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颐煊的生平与著作

洪颐煊的生平与著作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三《仪征学案下·仪征弟子下·洪先生颐煊》:洪颐煊,字旌贤,号筠轩,临海人。(参史传)《清史稿·文苑三》:洪颐煊,字旌贤,临海人。学使阮元招颐煊、震煊就学行省,名日起。洪颐煊《读书丛录自序》:余受性椎鲁,寡所嗜慕。道光元年十二月廿一日,临海洪颐煊识。(下略)[3]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十六:《读书丛录》二十四卷,道光壬午广东刊本,国朝洪颐煊撰。颐煊仕履见礼类。其弟曰颐煊、震煊。

洪颐煊的生平与著作

《清儒学案》卷一百二十三《仪征学案下·仪征弟子下·洪先生颐煊》:洪颐煊,字旌贤,号筠轩,临海人。少苦志力学,为诸生时,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寮,夜借佛鉴围坐,谈经不辍。阮文达督浙学,招先生与弟就学诂经精舍,时有“三洪”之称。先生尤精究经训,贯串子史。嘉庆六年,为选拔贡生。从孙渊如于德州督粮道署,为撰《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考据明审,于唐代地理,尤多所得。就职为直隶州判官,广东署新兴县事。文达为总督,知先生吏才短而文学优,延之入幕,讯经咨史以为常。后卒于家。先生好聚书,岭南市多旧本,辄斥重资购之。家藏善本书三万卷,碑版二千余通,钟鼎彝器,法书名画,皆撰有目录。著《礼经宫室答问》二卷、《孔子三朝记》八卷、《管子义证》八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台州札记》十二卷、《筠轩诗文抄》十二卷、《经典集林》三十五卷、《汉志水道疏证》四卷、《孝经郑注补证》一卷、《诸史考异》十八卷。(参史传)

清史稿·文苑三》:洪颐煊,字旌贤,临海人。少时自力于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寮,夜就佛灯讲诵不辍。学使阮元招颐煊、震煊就学行省,名日起。嘉庆六年,充选拔贡生。入赀为州判,权知新兴县事。适阮元督粤,知颐煊学优,非吏才,延致幕府,相与咨诹经史。后卒于家。性喜聚书,广购岭南旧本至三万余卷,碑版彝器多世所罕觏。著《礼经宫室答问》、《孔子三朝记》、《管子义证》、《汉志水道疏证》、《读书丛录》、《台州札记》、《筠轩诗文集》。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二》:……尝谓《礼经》奠大于宫室,宫室不明,则古人行礼之节,周旋升降,皆芒然莫知其处。宋李如圭《释宫》只举其凡,近人考证亦多未密。因思古人宫室制度,与今人不甚相远,时醇世朴,寝庙明堂不若后世之千门万户,细绎《礼经》,皆有丈尺可寻,名位可辨,著《礼经宫室答问》二卷。[1]

潘衍桐《两浙轩续录》卷二十一:洪颐煊,字旌贤,临海人。嘉庆辛酉拔贡,官广东新兴知县。著《筠轩诗抄》。《县志》云:颐煊苦志力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寮,夜每借佛灯围坐,谈经不辍,时有“三洪”之称。《临海诗录》:颐煊解组归,聚书四万卷,碑帖千余种,又钩摹家藏历代名人墨迹,刊倦舫法帖八册,晩因自号倦舫老人。所著有《礼经宫室答问》二卷、《孔子三朝记》七卷、《读书丛录》二十四卷、《平津馆读碑记》八卷、《续》四卷、《孝经郑注补证》一卷、《尚书洪范五行纪论》五卷、《经典集林》三十二卷、《诸史考异》十八卷、《汉志水道疏证》五卷、《郑康成年谱》一卷、《台州札记》十二卷、《校正竹书纪年》二卷、《校正穆天子传》七卷、《管子义证》八卷、《筠轩文抄》八卷、《筠轩诗抄》四卷、《倦舫丛书》十二册。咸丰辛酉,赭寇窜台,其已梓书版及金石书画悉付灰烬,惟《倦舫法帖》尚存,然已残阙不完矣。《缉雅堂诗话》:临海有周君治平与“二洪”齐名。阮文达《曾子注释·天员篇》曾引其说。今筠轩兄弟姓氏著述流布众口,而周君无闻焉,欲采其诗,竟不可得。人之传不传,岂有天意哉!

