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诗意生活,感受给予灵魂自由的BeMyGuest读诗活动

营造诗意生活,感受给予灵魂自由的BeMyGuest读诗活动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琳,Be My Guest“为你读诗”高级责任编辑。它诞生之前有一个背景,推出的平台叫Be My Guest,这个平台是潘先生创立的。所以“为你读诗”有一个定位:以诗歌为纽带,连接人和人的一个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和诗意生活方式的分享平台。

营造诗意生活,感受给予灵魂自由的BeMyGuest读诗活动

专访嘉宾:Be My Guest“为你读诗”潘杰客、张炫、李琳

嘉宾简介:潘杰客,Be My Guest“为你读诗”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HKS中国校友会创会主席,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先后任中国国家建设部机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美国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席,德国奥迪汽车集团大中华区营销总监,梅赛德斯-奔驰(北京)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首席财经评论员兼主持人。

张炫,Be My Guest合伙人、总执行人、高级定制活动设计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以音乐诗歌艺术为主题的晚宴、音乐会、沙龙设计工作。

李琳,Be My Guest“为你读诗”高级责任编辑

访谈时间:2016621

访谈地点:Be My Guest“为你读诗”总部

参与人员:曾志华、潘洁、孙良、赖冬阳、卢彬、胡子豪、周思涵、胡津瑞、张馨予

课题组:我们今天来是带着问题来的,第一是为什么一个App现在的粉丝量能达到几百万,第二是把“读”和“诗”怎么能够完美结合,我们觉得有太多值得探究的。首先还是请潘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为你读诗”吧。

潘杰客:不知道大家都看过我们这个“为你读诗”的宣传片吗?

(放视频)

潘杰客:“为你读诗”的名字,最初的创意是张炫提出来的。

张炫:对。我们是2013年6月1日诞生的。它诞生之前有一个背景,推出的平台叫Be My Guest,这个平台是潘先生创立的。在十多年前,我们就一直想做一件事情,想为中国和海外的精英创造一个非商业的社交平台,就是大家在一块儿不要老谈生意,而是做一点有关文化艺术的事。所以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就做了一件事情,每次只邀请大概三四十位各行各业里非常卓越的人聚集在一起,每次聚集必然会有一个主题,必然会有一个全部由嘉宾参与的小型音乐会。这里面我们曾经做过歌剧,做过很多西方器乐的演奏,包括一些中国艺术方面的东西。

后来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只有在做诗会的时候,大家参与度最高,因为其他的艺术门类门槛都很高,只有读诗这件事情是人人可参与的。而且,哪怕他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诗歌,只要他一参与,他的感受、他在现场给别人的感受和互动的感受都不一样。由此,我们想能不能不要仅局限于我们三十个人才能感受到的一种氛围,能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就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微信公众号出现了,所以我们算是比较早的一批借用微信公众号来做的人,我们酝酿的时间并不长,大概一两个月,有了这个想法立即就做了。所以从2013年6月1日起就开始了。我们当时主要考虑的是能不能通过跨行业的人的参与,让诗歌成为不只有主持人、朗诵家、诗人参与的一种文学体裁。

再有,我们希望通过“多艺术方式的表达”,使更多艺术的东西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给大家。因为“为你读诗”它想传递的是诗意,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节目的形态就是一首诗。首先,它需要一个人来读,同时它需要有一幅画,我们最开始的画都偏向于经典的,以油画为主,后来才有多样的、其他的画的形态介入。其次,要有一首非常好的音乐,这个音乐一定是能起到烘托作用的。据我们了解,之前的配乐朗诵,音乐形态比较少,所以在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大量地从全世界“淘音乐”。我们通常不叫背景音乐,而叫作读诗音乐,我们希望音乐和诗是相和的。所以每一次必然要对音乐作品做介绍,它的配器,甚至哪个作曲家、哪个演奏者、出自哪张专辑都是要介绍的。我们的想法是,播出一首诗,同时让我们的用户了解到绘画、了解到音乐、了解到一个人、了解到声音。最后,我们还有一套主张,就是通过跨媒体的方式传达诗意,而不仅仅通过舞台表现,新媒体是其中一种手段,所以我们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尝试用更多的媒体方式来传播。我们希望大家不仅仅通过广播电台、FM的平台、“为你读诗”的微信、“为你读诗”App接触到诗歌,未来包括航空公司、滴滴,我们都想合作,甚至我们考虑过跟星巴克合作,我们想象中一切只要可以通向人的渠道,都希望能让大家与这些诗意的东西邂逅。就是这样的想法,支撑我们从2013年6月1日到现在,每天一首。

