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概述及工作内容:信息来源与分析

课题概述及工作内容:信息来源与分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题组成员多为高校教师,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综合各方观点,我们认为:有声读物是可以听的“书”,作品内容主要包含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知识性文字作品和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目前,全球有声书市场价值已经超过28亿美元,新书发行量达到4.3万种。有声读物产生的初衷是为有视力障碍的特殊群体服务,在国内较早出现于图书馆机构,营利性质不强,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没有特别高的标准。

课题概述及工作内容:信息来源与分析

2014年,“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研究”获得文化部2014年度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批准(项目编号:2014KJCXXM01),于2014年9月正式启动。

本课题以近年来国内风起云涌的有声读物现状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懒人听书、喜马拉雅、咪咕阅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深圳人民广播电台、为你读诗、重庆醇色电台等国内知名有声读物生产和播出平台为关注对象,从有声阅读用户和市场规模入手,重点聚焦有声读物的内容和播读质量。在一线走访调研、专家访谈、多地举行研讨会以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有声读物的实际状况,我们对有声读物的播读评价体系提出了具有开创性、建设性的构想,并在首届全媒体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作主旨报告,呼吁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行业协会,通过学界业界专家共同研讨、评选,将评价体系的结构、功能、层次、标准、目标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明确界定,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

我们的出发点是——

包括有声阅读在内的阅读,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工程密切相关。

2016年12月,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十三五”时期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阅读在新时代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声读物的“耳朵阅读”,意义显而易见。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种特殊对话。读者与作者通过读物交流思想感情,获得对于世界、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同理,有声阅读,便是听者与作者和播读者的一种特殊对话。和作者对话——任何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记录,不但记录了个人对自然、社会、思维三大科学领域的反映形态,也记录了人类在这三大科学领域的认识过程;和播读者对话——有声语言创作是融入播读者“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的艺术创作,不但带有个人的印记,更带有时代的烙印。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而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往往与有声读物的播读质量密切相关。

20世纪90年代,有声读物在中国正式出版。20多年来,尽管我国有声读物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尚存诸多问题与不成熟之处。宏观上,大环境的不成熟包括国民阅读习惯较差、网络监管不力、渠道不成体系、国家支持较少、融资环境较差等;微观上,包括内容编排混杂、播读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

我们认为,要想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有声读物事业,最关键的是提高有声读物的内容质量,这与播读者的水平和能力息息相关,同时也与时代的声音审美潮流有很大关联。因此,研究并构建一个相对完备恰切的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过对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既可以实现有声读物资源的优质整合,促进相关产品整体水平的提高,还能够为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互动交流的渠道,进一步刺激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更好地发展全民阅读事业。

新媒体背景下的有声读物产业风生水起,各路人马竞相进入。而付费时代的到来势必引起产业的重组、洗牌。因此,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缺失,势必导致行业的迷茫。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类似懒人听书App这样市场份额巨大的运营商,在制作产品时,对播读者的选拔与任用也心存茫然:不知道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什么样的声音才算是符合当下大多数用户欣赏水平的声音。

课题组成员多为高校教师,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建立,将在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宗旨下,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清晰,有利于专业教学的深化改革,做好与业界人才需求的对接。

必须说明的是:有声读物播读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立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有声读物领域内生产更多的“好声音”!让“好声音”引导、引领文化建设,让“好声音”培育、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受,让“好声音”在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工程中助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确如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中国的有声读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有了”;现在蓬勃发展,“多了”;接下来,应该是“强了”。这正是个伟大的飞跃!

