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的传承责任与王波的见解

新媒体的传承责任与王波的见解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二者要融合,传统的演播需要改进技术,而新媒体需要承担传承的责任。

新媒体的传承责任与王波的见解

专访嘉宾:王波

嘉宾简介:王波,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专职编委、国家一级导演、演播艺术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从事专业艺术创作30余年。导演、主演的广播影视作品,朗诵、播讲的文学作品共获各类奖项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100余项。1995年获得“全国听众喜爱的十大小说演播艺术家”称号。

访谈时间:2017720

访谈地点: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参与人员:李子龙、李金衡

课题组:您现在还有收听小说的习惯吗?

王波:以前是在收音机里面听,像中央台、黑龙江台、哈尔滨台;现在也会通过网络来收听,因为传播介质不一样了,在网上可以听到更多前卫风格的作品。

课题组:智能手机普及之后,您对网络有声读物平台了解吗?比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有没有在相关网络平台发布作品?

王波:收听过,但没有发布过。

课题组:网络上的作品与您发布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王波:网络上的作品更时尚、更符合潮流,而且更迎合网民的趣味,因为网民大多都很年轻,所以跳跃性更强。

课题组:您在演播时会不会考虑播出平台,更加偏好哪种平台?是传统的广播,还是手机音频的App?

王波:我播小说已经有三四十年了,那时候没有选择,只能在电台播。现在年纪稍大了一些,但我对新生事物不拒绝,网络也给生活带来很大便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对于这个舞台,老一辈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去了解、去适应。我前些年播的一些小说已经在网络上传播了,虽然没有经过我授权,但我也不去责怪他们。

课题组:您认为播出平台对有声小说的播出和传播有什么影响?

王波:有很大影响,过去没有选择,只能在广播电台听。现在播出的门槛降低了,什么人都可以录小说,所以小说的风格样式多元化了。虽然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但参与度和卷入度比当年大很多。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在广播里听小说,觉得播小说的人特别高大上,视小说演播者为偶像。后来我自己也做了这一行,觉得很自豪。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播小说了。

课题组:您在演播的时候,编导对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王波:电台里有职业编辑,负责选作品、改编、把握风格和表达样态。有的编辑会提出具体的要求,有的完全尊重演播者的个人感受,不像现在一个人弄一个简单的设备就可以播出。当年我们还有审听,重点段落主任还要审听。

课题组:作为演播者,您从哪些方面要求自己?

王波:作为小说演播者,特别是当你有一定的高度时,你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播了20部以上的作品后,你对播讲的状态就会有提升或者调整。调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的过程。我20多岁时,在播一部小说之前,要前前后后看三遍,总体看一遍,某些段落要看两遍,然后把字音、情节、人物形象都设计好。

课题组:如果您作为《小说连播》的编导,您会从哪几个方面对演播者进行要求和评价?

王波:首先要根据书的风格、样式以及文化厚度来选择演播者。就像影视剧选演员一样,演员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同时要同演播者进行交流,把我的意图、理念告诉他,然后通过他的身、心、嘴,来传播我所理解中的作者的理念。

课题组:现在有很多网络主播从事小说演播的工作,您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工作呢?

王波:总体来说这应该是个好事。但是演播小说有一定的专业性,不是所有的网络主播都可以播小说。就像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小说演播的。所以,网络主播们播小说我不反对,但是在播之前要认真做功课,要进入这个行当才行。

课题组: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演播者,您认为需要对演播者建立准入机制吗?如果需要,这个机制应该由哪些基本要件构成?

王波:现在网络自媒体很难控制,但是质量评估应该有细致的要求。现在小说演播没有质量评估,鱼目混珠,很多人能力不足,仍然在从事小说演播工作。如果一个演播者播完了小说,读者仍然选择去看,而不是去听,那么这就是对作者巨大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都需要引导好,让大家把它当作一种艺术。所以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具体的评价机制,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东西,什么是不好的东西。

课题组:您认为是否需要对演播人员进行专业的培养?比如语音、表达、表演等,由谁来组织比较好?(www.xing528.com)

王波: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专业这一块,好像没有人去做。目前社会上的培训还不够系统,小说演播很具有专业性。我建议,职业学校或广播电台、电视台,包括已经有所成就的艺术家都能投入引导、培训工作中,这样才能让声音的艺术更加专业。

课题组:老一辈的艺术家和专业院校怎样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演播者呢?