最早的时候也有人问过我,你们为什么不两天播一首,或者是每周播三首,为什么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我们觉得读诗是一个仪式,每天我只给你三分钟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三到五分钟之内这个节目肯定会结束的。但是每天晚上十点我有一个仪式,这个仪式让大家在此刻,晚上十点和你自己的世界有一点距离,你在此刻可以回到内心的世界。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每天都做,每天宣告我们的存在。结果很有意思,我们发现:从一开始,有很多跨界的人参与。到后来,越来越多完全和诗不搭界的人开始参与到读诗里面去。大家发现原来读诗是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事情的。那么多的读诗人,他们并没有名人的标签,其实就在干读诗这样一件事。

我们读诗已经三年了,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里,都没有主动地去曝光,完全是让它处在一个自然生长的状态。所以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们都不对外做主动传播,都是被动传播的。也因为这样,使得它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长基因,它不是打药催熟的,它是通过一个自然的状态发展到现在的。

前两天我们做用户运营的同事给我发了一个我们的用户肖像,他用了一句话总结:有华人的地方,有网络的地方,就有“为你读诗”。因为我们发现,可能在毛里求斯还有一个人在听“为你读诗”,所以这是让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现在加入“为你读诗”的嘉宾,也几乎是跨越了各个行业,至少有五六百位以上的嘉宾。所以“为你读诗”有一个定位:以诗歌为纽带,连接人和人的一个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和诗意生活方式的分享平台。这个人可以是任何人,所以我们大家有时候会关心说,“为你读诗”关注的是谁,如果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关心的就是人。我们觉得他可以跨越他的职业,他的年龄,他的财富,或者受教育程度,只要拥有一颗柔软的心,都有可能有一天成为我们的用户。所以,基于这么一个比较大和夸张的想法,我们就做到今天。

我们的听众也非常广泛,年龄跨度也大。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听,三岁孩子也会跟父母一起听,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的人在听,甚至可能有国家级、部级领导也在听,他们都对我们的节目如数家珍。也有在家里种果树农民,或许他的生活里面曾经埋过这样一颗种子,可能由于什么原因终止了,但是他还会来听“为你读诗”。所以我们很高兴,说明我们关注人的这个概念还是对的。当然,这些大量用户里面,肯定还是有一批核心用户的,这批核心用户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也在研究,究竟什么样的用户是我们最核心的一批用户。

除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为你读诗”App、“为你读诗”微信号,我们从来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读诗的平台。刚刚说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另外一个是诗意生活方式的分享。关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们跟各个国家的大使馆、跟联合国教科文,未来还有更多的国际机构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联合。所以事实上,文学走向社会,它会关注社会、历史、未来的使命。另外,我们称为“诗意生活”,因为我们认为读诗只是诗意生活的第一步,是我们可以迈开的小小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诗意生活的东西,我们希望大家可以迈开步子,有方法去享受,那么这就是后面“为你读诗”要去做的。

潘杰客:我们的微信有两百多万粉丝,App刚推出来,现在还不到两个月,已经将近30万的下载量了。不到两个月,没有做任何推广,30万的下载量对于一个新款的App来讲,是非常高的一个下载量,而且下载量还有一个转换率。转换率就是说下载之后,我要把它变成注册用户。这个注册转化率,从一开始的50%,一直到现在,都保持在20%到30%之间。我们这个App的转化率目前是在初期,确确实实很高,但是能够高到这种程度也说明我们的粉丝可能对于我们的黏性比较高。

我们另外一个平台就是全国的广播电台联盟体系,我们计划今年年底的时候,至少在全国一百家广播电台推出“为你读诗”的节目。我们现在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北京、天津一些地方都落地了,正在全面开花。

我们还联手网络电台,比如喜马拉雅、荔枝、蜻蜓、考拉等,在中国所有的FM全都落地了,而且都是它们的头部内容。

还有一种渠道就是我们线下的图书出版物。去年我们就做了“为你读诗”的第一本诗集,基本上是创造了诗集出版领域里的一个奇迹,我们在一个月单一渠道就销售了一万五千册。今年我们还将做第二本以及其他的图书,这是我们的出版业务。