(1)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是有声阅读的载体

有声读物在辞海中的概念为录制在磁带中的出版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发音的“电子书”。

有声读物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壮大,题材不断拓宽,形式越发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因此对有声读物的定义也不断发生变化。近年,美国有声读物协会公布其定义:“有声读物是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以复制和包装盒式磁带、高密度光盘或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录音产品。”

综合各方观点,我们认为:

有声读物是可以听的“书”,作品内容主要包含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知识性文字作品和文学性、艺术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有声读物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词是:作品内容和声音形式。作品内容是有声读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声音形式是有声读物艺术魅力得以彰显的关键。

(2)有声阅读

有声阅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也是阅读在新时代的一种变革。

有声阅读是指基于录音带、光盘、音频制作、网页或客户端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车载音响等阅读载体而产生的一种阅读方式。内容涵盖小说、电台广播、相声评书、影视原音、百科知识、教育培训、新闻资讯等。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有声读物是舶来品。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语言教学唱片》1934年在美国诞生,从此打开了全球有声读物的发展和销售渠道。目前,全球有声书市场价值已经超过28亿美元,新书发行量达到4.3万种。

20世纪90年代,有声读物正式在中国出版发行。

我们认为,电子媒介时代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连播”,作为有声读物的代表形式,是中国有声读物的起源,更可作为当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标准的重要参照。因此,对国内有声读物的市场调研,除了互联网平台以外,对广播电台的有声文学节目的现状梳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有声读物产生的初衷是为有视力障碍的特殊群体服务,在国内较早出现于图书馆机构,营利性质不强,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没有特别高的标准。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兴趣和形式的转变,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内容提供者开始注意有声读物的播读水平。加上一些网站开始尝试有偿提供有声读物,人们对有声读物产品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但由于网络的低门槛和公开性,任何对录音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上,加之播读水平、录音设备等原因导致这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2017年7月,课题组从“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文化与审美影响力,促进良性发展”出发,以“内容与播读者”为考察重点,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多地、多媒体、多层次的调研和专访,并开展调查问卷活动。

调研发现,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用户需求已经形成巨大的矛盾——众多播出平台与海量作品,看似繁荣,实则内容单一、品质粗糙,与“内容精良、播读专业”的用户需求相差甚远,建立一套完备的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我们认为,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充足、显性——

一是政府对全民阅读的大力提倡,对国家文化建设工程的宏伟规划,是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理论指导;

二是有声阅读行业对播读评价体系的渴望,用户对播读“好声音”的需求,是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积极动力;

三是由学界和业界共同组成的团队成员,均为相关专业的有志之士,是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操作保障。

在日常传播场景中,有声读物的传播、影响较为广泛,其所受到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

来自创作者(作者、编辑)的自我评价;

来自受众(用户)在赏鉴过程中的自觉评价;

来自学者(专家)批评性较强的专业评价。

虽然这些评价能够从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反映出作品的创作质量和艺术水准,但所涉及的评价要素往往是分散的、表层的,所得到的评价结论也较为直观、朴素,缺乏系统性、客观性、专业性与全面性。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有声读物,尤其对有声读物的播读进行观照,梳理出全面、有效的评价维度,归纳出准确、细致的评价要素,是构建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有声读物是兼具物质性、文化性、知识性、艺术性、传播性的综合体:从物质层面看,它是可以听到、感受到的客观存在;

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文化知识产品;

从创作手段上看,它是有声语言艺术作品;

从传播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可以在全媒体进行传播的有声内容;

从接受的角度看,它是可供知识学习、休闲放松、听觉阅读的声音消费产品。

有声读物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它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也必然是多重的。

课题组在调研、问卷调查、多地研讨的基础上认为,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

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应该是关联政府、业界、学界等多方面共同构建的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机整体。评价指标则是这个评价体系当中最核心、关键的部分,表明评价主体重视的焦点和衡量的尺度,对评价客体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制度。我们主张——

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专家、学者、平台、用户、主管部门等。

评价客体差异化,包括不同的平台、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内容,分类别予以差异化评价。

评价标准科学化,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我们应该要求高一些,因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实施的路径上,我们可以采用差异化、分阶段、分平台的方法。

评价方法综合化,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用户评价、管理者评价、收听率评价、点击率评价、系统分析评价、分层评价等,也就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我们认为,因为有声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在播读评价中,应该采取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目的是在中国的有声读物领域,产生更多的“好声音”。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有声读物的“好声音”就是为“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服务的!

