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卷4《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第一次航海旅行》写辛伯达荡尽遗产后,只得决心“作长途旅行,到远方去经营生意”。一天,他所乘的船路过一个小岛,“旅客们都舍舟登陆,有的搬锅碗去烧火煮饭,有的从事洗涤,有的去各处欣赏风景。大家吃喝的吃喝,玩耍的玩耍,正在欢欣快乐、流连忘返的时候,船长忽然高声喊道:‘旅客们!为了安全起见,你们赶快上船上来吧。为了保全生命,你们扔掉什物,立刻回到船上来吧。你们要知道:这不是岛,而是漂在水上的一尾大鱼。因为日子久了,它身上堆满沙土,所以长出草木,形成岛屿的样子。你们在它身上生火煮饭,它感到热气,已经动起来了。’”结果,“他们有的赶到船上,有的还来不及上船,那所谓小岛已经撼动起来,接着沉了下去,人们全都淹在海里”[7]。这一奇幻的情节和阿拉伯人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卷1开篇部分的描写颇为相似。文中写道:“在这片茫茫大海中,时而有一种海兽出现,它的背上杂草丛生,银壳闪闪发光。船员们往往误认为是一小岛,抛锚停泊,一旦发现不是岛屿,便立刻起锚张帆,迅速离开。”[8]这表明二者同源于一个原始材料。这种以大鱼或巨鱼为洲的记述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多有记述。
晋时志人小说《西京杂记》卷五刘歆难杨雄之一,“东海人”记述了从前有在东海航行的人,因海上大风,船又漏水,只好随着风浪漂泊。“一日一夜,得一孤洲,共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也。怒棹扬鬣,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这则故事说明海上有一孤洲原是大鱼,因生火做饭而沉潜。
南朝志怪小说《金楼子·志怪篇》多记世间万物之怪,有一篇则云:“巨龟在沙屿间,背上生树木,如渊岛。尝有商人,依其采薪及作食。被灼热,便还海,于是死者数十人。”这则故事中仍有一个主题,即巨龟也是个可活动的岛,其下潜的原因也是被做饭的热灼伤所致。
唐代志怪小说集《异物志》卷446《行海人》(又见《太平御览》卷942),出自《岭南异物志》,也载有大蟹为洲的记载:“昔有人行海得洲,木甚茂。乃维舟登岸。爨于水傍,半炊而林没于水,遽断其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这则故事记述的是大蟹因火而沉水。
此外,晋代志怪小说《玄中记》中载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的“东海大鱼”。唐代志怪小说《广异记》载有“乘流入二山,进退不得”的“南海大鱼”。《岭表录异》载有“海上最伟者”,“或出或没”的“海鰌鱼”。钱锺书推测上述一些记载“疑胥来自释典”[9]。因为西晋竺法护于280年前后译出的《生经》卷三第三五则载:“有一鳖王,游行大海,射出水际,其身广长,边各六十里。有宾客从远方来,谓是高陆之地,五百贾客车马六畜有数千头,各止顿其上,炊做饮食,破薪燃火,鳖王身遭火烧,驰入大海.贾谓地移,悲哀呼嗟:‘今定死矣’。鳖痛不能思,投身入水,人畜併命。”佛经这则故事和前文所述具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很可能出自同一本源的传说故事。
季羡林先生在《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一文中指出:“不论中间隔着多大的距离,只要两个国家都有同样的一个故事,我们就要承认这两个故事是一个来源。”“我们虽然不能说世界上所有的寓言和童话都产生在印度,倘若说它们大部分的老家是在印度,是一点也不勉强的。”[10]《一千零一夜》在成书过程中曾吸收了不少古代印度的传说故事,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经被译成汉、藏文,佛经中的许多故事也随之传入中国,有些阿拉伯故事与中国记载的许多故事颇多相似,很可能脱胎于同一母体,或源于同一国度。尽管如此,还是能说明阿拉伯《一千零一夜》里的题材与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注释】
[1]本文是在台湾儿童文学研究会上的发言。载于拙著《丝路驿花》,“世界瑰宝:《天方夜谭》”,“‘他乡遇故知’的联想——《一千零一夜》的遗响与共鸣”。
[2]纳训译:《一千零一夜》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107页。(www.xing528.com)
[3]中国最早私家提要书目,约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左右成书,含24500余卷书。
[4]杨宪益:《译余偶拾》,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6页。
[5]纳训译:《一千零一夜》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5页。
[6]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四,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3页。
[7]纳训译:《一千零一夜》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8]穆根来,汶江,黄倬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9]钱锺书:《管维编》第2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