张炫:其实出版业务有一部分就是有声文学。

潘杰客:有声文学、有声读物。“为你读诗”要做很多的有声读物,比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划分了不同的细分市场,然后再去做。

另外一块我们做得历史最长、自我感觉也比较好的就是我们的线下活动。线下活动是我们推广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广的一种渠道,我们做了十多年。我们从一开始的高端活动,到现在开始进入大众的活动、粉丝的活动。比如说刚刚过去的今年的世界诗歌日(3月21号),我们在3月20号进行了世界诗歌日的线下活动,北京的主场是天桥艺术中心,不到两千人的一个地方。但是在同一时间,我们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也举行了线下活动;在海外的一百多个城市,举行了线下的音乐诗会。这个事情我们都很惊讶,我们没有想到全国各地的粉丝自发地按照我们的号召,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按照我们的主题来进行线下的活动,这是我们非常感动的。所以说,我们现在把它以体系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个就是“为你读诗”的传播渠道。

未来的发展就是要集中精力,进一步把品牌打造扎实,进一步塑造品牌的形象,扩大粉丝的队伍。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太少了,一直是以内容取胜的,在推广、宣传、营销方面基本上没有做什么事情,都是守株待兔型的,都是被推广的。所以在未来,我们App、微信、活动、媒体等的推广要从零开始。“为你读诗”现在的几百万粉丝基本上是靠口耳相传获得的,我们没有花过一分钱,所以说我们用户的黏度特别高,这是值得骄傲的地方,但也是我们的弱点,我们应该加大我们的推广和宣传力度。2016年下半年,2017年一年,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千万粉丝的量级,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目标,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事情。

在内容方面,“为你读诗”读的诗不仅仅是诗歌,更重要的是诗意,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情怀。所以将来在“为你读诗”这个平台上,能听到的远远不只是诗歌,而是诗意的各种各样的内容。这里头也包括散文小说电影片段、家书、对话,什么样的东西都有可能,但必须满足一点,就是它一定是有声的。

课题组:我们刚才听到一个词觉得特别好,就是邂逅。当下人们生活都比较急躁、焦虑,活着也的确不容易,所以偶尔有这么一些诗意的句子、音乐、画面闯入我们的眼中,这种邂逅真的会带来一种改变。“为你读诗”之前不主动去做广告,只是守株待兔,但是居然有那么多人过来,证明每个人的心里头都有这么一种渴望,说明这是一种便利,你便利给我了,我就拿到手了,也许我就接下去了。

潘杰客:我们其实不是不想推广,第一我们没有钱推广,第二我们没有渠道推广,第三我们不知道怎么样去推广,所以我们就没有推广,我们其实是非常想去推广的。

课题组:我们觉得“为你读诗”最早好像是被你们养在闺中的,能这么理解吗?那么现在要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站、App、微信号去推向大众,这里头有没有一个思路的转换?

张炫:Be My Guest它过去追求的是私密和定制,这两项核心的东西对于“为你读诗”的成长非常有意义,这是“为你读诗”与众不同的很重要的原因。虽然我们之前每一场活动服务的是三十个人,但是我们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就是利他。我们一定要让所有人感觉到非常舒服和自由,而且需要维护这种私密感。我们在做“为你读诗”的时候,会跟所有的嘉宾讲,在录诗的时候,一定要觉得你是录给一个人的,你按照夜晚十点录给一个人的感觉去读,你不要觉得你是站在一个大舞台上,你对着一万个人或一千个人在说话,你也不要觉得好像你现在这话一说出去有几百万人在听。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核心上来讲,它已经追求私密感了。

潘杰客:他是为你,你是一个个人,甚至是你自己,是独享的。

课题组:这也是充分地运用了手机这种新媒体的形式。

张炫:我们做了非常多的舞台演出,其间有一个感受,就是舞台演出永远让我这个观众觉得我是和一千五百个人在一起,我觉得这种感受是不对的。我一定会让你觉得你坐在会场,只有剧情告诉你,此刻有很多人和你同在,你才感觉大家和你同在。我们认为这种引领的方式是更好的,所以我们线上的节目也好,线下的活动也好,做每一个微小的东西,始终追求一定要让对方觉得第一是惊喜,第二是订制,对象感非常强,他会有意想不到的小细节的收获。所以我们常常用一句话说Be My Guest或“为你读诗”俘获人心的方法,就是靠一些细致入微的小细节。

课题组:“为你读诗”请了很多社会知名人物来做嘉宾,除了他们的社会知名度之外,还有其他的考核标准吗?

