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转换的重点在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与过往的历史之间的同时空呈现。这一戏剧技巧的使用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深化对相关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深刻体验知识在历史与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学生在当下也能理解相关知识出现的背景和当时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有助于系统的理解相关知识,把握内涵联系,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本质思想。
设计者:尹东红
(一)教学情况分析
原子结构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节新课内容。本节课并没有讲授更多化学专业知识,而是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教学,对学生进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进行进一步探索的过程。
本节教学内容提出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要求和重要意义,这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本节课通过运用“教师入戏”“角色扮演”等戏剧教育技巧,以“原子结构发现史”情景剧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能主动串联起人类对物质起源的思考过程,并就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汤姆孙的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模型、放射性现象的发现与应用等进行讨论,运用戏剧教育中的“构建空间”技巧,演绎科学家们围绕原子结构发现而流传的趣闻轶事,感悟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流程(见图6-14)
图6-14 教学流程
(三)教学片段(戏剧教育技巧运用)
活动I师生演绎“历史剧”
按时间顺序,将先贤对物质的认识,编写成剧本的形式,由师生一起演绎。提出问题如下:
(1)汤姆孙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具体内容是什么?他提出该模型的依据是什么?
(2)面对伦琴X射线的发现,贝克勒尔的奇妙想法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想法是奇妙的?
(3)卢瑟福有什么“奇妙”的想法或做法吗?
(4)为什么卢瑟福与他的同事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的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5)卢瑟福是如何打开原子世界大门的?最终“打开”大门时,他“看”到了什么?他们是真的看到原子内部结构了吗?
活动Ⅲ运用教育戏剧“建构空间”“思路追踪”等技巧,利用图片与影像,重构卢瑟福实验空间与时间,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
教案二:What is Forestry?
设计者:舒莉莉
(一)教学情况分析
语篇What is Forestry?选自《英语(新世纪版)》高二上学期Unit 6 Environment中的补充阅读课文。本单元的各项活动和任务都围绕着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而设计。该补充阅读课文主要分析美国的林业现状,介绍“Forestry”(林业学)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简要介绍林业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对美国林业管理的学习来对我国在保护森林意识及举措方面的优势及劣势展开讨论,从而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文章长度、语言难度适中,话题具有普遍性和深远的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
高中生对于森林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但对于林业这门科学普遍知之甚少。我校为艺术类普通高中,学生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路比较开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并进行深层思考,开展讨论活动。通过本课的补充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对林业有较系统的了解,引发对我国林业现状的思考。(www.xing528.com)
本课时为阅读教学,在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段落大意及相关细节,学习与该话题相关的词汇表达后,教师主要采用“时空转换”的戏剧教育技巧,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反思性、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升华对话题的理解。
(二)教学流程(见图6-15)
图6-15 教学流程
(三)教学片段(戏剧技巧运用)
本课时为阅读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大意及相关细节以外,还应在阅读后运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词汇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挖掘文章内涵,这是巩固运用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本课时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在post-reading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和讨论3个问题:①你对美国人对待森林的态度有什么看法?②中国林业的现状是什么?③针对该现状,你有何应对措施?然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即让学生编一组对话,这个对话的前提是:假设你的两个组员一个来自100年前的中国,另一个来自100年后的中国。鼓励学生将以上3个问题的讨论呈现在这3个人对话的表演中。
该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师主要采用“时空转换”的戏剧教育技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让学生从过去反思现在,由未来启发对现状的改善,引导中国学生在充分学习美国人保护森林的做法的基础上,反思我国森林保护的现状,提出如何保护森林的建议,发表对生态保护的看法,使其初步形成积极的生态保护意识。
设计者:魏丽娟
(一)教学情况分析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是华东师范大学版高二《历史》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的第二节课,本单元前一节主要讲述俄国十月革命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本节主要围绕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俄(共)布在经济政策和国家体制问题上的探索,以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后面的一课则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本堂课体现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积极探索,对当今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本课多处采用多类型、多视角的史料互证方式,直观呈现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帮学生搭建支架,使其真正学有所得。本课内容学生较为陌生,概念性、政策性较强,尤其是对“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两个政策的内容理解是本课难点突破的关键,因此,本堂课拟运用“时空转换”技巧,通过情境设置将学生引入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在此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教师入戏”等其他戏剧技巧辅助,学生得以深入历史,深切体验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农民的怨恨情绪、工人的消极怠工、市场的萧条等,并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实质有所领悟。
(二)教学流程
环节1:设问、导入。
环节2:出示调查报告、地图、图表等资料,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进行解读。
环节3:出示图表、图片、文献等多重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视角理解苏俄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环节4:以“时空转换”等戏剧教育法,分组展示课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自主学习的成果,分析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通过多重史料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环节5:出示地图、文件,初步了解苏联的成立与发展的历史。
环节6:回顾本课重要内容,点明本课内容主旨。
(三)教学片断(戏剧教育技巧运用)
课前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从农业、工业、流通、分配4个方面展开探究,课堂运用教育戏剧的“时空转换”技巧,创设20世纪20年代前后苏俄(联)农田、工厂等的具体空间,赋予学生以农民夫妻、故事讲述者、母女、工人等角色,透过时空的改变,使学生进入角色所处的具体情境,深入探索角色在新经济政策下的心理、态度等,并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历史短剧、讲故事、内心独白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从而深入浅出地呈现新经济政策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入戏”发问,激发小组成员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时空转换的技巧在完成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转换,使学生体验到不同背景知识的立体呈现。在“从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到原子结构行星模型”这节课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原子的历史,更加真切地体味了卢瑟福发现原子的艰难历程,以及科学家身上的孜孜不倦的求实探索精神。What is Forestry?这节课引导学生了解国外保护森林的做法,学生通过转换空间的戏剧技巧引申到我们自己国家保护森林的现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这节课,时空转换,赋予学生农民、母亲、工人等不同的角色,体会当时出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