按时间顺序,我们到以下有声读物生产与推广平台进行走访、调研:

(1)2016年6月,为你读诗(北京);

(2)2016年6月,喜马拉雅(北京);

(3)2016年7月,醇色电台(重庆);

(4)2016年9月,深圳广播电台新媒体(深圳);

(5)2017年6月,咪咕阅读(杭州);

(6)2017年6月,网易新媒体(杭州);

(7)2017年6月,懒人听书(深圳);

(8)2017年12月,懒人听书(深圳);

(9)2014年9月至今,北京电台故事广播(北京)(本课题负责人为该频率专家评委,多年持续关注)。

我们对以下10位有声读物播读和内容编辑专业人士进行了专访、访谈:王刚、李野墨、王波、王明军、白钢、查谦、韩涛、叶咏梅、吕鲁波、麦恬。

我们在多方求证、问询、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有关“建立新媒体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及国外。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679份,其中有效问卷1,679份,有效率达100%。

问卷内容包括用户进行有声阅读时的主要内容、收听时长、收听平台、收听目的问询,对目前播读水平的具体感官评价,以及用户是否愿意与平台互动、是否愿意为优质内容(包括播读)付费、是否有兴趣录制有声文字等。

具体情况详见附件《建立新媒体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特别说明:对于每一位帮助问卷发放与回收的朋友,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为了课题研究的丰富性,也希冀为2017年12月2日的论坛作铺垫,我们于2017年暑假开始,面向全国进行有声读物创作及教学的论文征集活动。几经筛选,6篇论文被选入论坛作为主题发言;13篇论文辑入《声领其境——全媒体有声读物研究综论》一书。

《声领其境——全媒体有声读物研究综论》一书将于2019年6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创作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

时间:2016年7月8日。

地点:重庆。

研讨会由课题组发起,由新华网重庆频道(公司)主办,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重庆交通广播、书香重庆等单位承办,新华网、华龙网、大渝网、重庆电视台文娱频道、重庆交通广播、上游新闻等多家媒体到场采访并予以报道。

“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创作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综述

一、研讨会内容概述

2016年7月8日(星期五)下午14点,“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创作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在重庆星汇当代美术馆三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发起,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指导下,由新华网重庆频道(公司)主办,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重庆交通广播、书香重庆等单位承办,新华网、华龙网、大渝网、重庆电视台文娱频道、重庆交通广播、上游新闻等多家媒体到场采访并予以报道。研讨会由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艺术总监、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主持人陈力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研究”主持人曾志华对该项目进行了介绍。曾老师结合声音的传承性,从课题的缘起谈起,并对课题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曾老师通过对电影《归来》与有声小说《陆犯焉识》进行对比,谈到有声小说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曾老师还结合现状谈到,由于有声读物获取的便捷性,使得其质量、内容生产和评价体系在市场机制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谈到课题的意义,曾老师借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两句话来概括总结,最后对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方表示感谢。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播音学博士研究生卢彬对“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播读现状进行了陈述。卢彬认为,从有声读物的诞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给了有声读物第二个春天。卢彬着重描述了现代有声读物App使得有声读物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门槛更低,使用更加方便。但这也导致有声读物的质量参差不齐。卢彬对有声读物进行了分类,分别阐述了演播艺术家、专业主播和有声小说爱好者的定义,提出了新兴的语音智能主播的概念,并分别对这四种分类进行了利弊分析。他认为,为了促进有声读物市场的规范和繁荣,更好地服务听众,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HKS中国校友会执行主席潘杰客介绍了“为你读诗”在内容生产与版权维护方面的经验;通过展示“为你读诗”的宣传片,使我们了解到“为你读诗”致力于推动诗歌跳出小众圈层重归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更着力于发现、分享、践行诗意美学生活方式。“为你读诗”通过每晚十点播出一首诗歌的方式,带给人们连绵的诗意。在上千期节目的持续推送中,提升其价值和影响。截至目前,“为你读诗”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深圳音乐广播及天津小说广播播出了《为你读诗》节目。“为你读诗”从内容到运作,为我们展示了有声读物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运作形式。