张炫:首先他得想读,这个很重要。他要不想读,他再有名我们也不要。比如说我们需要对方调到一个状态,这个事情他得认真去做,他不是单纯地读。最早的时候,因为“为你读诗”粉丝量不大,所以大多数来做的人就是想读的人,我们发现很多嘉宾愿意在这儿花一个小时,甚至是半天的时间,就弄那么几个作品,很放松。前两天陈数在这儿录制是盘着腿录的。

课题组:这里有录音间吗?

张炫:就在这儿,一个比较简陋的地方,不是很专业的地方,但我们会给嘉宾制造一些气氛。我们发现邀请的时候嘉宾愿意花时间参与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我们也发现很多嘉宾愿意一个小时就读一首诗。但是假如说这个嘉宾把它当成一个宣传平台,你们能不能在我拍戏的时候给我十分钟读书,那我会拒绝,你必须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诚意来做这个事情。而且我们本身做得很专业,比如说我们给大家选诗,所有的诗不是随便从网上扒下来的,我都要核对文本,选完之后老师们也要提前看,我们的编辑还会标出可能会读错的字音,甚至还会提供背景资料。大家都要做很多的功课,我们的录制老师也要做很多功课。

课题组:不让嘉宾在拍戏现场录,这是一种敬畏心,就是对于这样一件事情,我要教导你要有敬畏心,而不是在拍戏现场,拿手机随便录。

潘杰客:手机我们也还是接受的,但是要在特别安静的地方,不仅是环境要好,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心要静下来,他静不下来,是读不好的。

课题组:也就是说嘉宾朗读的作品一般是“为你读诗”提供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还是都有?

潘杰客:都有,双向沟通的结果。

张炫:我们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实每个人都希望邂逅新的东西。

课题组:刚才您提到读诗的那些嘉宾一般是来这里的录音间录,也会有在自己的空间里读的,但有一点就是必须要心静。如果他不是特别静的话,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静下来?我们经常碰到一些问题,就是现在的嘉宾来源广,很多不同职业的人都会有浓厚的职业身份感。他来到这个地方以后,他还是带有他的职业身份感。比如说一个老总,他总觉得自个儿还是一个老总;比如说一个大腕,他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大腕。我相信肯定会碰到这样的人吧。怎么让他抛掉职业身份感?你们是怎么做的?(www.xing528.com)

李琳:事实上,真正非常有意愿来参与读诗的人,他们就是一个诗意的人,他们有想要读诗的愿望,就会放下所谓的一些头衔、称谓,只是作为一个人,单纯爱好诗歌、喜欢朗诵的人参与到里面来。所以像刚才说到有两种类型的嘉宾,一种是到我们这里来录制,另外一种是他们自己录制。前一种,我们在跟嘉宾进行前期沟通的时候就明确说,如果您的通告特别赶,那我们这次就先算了;如果您能够抽出时间,我们建议至少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咱们来录一首两首作品,您同意的话,我们就确定这次录制。如果是他们自己录的话,我们也是先给出一些温馨提示。

至于怎么能辨别他的心是否静下来了呢,我们觉得,如果专心投入到一件事情里面去,是可以通过声音、情绪感受到的。

张炫:我们敢于说“不”,跟任何人说“不”。其实这是双向的。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嘉宾静。以前Be My Guest就有一套方法,让所有来到我们这儿的人忘记自己。这个工作方法延续到“为你读诗”了,我们通过一整套严谨的邀请方式,让嘉宾重视这个事情。比如说,我跟这个嘉宾再熟,也不会给他打一个电话说“你给我弄首诗吧”。这事不能干,我一定会跟他说:我们做了一个什么事情,是一个什么情况,我希望你能参与,包括后面有很多的要求。我们安排了很多接待的工作,当然我们接待他们也有很多细节的要求,比如说,每个老师一进来,突然发现这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录音棚,我们可能会弄一些鲜花,做一个相框,上面写着他的名字,下面一句话就是他今天要读的那句诗。然后他一进去坐下来,我们也会主动给他介绍今天录制的老师是谁,这样他不会对我们录制的老师产生不尊重的心理,他不会觉得你就是一个录音的。

课题组:现在有App,有微信,每一天、每一部作品有多少人点击肯定是一个波动的状态,那么这种点击量的数据,对以后选择作品和选择读诗的人会有影响吗?

