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声读物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有声读物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鲁波:20世纪60年代就有这个栏目了。吕鲁波:有个调查,300个样本,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给我们。

有声读物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专访嘉宾:吕鲁波

嘉宾简介:吕鲁波,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文艺广播《小说连播》栏目编辑。

访谈时间:2016427

访谈地点:北京文艺广播

参与人员:阎亮、孙良

课题组:一部小说的录制周期大概多长?

吕鲁波:这要根据书的长短。20万字以上的长篇最少也要录二三十讲,差不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最长的像《大清帝国》有上百万字,我们就签了第一部的合同,两本加起来大概也有六七十万字,一共录了180讲,听完的话需要半年。还有的像《明朝那些事儿》,300多讲的也有。

课题组:请您介绍一下《小说连播》这个栏目。

吕鲁波:20世纪60年代就有这个栏目了。在广播电台里生命最长的栏目除了新闻节目,就是《小说连播》了,编辑、演播者都有好几代了。我1998年进入电台,做一些文学节目的编辑,到2007年接《小说连播》,到现在也8年多了。前面那几任编辑都干了十几年。还有像曹灿、张筠英都是老演播者了。

课题组:现在北京台的各个频道,是不是都有一些类似于《小说连播》的节目?

吕鲁波:对,我们现在好几个台都有。像文艺台、交通台、故事台、新闻台四个频率都有。

课题组:北京文艺台的《小说连播》有什么特点?

吕鲁波:我们播出的时段主要在中午半个小时,与评书节目连在一起,可以一边吃饭一边收听,而且有固定的听众群体。选书类型上要主流一些的,避免太偏、太类型化。另外,故事性要强一些,如果还能兼顾北京这个地方的特色就更好。还有一些获奖的作品,茅盾奖、老舍奖的,如果适合也会播出。

课题组:好的作品应该是怎样的呢?

吕鲁波:首先这部作品自己要喜爱,要有感动,要有收获,绝不能一味地跟着市场上流行的风潮、书潮。我们有常年合作的出版社编辑,有了好书也会推荐过来。还有一些自己平常积累的某些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书笔法很传统,善于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写故事。一部小说有人物、有心理、有环境,这才能让听者享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小说非常好。《小说连播》栏目依托的就是书,就是作品。这方面跟影视剧创作不一样,我们不能随便乱改。我们基本上是从头到尾全用,个别需要改动的就是它的语言方式,改成更口语化的表达。这种改动要少,也要跟作家沟通好,作家同意了才可以改动。

课题组:电台的制作与网络平台比如喜马拉雅蜻蜓FM有什么不同?

吕鲁波:网络平台中个人爱好者比较多。个人爱好者多,随意性就强了。有许多业余的演播者水平还不够高,作品的选择也很随意。比如,有个爱好者在网络中播了一部《沙僧日记》,他自己播得很过瘾,但拿到《小说连播》这样的节目中是不可能播出的。

网络平台有时候直接把我们的节目录下来搬到网上去,比如《海外剩女》,网络上就比我们晚一周,我们刚播出10集,一下子就有9家网络媒体在播。我们也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一是个人没精力,二是有的网络公司老板还与我认识。

网络上的小说演播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作品播了一半就不播了,换别的作品。而广播电台,作品是完整的,而且一听,在作品选择上确实有门槛,这就是一种权威性。

演播者也需要专业的。好的演播家会用声音表现形象,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差一些的,只凭着一股热情,只能听出一种真诚,录一段时间就没气了。好的艺术家像翟万臣酷爱演播小说,他本身也是话剧演员,声音条件各方面都好。他说他演戏顶多演一个角色,配音顶多配三个,最多再弄个群众角色什么的,但演播小说,一部小说都是他一个人,他说太过瘾了。(www.xing528.com)

我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播音员晏积瑄,她本身很喜欢读书,又知道听众要什么,比如这个地方必须加戏,或者那个地方不能减分,这是一种创作欲望和手段。

许多好的演播者是做配音、做表演出身的。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的李立宏老师,对声音有要求,经过科班训练,能一口气录10集,声音不会因为疲劳而沙哑;田洪涛老师66岁,已经退休了,气息仍然特别稳,连录12集都没问题。他们这些艺术家对声音要求特别高,对作品要求也精益求精,这些都是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

我们台有个叫左小群的喜欢小说演播,她就比较肯钻研这个。她演播时走心,不止用一种声音模式,所以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她讲故事的语言感觉特别好。

课题组:我们这个课题是关于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的播读评价体系研究的,您怎么看建立评价体系?