00冰心文学奖获得者、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主任、著名作家吴景娅发言:文学是躺着的,但声音是飞翔的,声音可以带给人想象力。作家需要想象力支撑。90后年轻一代受到声音的影响、对声音的依赖不如前几代人强烈,可见有声读物的发展具有时代性。但是,“为你读诗”这样的有声平台让诗歌这种文体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就是有声读物发展的时代变化。当文学成为有声读物时,必须注重其经典性,播读者应该选择一些经典作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作品的生命力。当前,一些“心灵鸡汤”类的读物很多,但是理解太浅,对读者、听众更多的是一种戕害。有声读物的文本要注重通俗性和画面感,要抓住人心,而有声读物的播读需要把人带到一种情绪、情境中去。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讲师、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教学总监高家慧结合分答App上对几位演播艺术家的提问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对有声读物信息流限制的担忧。从版权角度考虑,他认为在当下,人人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成为艺术家是一种进步,并不是一种乱象。高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在座各位对于版权问题的讨论。

国家一级导演、重庆女性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创始人麦恬女士介绍了醇色电台的发起初衷与发展现状。

重庆黄玫瑰音乐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广告配音人、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艺术总监李阿文结合醇色电台的发展谈了自身对于有声读物发展趋势的理解:更便捷、发展更快、覆盖面更大。

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艺术总监、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主持人陈力指出,有声读物评价体系可以是“软标准”与“硬标准”的结合。

重庆出版集团副总裁邱正帮指出,厘清版权问题对有声读物的播读有重大意义,很多好书由于版权问题没有解决,并不能做成“有声书”,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有声读物的发展。

二、研讨会给予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1)有声读物“播读”的评价标准与“内容”的评价标准密切相关。仅仅就“播读”进行研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应该将有声读物的“内容”现状与标准也纳入研究范围。

(2)有声读物的版权问题限制着有声读物的播读、传播和欣赏,只有版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使更多内容好的作品满足广大听众的需要。

(3)针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作品,是否可以有不同的播读评价标准?因为虽然高超的艺术表现是有声语言的高端追求,但在“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的听众数量巨大,他们的喜好和欣赏水平不同。有些作品虽然艺术性较低,但有一定的听众基础。所以有声读物的播读是否可以存在多重空间?如“生存空间、规范空间、审美空间”等。

(4)有声读物的播读标准可以有“软标准”与“硬标准”之分,比如语言要求可以是硬性的,有规范层面的硬性考量;但是演播风格等就可以是软性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研讨会及“醇色电台”调研的几点感触(www.xing528.com)

这次重庆研讨会对有声读物的讨论比较深入,既有对“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创作现状的阐述、分析,还有“为你读诗”成功案例的经验分享,而醇色电台及醇色声音雕塑艺术工作室的经验则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有声读物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出版机构+播出平台+作家+播读者+学者+经营者+媒体”的多元视角使我们较为立体地看到了有声读物事业的发展态势。这次研讨令人感到有声读物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事业。

今后拟举办的几场研讨会可以汲取重庆研讨会的成功经验,是否可以做成“学术研讨会+问题分析会+合作洽谈会”的模式?为不同地区的有声读物市场或机构把脉并进行分析,既从学理层面分析问题,又为各地区有发展愿望的机构、平台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借机促进平台方与出版方、制作方的合作,一举多得。

(2)“互联网+”背景下有声读物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

时间:2016年9月9日。

地点:深圳。

研讨会由课题组发起,在深圳市文化局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深圳大学承办,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人民网、央广网、深圳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到场采访并予以报道。