洪颐煊《读书丛录自序》:余受性椎鲁,寡所嗜慕。少年读书里中藏书之家,借览无虚日。及壮,遨游吴、越,往来燕、齐,蹋通德之门,窥礼堂之奥,左右采获,渐成撰述。五十以后,始抵粤东。一官匏系,非吾所好,趋走之暇,闭门却扫。于是重取经史百家,朝研夕稽,证其异同,辨其得失,以声音、文字通其原,以转写讹舛穷其变,勿敢向壁虚造,勿敢剿袭陈言。浅见眇闻,聊以自适。后之览者,其或谅斯。道光元年十二月廿一日,临海洪颐煊识。[2]

李慈铭《读书丛录识语》:案先生字筠轩,与兄坤煊、弟震煊皆以绩学称,而先生尤博综群籍,名亦最显。(下略)[3]

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十六:《读书丛录》二十四卷,道光壬午广东刊本,国朝洪颐煊撰。颐煊仕履见礼类。是书成于道光辛巳。前有自序。筠轩取经史百家,证其异同,辨其得失,以声音文字通其原,以转写讹舛穷其变,积之既久,乃成是帙。凡经传八卷、小学四卷、诸子四卷、三史七卷,而以宋元刊本一卷终焉,皆于原书中摘句为解,繁简适均,考据精确,绝无向壁虚造、剿袭陈言之病,而于辨证舆地尤简而明。即此可想见其沉笃澹雅之才矣。

宋翔凤《朴学斋文录》卷二《读书丛录序》:夫读书之士能见著述者,近世以来,两浙为盛。南雷茁其明芽,西河畅其枝叶,曝书廓其条流,鲒埼理其阙略。然蓟靡不化,则声音尚乖,义训失故,则附会易集。依乎六经,匪堂室之硕彦,搜乎四部,亦循涂之先觉,盖披榛去秽,则事半功倍,从事于后,于以日兴,如临海洪氏之书,因是而有作也。余与洪君有相思之雅,顷会合海滨,过从遂密,尽见所业,以声音文字为之根柢,古人心思制作皆可推见。而《读书丛录》一编,尤其菁华荟萃,条列明白者也。以今日远于古,匪古无以证今。然习一方之语言,持向壁之论议,则九流有山川之隔。六艺在百世之上,今君为读书之法,悉究谐声之本,深明假借之用,纷纶断阙,旁推交通,千古绝续,语于一堂,因综其所言,录之以笔,神明其法,极乎无穷,诚能辨其源流,自非陈其糟魄。今之贤哲,如嘉定钱君、高邮王君两家,著书皆不骛荒远,惟求实是。君既耳闻其说,心折其言,悼擿埴之,冥行冀火,传于薪尽。则是录之成事未可缓。余素结斯愿,而气质渐薄,精华欲竭,茫茫即涂,徒有浩叹。以君之年,过余一纪,而修业不息,研求益锐,此天之所与于君方厚,古文未坠,意在后来若当世之知否,诚不与于斯焉。

孙星衍《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洪筠轩文抄序》:临海洪氏兄弟多才俊。先是有坤煊者,以诸生负文名。朱宫傅石君师视学时,生拟成公《绥啸赋》,赏异之,拔为选士。至都,馆于家,以壬子科得第,不永年而卒。其弟曰颐煊、震煊。颐煊字筠轩,震煊字檆堂,最好学,亦为石君师所识拔。阮云台中丞笔记称临海两生精研经训,或过齐次风侍郎者也。予主讲浙中,与中丞及王兰泉少寇以古学课诂经精舍诸生,见两洪生撰著古书尤多,越数年,而筠轩亦贡成均,授经于稿城,以所刊文抄见寄。阅其文,多证明经史之作,与世之浮华佻巧学无所得者殊。予尝惜郑康成《六艺论》不传,欲辑“十七史”志议礼之文及天文、地理异同之说,合之汉、魏、六朝人文之足证佐经学者为一集,题曰《六艺通论》,未及成书。而世人方见予《问字堂集》,有訾以为不合唐、宋八家体格者,盖明季以来以八比课士,其选唐、宋人文集,多取近于时文习见者,疑为古文定格,不知古人当日亦自行胸怀,随其学之所得。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率意成文,不肯修饰边幅,亦如真英雄之视井底蛙耳。八家中,韩退之学识最高,无背圣哲之论;柳子厚则多出入,所见僻隘略如其人;欧阳永叔不惑二氏之学,持论甚正,然濮议不合于经;苏子瞻经学典礼甚疏,其文实天下之才也。予尝恨学不深,苦文不逮意,每与筠轩诸人同志者言之,又不肯为违经无益之言。今观筠轩所作,先得我心,宜其兄弟见赏于石君、云台两先生。筠轩进犹未也,近馆于安德平津馆,与予商撰《尚书今古文义疏》及校订古书,将为《五经异义补证》。檆堂从邵楚帆学使游,亦将以《夏小正注疏》寄予刊刻,而予早衰,辄有假年学《易》之叹。倘因仕学,余间拥古书,销永日,有所成就,以遂阐扬古学之志,固宿昔之愿;否则,幸同志者继成其事,无一字背先圣之言,无一言为欺世之学,筠轩兄弟其人也。嘉庆十一年六月七日,撰于安德使署,孙星衍。

