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摘要:互联网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知识学习也更多借助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同时,传统音视频的生产模式也在改变。技术的低准入,使得有声读物成为其中的热点。将以往专业表达扩展到“草根化”演播,内容更趋多元化,简单的商业模式演变为多元化的变现渠道。有声读物内容的选择以及播读者的言语素养和技巧的实现更受关注。
关键词:有声读物;受众心理;传播手段;表达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可支配时间日益碎片化,阅读书籍、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大段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形成了独特的信息接收形态,多数人利用碎片化时间选择收听特定的有声内容,于是有声读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际上,早在1934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就在美国诞生,此后,不少教科书出版商均以唱片、磁带、录音带等形式出版语言教材。而在智能终端普及的时代,有声读物的收听更为便捷,数字化和传统出版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声读物创造了越来越显著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有声读物的受众可按照年龄、性别、行业等进行多元化精准划分,也可以依据受众对内容的诉求进行分类。不同受众对于有声读物的诉求大致分为知识诉求、娱乐诉求、陪伴诉求。笔者依据个人实践,对知识诉求型受众所关注的有声读物的内容选择以及语言表达进行初步探讨。
受众心理诉求是进行有声读物内容选择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学习诉求为主的儿童有声读物为例,一般情况下,儿童对于有声读物选择的主动权并不是很大,往往家长的判断和好恶决定了孩子听什么。这样一个特殊的具有刚需特性的群体,在选择有声读物时主要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以及知识学习为目的。少儿有声读物在内容上可依据“N+1”的模式进行设计,“N”是适合少儿年龄的相关知识,“+1”是适度的拓展,先吸引受众关注,再以此完成拓展,既锁定受众实现传播的有效性,也能实现教育理念的引导和知识多元化的传播。相关内容选择如果能与学校教育体系相融合,会使受众在选择上更具倾向性。“少儿有声读物”是播读者与受众的重要“战场”。但是,市场上相关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也庞杂纷乱。有声读物在内容选择上若与少儿的知识学习、心智模式及教育背景紧密结合,必然能得到受众良好的反馈。
以成年人知识诉求型内容为主的得到,也是在互联网思维下对受众进行细分,依据不同人群做分众定制。内容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思维方式,创业、就业模式等为“N”,由此再做“+1”的知识拓展和引导。
有声读物的受众多数选择智能终端设备为收听载体,收听时间具有碎片化和随意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有声读物在内容设计上也以碎片化、精练化以及单元化为重要原则。
由于用户时间的碎片化,有声读物时长设计不宜过长,以符合碎片化时间的特点。冗长的系列内容一般容易降低受众的收听黏性,尤其当播讲者的状态无法达到收听者的心理预期,或者文本内容不足以吸引关注时,受众就会转而选择其他能够满足收听需求的平台及内容来消费。
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出现?如何把厚书读薄,把晦涩变得通俗?让文字表述更有利于有声语言的传播?得到可供我们借鉴:将大部头的作品浓缩提纯,并进行适合有声传播的语言风格转换,内容设计符合有声读物受众的接受方式。
收听方式的随机性要求内容以单元化呈现,各单元彼此有关联,但关联不要过于密切。来自《财经》杂志的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6月13日,得到总用户达到810万,日活量66万,订阅总份数133万,25个付费专栏销售额达到2.5亿元。数据背后的支撑是:得到当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内容与内容之间既有概念上的联系,同时又各成章节,彼此独立。这种类型的有声产品单品时长一般都不超过15分钟,充分迎合受众的收听习惯。它的媒体传播方式,就是将其内容碎片化、精练化以及单元化。
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内容的选择有很大影响。幼儿能够接受并理解内容的年龄一般在3周岁左右,3至6周岁的孩子往往没有太多课业压力,家长给孩子收听的内容通常以科普、故事类居多,而科普内容又以动物、植物、生活常识、事物认知等为主;故事类内容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一般来说,经典的童话故事更符合儿童受众的心理特点,是父母主要选择的内容。
3至6岁年龄段的孩子通常在晚间收听有声读物,因此播讲者讲述的大部分内容是睡前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在喜马拉雅上,《晚安妈妈睡前故事》能达到1.5亿的播放量。20点至22点是孩子入睡前的安静期,所以相关内容不要过于夸张、跳跃、刺激,应符合儿童受众的心理特点。
全国少工委主办的微信公众号“中国红领巾”在每周二、四、六的晚间20:30左右推送《童·话》,每期时长在2分钟左右。笔者在处理这类型有声读物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在内容固定的情况下的推送时间,处理技巧是在生动活泼的基础上,控制整体音量和情绪,既达到传播目的,同时也顾及孩子睡前的心理状态。