“互联网+”背景下有声读物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综述

一、研讨会内容概述

2016年9月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媒体运营中心和文化部“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组共同承办的“互联网+”背景下有声读物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在深圳文航酒店二楼会议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全国金话筒奖得主、深圳市朗诵家协会主席、深圳卫视首席新闻主播吴庆捷主持。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刘璋飚总经理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场时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研究”主持人曾志华对文化部项目进行了介绍。曾志华指出,解放双手,解放双眼,是有声读物最大的价值。但是在解放用户手眼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耐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青灯黄卷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了,碎片化的阅读越来越多了。不容忽视的是,有声读物巨大的经济价值已经逐步显现:2015年全球有声阅读市场的价值超过28亿美元,中国有声阅读市场的规模2016年预计将超过22亿元人民币。曾志华进一步指出,中国有声读物在大力发展的同时,目前已经进入瓶颈期,数量虽多,但乱象丛生。比如:内容制作没有形成全行业通用的制作流程,处于内容生产核心环节的专业播读者人才缺乏,有声读物的作品水平良莠不齐,优质内容资源缺乏,制作门槛低,等等。

曾志华在发言中重点阐述了课题的意义:一是文化建设,二是美育建设。文化建设在有声读物上的体现即“声引力”。有声阅读是一种对话的形式,它是听者与作者和播读者的一种特殊的对话。有声读物应该有好的声音,好的声音才可以形成一种“声引力”,引领读者进入一所精神家园。美育建设在有声读物上的体现即“声育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离不开好声音对耳朵的“声育力”;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离不开好声音对精神的“声育力”。

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海天出版社社长聂雄前作了关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有声读物的出版现状及趋势》的演讲。他指出,当数字型信息出来之后,传统的以光盘和U盘为载体的出版物面临很大的危机。然而,随着有声读物网站、App等媒介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一种承载声音的介质的改变,无论是市场还是听众群体,都出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

“为你读诗”公众号联合创始人张炫女士作了关于《为你读诗的内容选择和语言表达的要求》的演讲。张炫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时代,时间这么快,究竟什么可以留下来?她的回答是“诗歌和诗意”。张炫对“为你读诗”公众号的创始原因、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与介绍,并通过视频的方式将1,166期“为你读诗”的节目内容进行了精编版播放,研讨会现场反响热烈。

“懒人听书”创始人、CEO宋斌的主题演讲主要围绕“当有声读物遇到互联网——‘懒人听书’的内容路线与发展思路”展开。他从“懒人听书”的运作模式谈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懒人听书”现在能得到很多出版社的纸质出版物的版权,但缺少优秀的播读者,尤其是严肃出版物的播读者极其缺乏,公司也很难找到这方面人才。目前,大多数播读者出身草根,特色就是不专业,但也各有各的特色。宋斌提出他们的愿景就是把“懒人听书”打造成中国最大的有声阅读生态圈。

深圳知否读剧社社长李绍琴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读剧表演与声音艺术》的演讲。她先后介绍了读剧的起源、读剧的魅力、读剧的由来等。她指出,读剧就是通过朗读剧本来展现剧情,用语言塑造形象,用声音诠释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读剧主要依靠的是声音的魅力和有声语言艺术,用高水准的艺术语言去打动人、影响人、塑造人。

深圳本土著名作家、《青春读书课》的创制人、编纂人严凌君先生作了题为《青春作伴好读书——青春读本的编选理念与音声化情感》的演讲。他指出,读书的文本选择非常重要,《青春读书课》选择的是世界名著名篇,跟中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关,并将其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王婷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唤醒耳朵,有声阅读与话语能力》。王教授认为,有声阅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家庭。她指出,有声阅读的目的是唤醒耳朵,而这个唤醒耳朵后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提升话语主体的话语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孙良的演讲题目是《对我国有声读物播读的几点认识》。他从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声”态环境、“声”产现状、“声”价规范。“声”态环境包括:门户与垂直共存、业余向专业看齐、长尾与头部互搏、内容向场景靠拢。“声”产现状则有两方面表现:IP化生产机制和融合化生产方式。孙良认为,“声”态环境欣欣向荣,“声”产方式有待突破,“声”价规范势在必行。

在自由问答环节,深圳电视台首席新闻主播吴庆捷、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运营总监潘迪、“为你读诗”公众号创始人潘杰客、新华社主持人赖东阳、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凡博等都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二、研讨会给予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1)中国有声读物在大力发展的同时,目前已经进入瓶颈期,数量虽多,但乱象丛生。有声读物应该加强内容生产建设,提升整体制作水平。内容制作应该形成全行业通用的制作流程,增强专业播读的比重。

