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最后的步班邮递员的故事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最后的步班邮递员的故事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原尖草坪投递部,一大早邮递员在忙着分配一天的邮件。在偏远山区,至今仍保留了这个职业最原始的状态,送信全靠步行,称为步班邮递员。王收秋就是这样一位邮递员,他说,在太原,他是最后一个步班邮递员了。曾经有首歌叫《光荣的八大员》,八大员其中之一就是邮递员。《最后的女乡村邮递员》讲述的是石泉县邮政局唯一的一名女性乡村邮递员赵明翠的故事。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最后的步班邮递员的故事

绿色的邮递员,绿色的自行车,以及清脆的铃声,这样的温馨画面定格在了记忆中。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在邮局普及,而信息高度发达,手写的家书早已被短信、微信所取代,那抹绿色正渐行渐远。

山西太原,万柏林邮政局大虎沟邮政所,绿色的邮车停好了,卸车、分拣、盖戳、装包,邮递员王收秋做好这一切,准备出发。曾经,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封邮件。现在包裹少,信件也少。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一大早邮递员在忙着分配一天的邮件。

在偏远山区,至今仍保留了这个职业最原始的状态,送信全靠步行,称为步班邮递员。王收秋就是这样一位邮递员,他说,在太原,他是最后一个步班邮递员了。

王封乡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每走一趟邮路,对于王收秋来说,都像是一次孤独的朝圣。这条路他已经走了31年。“有时候走很久也碰不上一个人,都是山,我一路要经过大大小小30座山,一望无际都是山。一个人走累了,闷得慌,就放下东西抽根烟。”

王收秋走在邮路上。刚下过雪,路很不好走。

歌唱光荣的八大员

手风琴拉得欢,

现在表演八大员。

八大员不简单,

哪位同志也离不了咱。

……

报报咱的大名:

炊事员、保育员、邮递员、售货员、理发员、售票员、缝纫员、文工团员。

……

八大员来八大员,

光荣的任务咱来担,

光荣的任务咱来担。

……

邮差

有你的信,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对邮件进行分类的小方格。

有你回单,

有你挂号,

你的明信片。

没信的请您买份报,

《红旗》杂志刚出版。

曾经有首歌叫《光荣的八大员》,八大员其中之一就是邮递员。过去,邮递员是个体面的职业,当了30多年邮递员的贺巧莲说,当年看着邮递员骑着二八自行车,很羡慕。

如今,绿色的自行车已换成了电动车。邮递员们说,很怀念那辆自行车,喜欢那个铃声,喜欢以前的人情味儿。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贺巧莲。

邮递员们追忆那个家书抵万金的时代。邢明川说:“过去是人们盼着亲人来信。现在呢,信件不再充当感情维系的纽带。过去对信带着感情,就把邮递员当成自己期盼的亲人一样。”李玉萍说:“那个时候我骑自行车给当兵的送信,他们一听到我的车铃声就都出来了,他们就在等家书。”王收秋说:“我刚做邮递员的那会儿,山里找对象的人,靠着写一封信打动了姑娘,现在人们不写了,都是靠电话、短信。”

太原尖草坪投递部李玉萍。爱漂亮的她做了邮递员,没多少时间打扮。

一封秦国的家书(www.xing528.com)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

——出自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节选)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20世纪80年代的街头,绿色的制服,绿色的邮包,绿色的自行车伴随清脆的铃声,这一幅绿色的画面,也是许多中国人久远而温暖的记忆,它属于20世纪一个特殊的年代。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说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儿子因为父亲是邮递员,无比骄傲。

1999年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间湖南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影片中儿子有一段台词:“我爸说,村里人几天不见村长没关系,几天不见他可不行。”

纪录片《最后的女乡村邮递员》中,一位老邮递员对这个职业的感受更是特别,他说:“旧社会,土匪都不打邮递员,这个活儿很体面。”

计划经济年代,亲友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见不上一面。是邮递员,把一封封家书、一张张包裹单,送到千家万户,连接起中国人的亲情、友情、爱情,让他们享受到几乎是唯一的上门服务

学者王先庆说:“原来计划经济的时候,一般老百姓得到一个自上而下的服务很难,要主动去邮局寄东西,而邮递员主动送信到家里,使人们感到特别的温暖。”

邮戳,每封信上的邮戳印就是用这个盖出来的。

《最后的女乡村邮递员》讲述的是石泉县邮政局唯一的一名女性乡村邮递员赵明翠的故事。她负责投递的邮路需要骑摩托车、爬大山、穿隧道、渡汉江,一趟要用3天时间。

一封家书,有浓浓的思念,也许还有殷殷的嘱托,用心传递这份嘱托,邮递员扛起的是一份责任、一种信用。山西太原邮政公司邮递员韩俊红感叹道:“有时候村民把存折给我,代他取钱,我连他存折密码都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啊!”

邮递员邢明川如今做管理,他说:“时代变了,高楼林立,邮递员一对一的上门服务,做不到了,有的居民区,进大门都不容易。过去是平房,一吆喝都出来了,现在人与人之间,邻居都不认识。”这也是投递员遇到的困惑和困境。

一个曾经有六七百户的大村,现在只剩十来户了。王收秋说:“因为我是个山区投递员,每天爬山,看着村民少了,总有一点点还是舍不得这个工作。”

王秋收帮老乡寄钱。

王收秋说,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写信的人也少了。

王收秋邮路的最后一站是圪坨村,村里有一位范老师,长年订报纸。前几天范老师问王收秋:“明年的报纸还送不送?”王收秋说:“你订吧,只要你订,我就一直送。”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邮政,始于1896年大清邮局成立。120年后的今天,中国邮政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快递员代替了邮递员。记忆中那一抹绿色,正渐行渐远。但在太原王封乡,王收秋依然走在他负责的邮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