入)[八] 闽之胜,间亦发为歌咏。弟性孤介,尝曰:“读书贵自得,何以名为?”是以撰述颇寡。癸酉,周廉堂学使至浙,久知弟绩学,因得拔贡。甲戌入都朝考,弟素精制艺,又善楷书,而卒下第。周大宗伯叹曰:“洪生之不获隽,其命也。”夫弟亦以此郁郁。乙亥冬,从杜学使校文顺天,卒于保定旅邸,年四十六。所著有《夏小正疏义》四卷、《檆堂诗抄》一卷。论曰:余少年随侍先君新昌学署,兄弟之乐,怡怡如也。及壮,兄弟读书少,固山房兄躬自督课,兄长于治剧,家中米盐细务皆手检校,虽酬应忙冗,终未尝废学。迨庚戌入都,留滞京邸,而卒成永诀,痛何如也! 后余与弟游学武林,对床风雨,每读书有得,辄共相拊掌。及余辛酉拔贡,壬戌入都应朝考,报罢,薄游山东馆孙渊如观察幕中,凡七年,弟亦作入闽之游。甲戌,余以直隶州州判分发粤东,引假回里,弟亦匆匆入都就试,云山迢阻,见面遂艰。今墓有宿草,余发亦斑白。回念曩时兄弟之乐,恒惓惓于怀,因撰此别传,以见余手足之痛,其所遭不幸有如此云。

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二《与洪檆堂明经书》:檆堂十三兄足下,承示《夏小正疏义》,盥读再过,疏通证明,出人意表。……援据多本正经训诂,一依古义,洵可以集诸家之大成,为后来之定本焉。承珙于此未能究心,窃就尊书粗通其意。(下略)

洪震煊《汉经师家法考》:汉治经义,各有名家师法,马、班述儒林,厘然可考。及东京之盛,一师教授,恒数百人,或千余人。乃至曹曾受欧阳《书》,门徒三千;魏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张兴弟子,著录万人;蔡元万六千人。史例简严,不能备载也。今可考者,《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所载汉碑,间或一见。如治梁丘《易》,有重安侯相、杜晖慈明;治京氏《易》,有费题令塞平阳田君;治欧阳《书》,有河南尹任城景君、步兵校尉景君、郯令景君、绥氏校尉熊乔汉举、郎中王政季辅、郑固伯坚、成阳闾葵、龚叔谦;治小夏侯《书》,有成阳闾葵、廉仲絜;治《鲁诗》,有司隶校尉山阳鲁峻仲严、执金吾丞武荣含和;治《韩诗》,有山阳太守济阴祝睦、郎中乘氏马、江元海、广汉属国都尉丁叔河、从事武梁绥宗;治严氏《春秋》,有处士闾葵,班宣高暨子让公谦,泰山都尉鲁孔宙季将,巴郡太守樊敏升达。祝长严,少通文学,掾百石。卒史孔鲧,皆汉史所未载。谢承《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及《东观汉纪》,为《范书》所本。有三书有而《范书》无者,董春师事至君仲,受《古文尚书》;刘宏师事刘述,治欧阳《尚书》;王阜受《韩诗》;孔乔学《左氏》之类是也。有三书详而《范书》略者,徐稚学严氏《春秋》、京氏《易》、欧阳《书》;刘宽学欧阳《书》、京氏《易》,尤明《韩诗外传》之类是也。范书《儒林传》之外,为经师家法所关者,《方术传》载廖扶文起习《韩诗》、欧阳《尚书》,教授常数百人;唐檀子产习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教授常百余人;《独行传》载陈重与同郡雷义,俱学《鲁诗》、颜氏《春秋》;《侯霸传》言霸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治《穀梁春秋》,为丞都讲;第五元、张恭祖为郑康成师,见《郑康成传》;挚恂为马融师,见《马融传》。皆师资所承,不列于《儒林传》,而互见于诸传者也。许叔重《说文解字序》云:“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孝经》、《论语》,皆古文。”自述家法,确乎不杂。而《儒林传》但总目之曰“五经无双”。熹平石经,《书》用今文三十四篇,《春秋》用《公羊》而及《颜氏》,《诗》用鲁而及齐、韩,《礼》用《仪礼》,《论语》及盍、毛、包、周。盖东汉时“五经”立学官者,《易》则施、孟、梁丘、京四家,《书》则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则齐、鲁、韩三家,“三礼”但用《仪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但用《公羊》,有严、颜二家。故石经文字依用者如此。至《儒林传》,但总称之曰“正定五经”。而五经师之家法,未之或详也。故先儒议范史述儒林,不能如班氏之备,其在此也欤?[3]

钱仪吉《夏小正疏义序》:存目。[4]

洪震煊《夏小正疏义序》:《礼》征夏时,学传《小正》,尼山旧业,由来久矣。……宋傅崧卿得其外兄关浍所藏《小正》,即隋、唐以来相承专行之旧本。错简误字,既为是正,邃旨隐义,不可尽通,辄取《大戴》改易关字,所幸去留并存注记,迄今虽亡,梗概犹在,傅之力也。自傅以来,传述代出,点窜滋繁。或移传义作篇题,或列经文于训解。……今傅氏原本亦不可得,世所通传,唯《通志堂经解》中刻本,脱节、阙书,讹文、羡字又不免焉。今为雠校,一主关本,有显系关本脱误者,始为据大戴增订。其本可通,初无违舛,悉从关氏,不援大戴。何则?关既前传,戴有后校,集贤藏板于今多见异同,政和原书别本并存注释。有关、戴二本并脱,无可取证者,则取朱子《仪礼经传通解》补之,以大贤所定,犹有可信也。傅本有不注关、戴之异,而与今大戴板本不同者,或系通志堂刊板之讹,或系今大戴重校之改,择善而从,并注其下。升经抵格,以传低行,从阳湖夫子校本例也。惟是经文简质,传义奥深,习其读者已难,通其说者卒鲜。不揣谫陋,为作《疏义》,分为四卷,从傅厘也。解必衷诸古训,说或资乎时贤,但蕲依传释经,以希笃信好古,不至为向壁虚造之谈,并尽黜不知而作之论。违传义者,虽梁、唐旧说,必举正焉。鲜依据者,虽朱、金大儒,不敢从焉。恪守疏家之前规,冀表行时之绝学。音读惧有失真,为撰《释音》一卷,星躔虑其乖次,并图天象附焉。非敢谓可持问世,亦聊以自记所学云尔。[5](www.xing528.com)

【注释】

[1]星宿名。即禄星。《新唐书·回鹘传下》:“又有鞠,或曰祴,居拔野古東北,有木无草,地多苔。”

[2]见中华书局本第18 册,第5599 页。

[3]见《清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三。

[4]详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08 册,第203~204 页。

[5]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08 册,第204 页,又见《皇清经解》本《夏小正疏义》卷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