李琳:我觉得可以分两块,我们的微信和App本身定位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于用户要进行画像。微信方面,“路人转粉”这个过程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主要的、深度的、互动的用户可能会转移到我们的App上来,所以微信里节目的数据变化,对于微信“路人转粉”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编辑团队对整个内容的构思和改版,都是根据这个数据来进行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本身我们App内部的后台数据也有这么一个功用,但是我们可能聚焦点不一样,我们的聚焦点是在做深度的用户画像和粉丝使用,这个数据是起指导意义的。

课题组:微信和App的内容几乎每天是完全一样的吗?还是说它们的核心内容会有差异。

张炫:核心内容是一样的。比如说,一首诗,这是一个传统,所以在App上面还是会继承,但是将来App上会增加更多的互动,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因为现在微信毕竟是单向的,App里面会增加更多有意思的参与内容。刚刚提到说数据会不会对我们诗歌作品的选择和人的选择产生影响,我觉得也是要辩证地来看。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你是谁你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是这个东西不好,所以它的点击量低,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们会来分析。我们不会片面地说,OK,这个内容点击量高,我就拼命地上这一类内容,比如说爱情诗点击量高,一天到晚上爱情诗,大家也会崩溃。我们更愿意成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跟随数据去波动,然后随时改变自己。数据的变化是一种参考,是会看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也是比较全面地来看,不能看单一的一条线。

潘杰客:我们肯定会参考数据,但是做任何事情有一个初始之心,所以说在初始之心这一块,我们这个团队把握起来还是比较恒定的,就是希望能够传播的是诗意的,传播的是柔软的、是安静的、是艺术的这些东西,而不是追寻那种大起大落的、今天是网红明天就销声匿迹的东西。我们身边聚集了这些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把更多的这样的人给挖掘出来,而不是把那些不符合这种气质的人团结在我们的周围,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张炫:整个“为你读诗”,我们原来用过一个词,就是很“克制”。这个克制体现在特别多的方面。因为这种克制,可能也赢得尊重。我们介绍嘉宾从来不用“著名”两个字。

课题组:您刚才说的是一种低调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就是整个公司里头,包括你们呈现的作品,也都是一种低调的奢华。但是就像潘先生刚才说,接下来要做的是黏合更多的人,要聚合更多的粉丝,这其实就有一个营销和推广的工作要做。但是,营销和推广就必须要高调,那低调和高调怎么样融合?

潘杰客:是这样,我们基本上不用低调这个词来形容我们自己,因为低调本身就是觉得你有调子。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之所以过去一直没有大力地去推广,确确实实是我们没有找到这方面合适的人,没有这方面的预算,也不知道技术上怎样去做,但是我们比较幸运,现在有了比较多的粉丝。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去做推广,为什么要去推广?首先要想推广的目的,是要让这个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有这种需求,我们要把这种需求送到这些人的生命当中。怀着不同的目的,做不同的推广,这是不一样的。一说推广就是高调,其实不是,推广就是说让需要的人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目的。

课题组:送给人需要的东西,那个需要就是诗意。

张炫:对,就是诗歌、诗意、诗意生活。我们讲“为你读诗,给灵魂片刻自由”,这个每年我们都会提。大家每天都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就先不提苟且和远方,就是告诉大家,生活里每个人都需要慢下来。“为你读诗”很希望通过在它成长的不同阶段,把它所倡导的一些东西让大家接触到,我们每天可以获得片刻的自由。那么对孩子来讲的话,可能他原来的生活里面,父母也不读诗,老师也不太读诗,只是教他语文课本上的诗歌,那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孩子们爱上诗歌,我们甚至为此研发了一个诗歌音乐课。

课题组:诗歌音乐课?