(2)有声读物应该有好声音,好声音才可能形成一种“声引力”,引领读者进入一所精神家园。同时,好声音、具有美感的声音其实是用户所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美感教育,而美感教育离不开专业的好声音。

(3)专业的有声读物网站、App等现在得到很多出版社纸质出版物的版权,但缺乏优秀的播读者。目前大多数主播出身草根,各有各的特色,但专业好的极少。尤其是严肃出版物的播读者极其缺乏。

(4)有声读物播读评价标准的价值导向,毫无疑问是真善美,标准内容包括语言规范、嗓音条件、表达技巧和播读者的人格展示、风格呈现以及具有美学特质,等等。

(5)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有声读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由单向传播变成互动传播,包括制作方和声音的传播者、听众、评价和批评的人……全都在闭环的体系里进行互动。

(3)首届全媒体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

时间:2017年12月2日。

地点:北京。

论坛由课题组发起,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阅文集团·懒人听书共同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出版人》杂志、北京时间、一直播、东方网、解放网、中国日报等媒体到场采访并予以报道。

首届全媒体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举行

(通讯员 李楠)12月2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阅文集团·懒人听书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媒体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在北京广播大厦举行。本次论坛以“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为主题,旨在打造学界业界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建设,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渠道,促进有声读物应用研究。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业界精英、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等二百多位各界代表参会,共商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建言献策。

图1 论坛现场嘉宾云集

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首先代表主办方中国传媒大学致欢迎辞并宣布论坛开幕。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张希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执行主席张斌,北京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赵卫东,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陈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台长孟庆煜,中国传媒大学科技处处长王永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化部首席科技专家蒋伟,中国传媒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绍彬等出席论坛。论坛还邀请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叶咏梅,演播艺术家王刚、李立宏、王明军,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深圳市懒人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懒人听书)CEO宋斌,中广影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孙雨,蜻蜓FM总裁钟文明,腾讯智能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吴丹,科大讯飞副总裁章继东,湛庐文化创始人陈晓晖,北京电台悦库时光文化传媒总经理张蓉,知乎网总编辑于洋洋等业界翘楚以及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九州音像出版公司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广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数十家媒体、出版社和高校的行业精英,就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有声读物内容选择与语言表达、有声读物用户收听及消费习惯、有声读物音频生产与制作等议题作了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

图2 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致欢迎辞

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副校长在欢迎辞中说: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为有声读物的强势崛起加持,将读者从大部头的严肃阅读带入扁平化的碎片阅读,而用耳朵阅读的“听书”方式更是为我们解放了双眼,也为更多人跨越知识鸿沟搭起了桥梁。作为中国培养传媒人才的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向来不惧挑战、敢为人先。越是身处变革的迷雾之中,越是要理清头脑、看清形势。作为本届论坛的牵头主办单位,我们正是看到了有声读物行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同时也看到了这一领域在文化风尚、行业监管、版权意识、有声播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种种未知,才主动作为,联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阅文集团·懒人听书共同发起了举办本届论坛的倡议。可喜的是,这一倡议得到了政府领导、行业同仁、学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回应,让这次盛会从理想走入现实。

图3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讲话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张希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执行主席张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先后讲话并对首届全媒体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高峰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

图4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张希光讲话

图5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讲话

图6 中国城市文化发展联盟执行主席张斌讲话

图7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讲话

随后,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演播艺术家王刚代表演播艺术家发言。王刚以三四十年前的一叠当时在广播电台录制小说时的旧材料为引子,回忆自己与有声读物一路走来的点滴,并当场朗诵了一首原创诗歌,现场反响热烈。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志华代表文化部“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作的《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报告》引人关注。报告以《“好声音”为国家文化建设工程助力——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建立刍议》为题,从“‘声’态环境——有喜有忧”“‘声’产标准——亟待建立”“‘声’引文化——任重道远”三个层面对如何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作出分析。这是曾志华教授团队多年从事中国有声读物内容研究与人才培养、聚焦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与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图8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演播艺术家王刚发言