王波:演播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烙印。因此,一方面,老艺术家应该克服代沟,争取主动积极地融入当代社会,不断学习。另一方面,新媒体也应该传承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因为原来的小说演播只是形式上落后了,但文化内涵、艺术内涵并没有丢失。因此二者要融合,传统的演播需要改进技术,而新媒体需要承担传承的责任。

课题组:演播艺术家应该如何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王波:过去的电影是老老实实讲故事,今天的电影是用尽十八般武艺营造氛围,取悦观众。过去播小说,注重人物像不像;现在的网络小说,更注重讲故事。观众通过故事感受人物,感受到了就可以了。关键是人物语言张力,而不仅仅是像不像。所以从创作方法上要与时俱进。

课题组:当年您演播的作品是由编辑选择的吗?如果让您自己选择您会演播怎样的作品?

王波:当年多数都是编辑选择,就像制片人一样。个人选择的比较少,偶尔有建议。如果自己选择的话,我会选名著,写人物心灵历程的、文化感悟的小说,比如《四世同堂》这样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小说;都市言情也想演播。最近播了一部《我的前半生》,作为都市言情小说,写得比较深刻,教人们如何对待人生

课题组:您在演播作品时,会从哪些层面对其进行评价?

王波:第一是作品,作品要写得好。有些作品在细节上有些粗糙,会影响作品的成功。第二,演播者要与时俱进,要用现在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诠释演绎作品。

课题组:优秀的作品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

王波:文化底蕴深厚,思想情感浓烈,人物性格鲜活,沉重中不失轻松、悲伤中不失幽默。比如《四世同堂》《水浒》《红与黑》。但现在的人们太忙,很难坐下来去欣赏好作品。

课题组:播读评价的标准有哪几个层面?

王波:第一,要判断播得是否符合原作的文学属性。长篇小说播出了散文的状态、播出了诗歌感觉都不准确。现在网络上有的小说作品播得像朗诵,那不行。讲故事的基础是语言是否生动,人们能否接受。语言要随着环境和目的变化。

第二,语言要准确、流畅,要有意境,可以借鉴表演、台词、朗诵、播音等语言艺术。

课题组:在移动互联收听的环境下,小说演播在哪些方面需要作出调整?

王波:这是两个媒体之间沟通交流的问题了。电台的小说是半小时一个单元互联网对时间没有严格要求。电台会在结尾留个悬念,网络小说由于收听的自主性,很少这么做。广播电台的小说放到网络上,以怎样的形式最合适呢?网络小说能否放到电台播出呢?这些都应该有人研究。

课题组:您从哪些方面了解听众的反馈?您认为反馈中哪些方面比较重要?

王波: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只能通过书信了解听众的反馈。有一次,我播出一个作品后,听众来信有一麻袋,我绝大部分都看了。听众很包容,令人感动。现在沟通方便多了,反而找不到最精准的渠道。现在生活更加多元,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愿意与演播人员交流的人变少了。

课题组:现在有的网络节目已经开始收费了,这无疑对节目的质量、可听性和演播者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觉得这种要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波:如果我们要进行商业运作,就要有准入了。不能让听众花了买人参的钱,买来了白菜。这个要求应该在受众里做调查、做问卷,应该有个规矩。

课题组: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与广播时代有哪些不同?

王波:广播时代是给你听什么,你就听什么;让你什么时候听,你就什么时候听。现在拿着手机,何时何地都可以听,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变化是巨大的。所以,如何在瞬间抓住受众,应该成为每一个传播者思考的问题,一刻不放松地让听众坚守这是一个难题。

课题组:如何增强小说连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王波:还是作品,作品要有思想性、与时俱进、有生存的理想,体现多元的生活方式,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生真谛。作品要有艺术性,一定要打动人,如今80%都是垃圾信息。如果一个作品没有艺术影响,就没有关注度。

课题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