吕鲁波:从作品出发,评价体系比较容易建立。作品首先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总的来说是现实主义的东西比较适合。像什么《虎妈猫爸》那样的书我们还不能选,有时候它会引起强烈的争议。还有一本书叫《小别离》,是作家出版社出的,刚播完。作者是鲁引弓,南方报业集团的一个副总,他有特别多的素材。作品背景是比较富裕的南方小城市,主要讲小孩从初中毕业上高中,父母就琢磨着怎么运作孩子出国的故事。这部小说是晏积瑄演播的,那么短的书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这几乎是没有过的。

课题组:刚才您谈到了作品,演播者是不是也应该有标准?

吕鲁波:有标准,比如必须具备语言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能驾驭角色,不论是演好人还是演坏人,都应该绘声绘色。遇到长的描写、描述、记叙、心理等,也应该能驾驭。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训练,是不容易演播出好作品的。

课题组:您觉得编导跟演播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吕鲁波:其实编导对演播者的指导性并不大,因为演播者都是很成熟的,有经验的。我们更多的就是给他们服务,只是有时候某个人物塑造得不太好,或者速度快慢不合适,我们适当提醒一下。

课题组:现在网上很多都市、爱情类的小说特别受欢迎,您怎么看?

吕鲁波:对,特别受欢迎。所以我们现在连播的类型化小说也有,有推理、悬疑的,有都市爱情、武林、历史的。这就要求《小说连播》也要突破,也要想办法,因为受众在变。我们的编辑可能岁数大了,思维固定在这儿是不行的,听众都有各自的需求,不能把内容弄得太窄。

课题组:您对这个节目主要的收听群众的年龄段、职业背景、收入、教育程度进行过调查吗?

吕鲁波:有个调查,300个样本,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给我们。比如《圈子圈套》那个书,是讲职场的,收听率明显掉下来了。一般文艺台这个节目的收听率都在20%以上,它掉到平均18%和19%,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了。后来我们又把听众细分,发现年轻人群的收听率是高的,而年老观众的收听率下来了。通过数据我们大概就知道节目收听率的起起落落。

课题组:您觉得要做小说连播,一个好编辑应该有哪些基本的素质?

吕鲁波:也还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作品,小说它属于虚构类,不是那种纪实的、历史的东西,它的根本属性还是文学性,它要有文学的审美价值。那些听者,包括读者,要对文学作品有一些感悟。一部好的作品,不仅要震撼人心,还要照亮人心。要达到这种震撼,对作品、对自己要有爱、有追求,而且还要有辨别的能力。

课题组:能读得进去,能被感动,最后还有一些价值观被影响。

吕鲁波:对。作品是一个方面。那演员这方面呢,其实更多我们也不可控,就是想控制,也比作品差得多,因为好的演播者不多。

赵岭算比较成熟的,播过作家出版社的《原罪》,讲的是法律系统腐败的故事。还播过方方写的一个非常好的中篇,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其实这本书写的不是个人悲伤,是指这一代年轻人的悲伤,讲的是农村大学生涂自强,大学毕业留在城市里工作,他这一路没有一个明显的坏人迫害他,都是热心人帮他,老师也帮他,同学都尽可能帮他,最后还是死路一条。方方写得很绝。赵岭演播的时候他自己都感动极了,他说我念了那么多东西,念这么一本我就觉得够了。他说写得太好了,有社会价值。所以演播者自己的价值观很重要,这个价值观不光是人生观,也包括他认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好作品,还包括他可能已经形成的自己的欣赏趣味。

课题组: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