张炫:对。我们会做各种各样的考虑,我们团队的核心工作方式是从潘先生和Be My Guest继承下来的,就是我们一定会找出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想做什么,核心是什么。如果“为你读诗”现在想让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诗歌,我们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他如何会喜欢上,他为什么要听“为你读诗”,他为什么要用“为你读诗”的App,他为什么要喜欢“为你读诗”的产品。

课题组:“为你读诗”毕竟有一个很专业、很庞大的团队,其实它运营起来是有很多成本的。

张炫:我们也得以赚钱为目的,它是分不同的团队去做的,这个是需要我们在内部分工的时候考虑的问题。比如说创作团队、内容团队,它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它要保持它的纯粹性和独立性。做运营的同事,有时候也要保持一个很高的觉悟,我们在对赞助商的要求上是苛刻到了极致,有时候赞助商都觉得自己是乙方,不是甲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赞助商发现跟“为你读诗”合作,能够达到令人完全想不到效果。所以我们的运营团队会有指标,比如说经济指标、用户指标,都会有很实际的东西。但是,好在我们这个团队这两样都融合得比较好。他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做这个事情,需要有运营的方式,但是我们不是不择手段去运营。

课题组:现在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保证,做App或者做有声读物的,读诗、读小说、读故事的越来越多了。就在前天,上海文广的主持人做了一个叫“侧耳”的公众号。

潘杰客:非常好,我们希望别人来与我们竞争,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提高,我们才会有危机感,要不然我们会放松。其实“为你读诗”做的不是朗诵,做的是读,是妈妈在儿子睡觉的时候给他读,爸爸在女儿睡觉之前给她读,是一种读,一种读的心态。现在更多的平台是在朗诵,播读者可能是一对千,一对万的。他们恨不得在高高的平台上,然后大家都来倾听。我们的心态是读,而且我们读的是什么,读的不是诗,读的是诗意生活。

课题组:我们读的是一种诗意生活,如何来体现,如何来落实?怎样告诉他人,我读的是诗意方式、诗意生活,而不仅仅是一个内容、一个有声产品而已,咱们有补充的延伸的东西来让人们明白吗?

张炫:很快就会有,这个在我们的App上会实现,在我们的升级版和接下来的工作中都会有体现。我们不希望把“为你读诗”变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变成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大家会听美文,听好听的声音了,情感的属性就太弱了。所以我们现在只是说有声的这一块,我们未来将更多地落地。我们不是想和别人与众不同,我们只是想把我们自己做得更好。

课题组:与众不同才可能赢得更多的粉丝,或者说你们应该拥有的那些粉丝。

潘杰客:或者说别人看到的我们,或者别人希望超越我们,或者是学我们,模仿我们。他们看到的是其中的一块,而那一部分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我们心里特别清楚,我们就坚持走自己的路。

张炫:而且我们还是要做一个综合的平台,不只是做一个读诗的公众号,或者是读诗的App。

课题组:也就是说,其实你们有你们的目标受众。

张炫:对,我们有目标受众,而且我们从始至终没有把自己锁定在朗读和朗读加诗歌这么一件事情上。因为我们认为,如果只是朗读、读诗,只是一个人诗意生活的一件小事,它不是全部。所以我们更愿意开放,我们有特别核心的目标,诗意从哪来呢?必须从开放人的感官来,那我也不是只做了前面第一件事情,开放听的感官。除了开放听的感官,还有什么感官没有为你打开呢?后面这些想象都是我们整个团队需要去做的。

课题组:这是第一个产品。

张炫:对,所以我们更看重如何让一个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他拥有对生活很多很有意思的想象力、好奇心、探索力、感知力。这个我们更看重,所以以后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我们并不在意有一个《朗读者》出现,或者更多平台出现,我们现在的方式和方法也会更开放,我们2016年核心的策略就是要拥抱所有的合作者,我们不把任何人看成我们的竞争者。我们觉得凡是可以和大家联合共同做得更好的,我们都愿意去合作,包括像董卿老师的《朗读者》,她也会来我们这儿读。所以我们现在谈的最多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一个平台拥抱所有的合作方,包括拥抱像中国传媒大学这么好的学校。我们如何处理和诗人、作家、大使馆、出版社、品牌、媒体的关系,才能让所有的关系可以有一个共同体,我们更在意的是后面建立共同体。

课题组:有声读物到了中国以后谁都可以做,只要是愿意的、喜欢的,都可以开一个公众号,建一个App,或者是有一个网站,但这样导致作品良莠不齐,所以文化部也觉得作为国家机构应该出台相应的规范,如何来设定一个标准应是我们思考的。