图9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志华作报告

懒人听书CEO宋斌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台长孟庆煜分别作了《有声读物付费发展趋势报告》和《故事广播与有声读物》报告。易观副总裁李智也在现场发布了《透过产业及用户需求洞见声音价值》报告。

下午的论坛从对中国小说连播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编辑叶咏梅的主题发言《传统媒体进入新时代的特殊分享:输赢得失成败——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有声读物的现实读解》开始。随后,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与数字出版部主任、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赖雪梅作了《让创作更有意义:从文字出版到互联网有声》报告,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冯杰作了《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认识》报告,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作了《有声读物在教学中的应用》报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北京故事广播节目管理部主任白钢作了主题发言《讲故事,我们是认真的》报告。课题组成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潘洁、汪海燕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央电视台的专家学者也在论坛现场发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两场重量级的圆桌论坛也是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第一场圆桌论坛以“节目与产品——有声读物内容表达的变与不变”为主题,演播艺术家李野墨,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演播艺术家李立宏,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演播艺术家王明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演播艺术家梁言等悉数发言,以有声读物内容创作进行观点交锋;第二场圆桌论坛则由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中广影音(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孙雨、蜻蜓FM总裁钟文明、车语传媒(考拉FM)董事长兼CEO俞清木、懒人听书CEO宋斌、腾讯智能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吴丹、科大讯飞副总裁章继东、北京电台悦库时光文化传媒总经理张蓉等嘉宾就“创声与创新——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现状与趋势”发表见解,现场气氛热烈。

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大力推动了我国有声读物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也为落实全民阅读从活动到战略、从理念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央部署,激发国民的文化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编辑:陈艺文)

(1)音频

①调研、专访音频以及相关研讨会、论坛的实况录音资料。

②互联网、广播电台的有声读物音频资料。

(2)文字

①多个平台(广播电台、互联网)关于声音生产制作的相关条例、规定。

②学术网站、专业期刊以及有声读物平台关于有声读物方面的报道、研究文章等。

③根据本课题调研、专访成果以及相关研讨会、论坛的实况录音整理出来的文字。

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开始撰写研究报告。

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部分 课题概述、工作内容及信息来源       曾志华

第二部分 有声读物的概念、沿革及发展现状      刘超

第三部分 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潘洁

第四部分 建立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汪海燕

第五部分 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及构成要素 卢彬

第六部分 有声读物播读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      苏凡博

问卷设计                      潘洁、苏凡博

统稿                        孔亮

框架设定、审稿、定稿                曾志华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苏凡博、卢彬、张庆,博士研究生孙良、刘超、赖冬阳、李峻岭、孔亮;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胡子豪、周思涵、胡津瑞、张馨予,2016级硕士研究生许成龙,2017级硕士研究生夏帅、宋梓棉、曲洪圆、王瑞鹏、纪懋雷等同学为本课题的研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他们认真努力,任劳任怨,在研究中付出,也在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中收获良多!

感谢这些年轻学者、学子的有力加盟!

(1)各媒体官方网站;

(2)各类有声语言专业期刊;

(3)相关书籍;

(4)CNKI中国知网;

(5)调研中的各类音频及文字资料。

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经理刘璋飚先生,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运营总监潘迪先生,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王秋女士,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故事广播台长孟庆煜先生,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北京故事广播节目管理部主任白钢先生,

“为你读诗”创始人潘杰客先生、张炫女士,

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创始人麦恬女士,

“懒人听书”创始人、CEO宋斌先生,

“懒人听书”运营总监郭宇先生,

著名作家、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创委会主任吴景娅女士,

著名作家、《青春读书课》创制人、编纂人严凌君先生,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王婷女士,

“金话筒”奖得主、重庆电视台新闻主播陈力先生,

“金话筒”奖得主、深圳卫视首席主播吴庆捷先生,

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郭志坚先生。

感谢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的专业指导!

感谢新华网重庆频道、重庆电影集团·醇色电台、深圳广电集团的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