洪颐煊《筠轩文抄》卷八《孔子三朝记序》:夫天生民而立之君,将以定国家,保宗社,明教化,总众庶也。于是有公卿、大夫以辅其治,有尊卑上下以辨其等,有礼乐刑政以制其防,有甲兵干楯以惧其志。末世纪纲废坏,法度倒施,君极不张,强臣柄国,于是内外咸怨,上帝降毒,水旱洊兴,灾眚并作,小则刈戮及身,大则殄绝厥世。自上古以来,莫之有易也。孔子抱拨乱之才,生衰周之际,周流四方,席不暇暖,迨哀公十一年,自卫反鲁,三朝鲁君,反复陈词其大旨,归于戒淫色,慎取人,明天人之应,别君臣之分,而终动之以慕义,讽之以失政,惜乎其终不能用也。门弟子退录此记。汉兴,藏在秘府,传其学者则有戴德、刘向、刘歆、扬雄班固许慎诸家。魏世中经犹藏此本。逮及六朝,臣瓒、郭璞、裴松之、郦道元之徒递相引证。至唐以后,篇籍始亡。今所传者,惟大戴所录,遗文讹舛,微言断绝,注家自北周卢仆射以降,前贤鲜闻绪论,盖此记之沉薶已千余年矣。颐煊幼习先踪,长佩庭训,博问通人,兼资往籍,于是董而理之,注成七卷。别作音义,校其同异,附于左方。盖闻孔子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其大垂而为经,其次录而为传。此记论四时行政,即明堂、月令之遗也。视才取人,即九德官人之法也。为坛东郊,则泽宫教士之制存焉。建正孟春,则夏时得天之数寓焉。而且通阴阳之原,符瑞集于有德;辨盛衰之治,得失系于一人。纯而不杂,博而有要,息百家之异说,广郅治之恒经。窃尝谓,《论语》者,乃圣门垂教之精言。此记者,实孔子因时之大政。方今国家重干秉运,久道化成,海宇晏宁,人材日出,倘得颁立学宫,悬以取士,使诵先圣之良模,阐百王之心法,上下和同,君臣辑睦,协感应之期,享久安之福,则简牒之鸿规,云礽之上烈也。予日其跂之矣。嘉庆辛未六月廿五日。[4](www.xing528.com)

洪颐煊《筠轩文抄》卷六《书郑志后》:存目。

洪颐煊《筠轩文抄》卷三《孔安国献古文尚书辨》:存目。

洪颐煊《礼经宫室答问序》:《礼经》奠大于宫室。宫室不明,则古人行礼之节,周旋升降,皆芒然莫知其处。议礼所以如聚讼也。宋李如圭《释宫》已撮举其凡,近人复多考证,核以经文,亦多未密。余思古人宫室制度与今人不甚相远,时淳世朴,寝庙明堂不若后人之千门万户,细绎《礼经》,皆有丈尺可寻,名位可辨,因撰《礼经宫室答问》二卷。冀好学深思之士有以是正得失焉。嘉庆壬申三月五日,临海洪颐煊识。[5]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8 册,第5598 页。今按:此段文字抄袭洪颐煊《礼经宫室答问序》。

[2]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 册,第553 页。又见中华书局1985 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3]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 册,第553 页。今按:此为李氏墨笔识语,凡二则,似为李慈铭佚文。

[4]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 册,第627 页。

[5]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10 册,第149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