潘杰客:其实我们“为你读诗”今年还有计划,就是把“为你读诗”推到全国的一百所大学、一百所中学、一百所小学。而且我们今年正在计划做一个全国网络,或者叫作全国FM主播的“为你读诗”大PK,这样一PK,就有标准了。比如我今天要读的是这首诗,这首诗我来PK“为你读诗”第一千零五期节目,是王刚老师读的,我来PK他,这样既在传播我们,同时也在他自己的平台上传播他自己的节目,然后谁的节目在他的FM上得到的赞扬、鼓励、点赞最多,再拿到我们的综合平台上PK,然后到最后,可能这个里头就有内容的选择,有声音,有标准了。

课题组:既然PK就要有标准。

潘杰客:对,有PK就要有标准,要不然你怎么PK出来呢?我们可以做全国性的活动,我们希望全国所有的FM平台都来参与。而且因为现在全国所有的FM都在播“为你读诗”的东西,这是很少有的,一个专一的节目在这么多平台上都成为头部内容。我们甚至可以和中国传媒大学或其他机构,有可能我们还可以联系到团中央、全国总工会,我们联合起来,一起把标准建立起来,再来推广这个标准。

课题组:“为你读诗”在诗歌挑选上有自己的理念,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李琳:首先一个标准就是适合读。因为有很多诗歌它适合阅读,但是不适合大家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适合读之后,怎么样让我们的粉丝听起来舒服,能跟他们感同身受,这也是一个标准。另外,我们在推荐诗歌的时候,也会考虑读诗嘉宾,他有哪些特点,比如说陈数,什么样的诗歌比较符合她那种端庄的形象;刘芳菲老师,她可能就会比较倾向于女性情怀、端庄大气风格的作品,我们一般会结合这些特点。

潘杰客:是这样的。前两天陈数来读诗之前,李琳就把那首诗给我发过来了,我说这些诗怎么看着没有感觉,然后李琳说陈数这个演员演的很多角色都是和民国相关的,那些诗是和她演的角色、和她当时进入的那种情境非常吻合的,她说她相信陈数老师会喜欢这个。然后我就说,你这样解释我觉得有道理,之后她就发过去了,结果陈数就选定了她推荐的这些。这是很难得的,因为这是很精准的。陈数是很挑剔的,她微信跟我说,我可能特别不好对付,我特别挑剔。我说,你越挑剔,我们的水平就可以越提高,结果这一个回合就给她搞定了,就做出了作品。

李琳:当时我们给她做了四套方案,第一套就是那种民国怀旧风格的,几首民国时期的作品,卞之琳的;第二套方案,我发现她在微博上面推出一个话题叫“素食锦”,在上面她会抛一些自己吃东西的和生活点滴相关的一些小细节,所以就给她推了一个“我爱朴素的生活”这样一个主题,推荐了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恋爱中的牧羊人》,充满爱意的两首诗;第三套方案,她比较关注公益,我从这个角度去推荐了一首余秀华的《礼物》;第四套,就是她跟家里面人,尤其是跟奶奶还是外婆关系特别好,所以又推荐了一首《外祖母的情书》。到最后除了《礼物》那一首诗被Pass掉,其他的全被选中了。

潘杰客:她全都读了,她工作做得特别仔细。你要真正深入地去了解,了解嘉宾,这是一个方面,最核心的还是我们,包括我和张炫,跟我们编辑部所有的人强调的一个最核心的,就是每一首诗必须要打动我们编辑自己。不能够打动你,也不可能打动嘉宾,嘉宾也不可能打动读者,你必须要感同身受,你自己都不感动的东西不要推荐给别人。所以说,这就是我们怎么去选诗的一个最核心的理念。

课题组:您是怎么样领导员工贯彻执行您的理念的?

潘杰客:不用领导,他们的工作都不用领导,他们都特别认真地工作。像李琳,一年多以前还是个实习生呢,92年的,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现在是我们的高级责任编辑。

张炫:在前两天,在编辑部内部交流的时候李琳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只要把“为你读诗”当成自己的家,没有什么事是你做不好的。这就是出发点,她想把这个事情做好,她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做,所以不需要领导。

课题组:李琳,你为什么会把这儿当成家?是什么让你把这儿当成家?

李琳: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是“为你读诗”的粉丝,我当时觉得它在做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当我来了之后,慢慢地熟悉了工作内容,发现确实自己做的事情,不仅自己觉得有价值,别人也觉得是非常珍惜的一个东西,所以就越做越积极。

课题组:好的,感谢三位接受我们的专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