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近代时期始于19世纪,止于20世纪初期,是东方社会和文化承近古发展之余绪,开启现代突进之序幕的转型时期。无论是其历史和文化乃至文艺都程度不同地染上了近代的时代特色。
这一时期亚洲一些国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因西方的殖民过程而受阻中断。非洲国家则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千差万别,而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这一时期东方国家的基本矛盾主要是殖民与被殖民、阻遏与发展、奴役与反抗之间的民族矛盾。不堪忍受的东方人民起而反抗,终因缺乏先进的领导和明智的纲领而失败。然而它毕竟表现出近代转型期的东方人民思想觉醒的一幕,推进了亚非历史文化的进程。继后,东方许多国家又先后出现了以知识阶层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如中国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印度国大党运动,阿拉伯民族文化复兴运动,伊朗君主立宪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党人的立宪运动,菲律宾的“宣传运动”和朝鲜开化党人的活动等。这些带有启蒙反思性质的运动推动了东方各国人民复兴民族传统、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尽管这一时期的亚洲革命终因资产阶级不够强大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而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但是它勇敢地回击了殖民主义体系,宣告了“亚洲和非洲的觉醒”,东方复兴在即。
东方近代时期,在西方经济和思想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下,各国都或多或少地产生出一批具有近代思想意识与价值观的新兴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率先掌握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比较深刻地了解到外部世界的形势,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东方封建主义的落后性,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有比较清醒而明确的认识。他们认定唯有实行社会变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经验,才能拯救祖国的危亡和改变民族的命运。于是他们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还提出向“脱亚入欧”的日本学习。他们不仅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传播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还言传身教地将周边的大量年轻学子送到西方去学习,从思想意识到知识结构完全西化。这一趋势在东方许多国家引起“东西之争”“新旧之争”的大辩论,反应异常激烈,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在这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东方各国各民族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迫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固有与外来、东学与西学等这些二元对立的文化观中,做出艰难的抉择。他们或者是全盘接受西方的一切,或者是有条件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或者是拒绝接受西方的文化,无论如何他们都必须身处接受或排斥的两难境地。因为改良主义的主张已经宣告失败,只好也只能在革新和守旧二者之间择其一。其实东方文化的近代化就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变异的过程,是一个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的复杂反应。东方各国人民夹裹其间,经历了一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心灵洗炼和净化。
在社会变革如此激荡,文化转型如此迅猛的时代,东方世界传统的三大文化圈的实质开始被逐渐销蚀,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其实这种发展趋势在近古末期的东方社会已开始出现端倪,文化圈的形成是因宗教信仰的日益盛传而勃兴,也必然随着其弱化而减损。近古后期,由于东方文化影响力的减弱,文化圈的影响也日趋衰退。在近代开始的反对西方殖民的各种运动中,无论是亚洲国家还是非洲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不同程度的宗教信仰色彩,相对而言,非洲的宗教信仰色彩更浓厚一些。另外,近代东方各国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之下,宗教信仰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变得日益多样化,文化圈的边界开始由模糊不清,变得和许多异质文化形成交叉,即文化交感区域。这样,文化圈开始变得结构松散,分化为更多极、多元的杂交性质的文化板块。文化板块的形成对文化圈的外延和张力形成一种挑战。(www.xing528.com)
文化圈与文化圈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和平方式的,还是暴力方式的,都是渐进性的、浸润型的,即一种较温和的“进入”型的。但是文化板块之间的交流即便是和平方式的,也是撞击性、挤压性的,即一种较粗鲁的“闯入”型的。例如,东亚和南亚文化板块撞击成的东南亚文化板块[4];西亚北非文化板块和欧洲文化板块撞击成的马格里布文化板块;东非、西非、南非等文化板块;以及地中海文化板块[5]等。文化板块的形成和地缘政治以及经济利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果说在宗教信仰重于民族利益的情况下,形成了文化圈的话,那么当经济利益重于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功利性的文化板块。而生活在不同文化板块中的人,有可能由于个人利益的关系流散域外,形成身份认同的困惑,缺乏归属感。如此多的问题,不断困扰着近代转型期的人民。犹如非洲获得诺贝尔奖作家一样,几乎都是由于文化板块形成过程中即在现代的文化冲突中形成的创作灵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由此可见,文化板块之间的冲突才是近代以后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冲突。这种异质文化相互扭曲后,逐渐形成的文化张力,会由此而产生出无限的生命力。
现代的划分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硝烟散尽这段时间。一战前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迅猛,且势力范围不均衡,形成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至于尖锐到必须付诸武力来解决,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双方一方面忙于筹措战争资源,一方面忙于互相厮杀争夺,使殖民地人民有了喘息之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战争教育了俄国人民并导致了十月革命爆发。它不仅改变了历史现存的秩序,而且鼓舞了亚非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战后双方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期,又开始强化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从而激化了亚非各国人民与殖民当局的矛盾,引发了亚非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迭起,接踵而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0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同美、英、法等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和经济资源,又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在亚非大地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厮杀,最终德、意、日法西斯在亚非各国人民的抵抗之下,终于以失败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各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并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为日后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开辟了广阔道路。二战后的几年内,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孟加拉国、朝鲜、中国等,先后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枷锁,建成了独立的国家。进入现代的东方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亚非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在诸多方面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东方文化自进入近古时期以来,发展开始变得缓慢,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东方这种落后状态尤为明显。直到现代东方各国纷纷独立,东方文化才有了复苏和发展的可能与条件。东方文化虽然仍然落后于西方,但是已然充满了勃勃生机。因此,当现代西方文化继续传入东方各国时,又引起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再一次的碰撞和融合。这种情况必然会反映到亚非各国的知识分子中间,并引起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他们对自己的东方文化传承和西方文化来袭,有三种观点与主张:一是妄自尊大完全排斥西方文化;二是妄自菲薄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三是对东西方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展自己的新的东方文化。事实证明只有第三种观点才是正确的。因为,发生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前提下发展的。否则文化就会枯萎、停滞、甚至湮没。由于在如何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问题上所采取的实践不同,所以客观上才加速了东方文化圈的变化与东方文化板块的成熟。因为只有这种文化板块中的文化才是他们在逐步探索中发现的最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而且最切合实际的政策和发展道路的文化。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强烈诉求,文化圈内强化了物质利益的集团性认同,文化圈的约束力大为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圈的文化逐渐让位于新形势下形成并成熟的文化板块的文化。但是由于文化板块成熟期相对文化圈要晚近,所以文化圈的惯性会继续发挥影响。直到当代,即20世纪中期以后至今,东方文化板块才以崭新的文化身份和定位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让人对它们的辉煌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