不论是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中国红领巾”,还是以成年人为主要受众的得到,都着意设计有声读物角色和受众的心理位置。得到进行内容转化时,经常用“你”这样的称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您”“大家”等,以此来强调与受众的互动性,建立与受众对等的关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目前绝大部分在线平台有声内容的播讲者,都是未经过专业语言训练和实践的普通大众。2017年,很多业界大咖也加入有声读物的创作队伍中来,他们播读的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远远高于语言魅力。那么,当内容被时间稀释,这些“铁粉钢丝”还能剩下多少呢?所以,无论是少儿有声读物还是成人化的有声表达,语言魅力的形成、表达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草根”播讲者的流行除了具备大众参与的热度,更满足了受众对平易性表达的需求。这也为从业者提供了创作的依据和方向,即让播音技巧的呈现不露痕迹。目前大部分内容生产者都没有专业学习语言表达的经历,很多人的表达技巧和能力不能精准、持续地提供内容。虽然“草根”播讲者具有亲民、朴实、进入有声读物市场较早等优势,但是优质的内容迟早会占有市场的法则很难被打破,这个“优质”就包括优质的语言表达。有声读物内容的有效转化、信息焦点的准确传递、收听感受的持续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实现,都需要一定的专业表达训练作为基础。电视观众的审美提升促进电视媒体对于生产内容质量的提升,而有声读物的表现方式并不一定比电视媒体更加多元。当以内容为主之后,有声读物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是否能更有利于传播?觉醒的专业播讲者进入有声读物市场将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对于“好声音”的需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有声读物的播讲者要针对目标受众来塑造声音形象。譬如,播读少儿有声读物要设想出受众的年龄层次、接受程度、识读能力和收听耐心。只有在开口前做足案头工作,才能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而成人化的表达与之就有明显不同,需要播讲者在声音运用的基础之上,对内容领域有充分了解。在表达熟悉的内容时,播讲者声音状态的自信度就明显提高。(www.xing528.com)
有声读物中,播讲者的声音形象由播出媒介决定。比如得到在进行有声转化的时候会选择与原著作者声音气质接近的播讲者,或者将声音形象设计为书籍解读者。而在《童·话》中,声音形象定位为小朋友的同龄人,而非传统的少儿主持人。
有声读物比传统媒体更加私人化。落实到具体播音创作理论中,即播讲对象感更私密,更近场化。声音呈现的社交心理距离较近,这些都是播讲者声音创作的依据。
在不同的平台上,播读声音状态一定要有所区别,甚至在不同平台的不同板块中,声音定位也应该不同。声音定位要根据播出时段、受众群体、传播目的、内容的价值属性等来确定。首先,播讲者要明确技巧的运用只是“术”的层面上的表现,而在处理不同播出媒介的不同内容时,在“道”的层面上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落实到具体播音创作中,就是语言样态的选择。在有声读物中,播讲者的语言节奏应以舒缓为主,演绎过程中还要注意声音状态平和,音量相对较小,声场的设定就是一对一说给“你”听。
少儿类有声读物的声音形象塑造要变化丰富,声音共鸣位置可以向口腔前部偏移,语气轻松活泼,虚声与实声的转换要迅速,跳跃感要增强。除了外在的技巧之外,对于少儿的喜爱与耐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播讲者的爱与关怀可以通过有声读物传递给受众。播讲者要根据具体内容调整不同的角色定位,从而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从这个层面来讲,经过专业语言训练的播讲者的角色变化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专业的播讲者有时也存在声音状态机械、感情抒发做作,由于过分炫技而忽略播讲目的等问题。
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霞子老师的《星星落在麦垛上》改编的8集儿童有声读物《鬼奶奶与黑母鸡初二》,描写的是“中国鸟王”童年的故事,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知心姐姐”微信公众号中推送。在播讲的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形象定位,不仅要模仿母鸡的叫声,还要塑造鬼奶奶、阿兴、锯缸等不同的角色。在播讲备稿时要以收听者为参照,而不是单纯从技术层面简单变换声音位置。所以,此类作品的表达仅将语气和节奏等作为形象塑造的手段,而深层的分析理解才是结果和目的。
成人知识型有声读物得到在演播上去掉了更多专业色彩,多以亲和的状态交流,采用的语气节奏也更生活化、口语化,运用播音外部技巧的程度更弱。但为了传播效果,语气、重音、节奏依然保留,只是程度较传统播音样式更弱。
我们的播读要源于生活,追求原生态的表达方式,但如何平衡生活化与专业度的关系?吐字发音用普通话的方式,更多借鉴生活中的语气、节奏。所有的播音创作以信息传递为基础,借用语言学的观念,即更注重语句的焦点信息的传达,而非具体的播音技巧。播音理论是具体创作的手段,创作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传播效果。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鲁景超,李洪岩,丁龙江.电视口语传播理论和实践:校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启示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叶家铮.电视传播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王福生.诗歌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7]周康梁.做最牛的主持人:英国电视名主持和他们的节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杨海波,中央电视台《新闻1+1》配音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