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展角色思维的思路追踪优化

延展角色思维的思路追踪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拓宽思路,延展思维空间,从而让整个课堂戏剧活动的发展至更深入的高层次。李白梦境中的画面瑰丽奇特、变化奇诡,展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调。活动2定格历史,探究梦境深意关于李白的梦境是否有深意,学生经过交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小组认为这就是李白表达对天姥山向往的一场梦而已,不含其他深意,不能过度解读。而有的小组则认为梦境是李白的某些思想的折射,应该仔细思考。

延展角色思维的思路追踪优化

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透过问题的表象挖掘更深层面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拓宽思路,延展思维空间,从而让整个课堂戏剧活动的发展至更深入的高层次。

教案一:《梦游天姥吟留别》

设计者:万文佳

(一)教学情况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一下第六单元《古诗及其赏析》中的第二首诗歌。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李白梦境中的画面瑰丽奇特、变化奇诡,展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情调。虽然高一下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有一定的水平,但在鉴赏诗歌写作手法、探究诗歌意蕴内涵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授课者打算在教学中渗透戏剧的元素,采用思路追踪的戏剧技巧,帮助学生建立较为真实的情景体验,让学生们能够跨越千年时空,真切置身于诗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中“梦境”的深层意义,体会诗人蔑视权贵、坚守独立人格的人生态度和美好情怀。

(二)教学流程(见图6-11)

图6-11 教学流程

(三)教学片段说明(戏剧教育技巧运用)

授课者将“思路追踪”的戏剧教学法基本分为6个步骤:任务分工、形成剧组、剧本改编、情景演绎、定格发问、讨论总结。

活动1定格画面,追踪梦境景象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探讨李白摇曳多姿的梦境背后跌宕起伏的情感。关注李白梦境中多姿多彩的意象,场景就尤为重要,小剧组成员先对课文中“梦境”进行了戏剧改编,还原了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场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在定格梦境画面的时候,适时地发问:诗人在梦里看到了天姥山怎样的场景?又听到了什么?梦中的天姥山有哪些画面?在学生不断地从感性体验进入理性分析概括后,教师又进一步地追问:李白的“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呢?(借助“思路追踪”的戏剧教学法,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梦境的深意,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的“体验”梦境上升到理性思维的“思考”梦境)

活动2 定格历史,探究梦境深意

关于李白的梦境是否有深意,学生经过交流,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小组认为这就是李白表达对天姥山向往的一场梦而已,不含其他深意,不能过度解读。而有的小组则认为梦境是李白的某些思想的折射,应该仔细思考。于是教师引入了李白生平中“赐金放还”这一重要历史转折点,并发问学生:这一人生转折点对李白创作本诗是否产生了影响?之后借助演绎、定格历史片段的方式,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梦境”与这段历史之间的相关性,如:在李白的“梦境”中,能否看出他政治生涯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为何要花大量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学生在一步步地追问中趋向更为理性的思考,并最终找到“梦境”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思路追踪”的戏剧教学法,让学生不断地深入解读李白的人生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达到真实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

教案二:“声音编码”

设计者:金晓晔

(一)教学情况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华师大版《高中信息科技(第一册)》试用本1.2.2节信息编码中关于声音编码部分。本课教学难点在于教学内容非常抽象,量化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本课以戏剧元素为切入点,采用戏剧教育技巧中的“思路追踪”方法,运用对比、观察、讨论等手段,让学生对声音编码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对二进制在编码中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音频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信息编码的兴趣,并认识到信息系统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数字化学习中形成多元理解能力。

(二)教学流程(见图6-12)

图6-12 教学流程

(三)教学片段(戏剧教育技巧应用)

第二环节(活动Ⅰ):

教师设问:什么是采样、量化?学生通过用录音软件观察刚才录制的音频小样,来理解波形图。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为一段波形图编码(二进制),来初步体验采样、量化的过程。

教师追问:你们在采样或量化的时候是怎么做能减少“失真”?引导学生用类似数学上“描点法”的方式,将采样、量化的抽象过程转为直观的图形来展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声音数字化的原理。

教师提问:请将前后两次采集到的不同数据样本展示出来,你们能观察到波形有什么差别吗?学生小组讨论波形与声音失真的联系,归纳出引起解码后声波“失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教师设问:声音文件的数据量大小与哪些参数有关?如果将之前课上录制的音频以不同的参数另存,你们能通过聆听,分析比较音频质量吗?结合波形图,小组讨论,推导声音容量计算公式及音频质量好坏与声音容量大小的关系。

在本环节中通过教育戏剧技巧中的“思路追踪”方法,将原本听教师讲解概念的枯燥单一模式转变为可视、可听、可言、可写、可思的多元活动,将抽象的学习转化为亲身的体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其他学习实践中,达到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案三:“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者:胡志刚

(一)教学设计分析(www.xing528.com)

等比数列前n项和是在前面学习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面数列内容学习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思路追踪”等戏剧教育技巧,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故事引入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究,找出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最后通过类似习题的练习,巩固所学习的方法,掌握所学习的公式。引导学生学会用变化的思想和理念,搞清楚等比数列的变化规律,初步感受等比数列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更希望通过教学中戏剧元素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间相互转化以及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

(二)教学过程说明(见图6-13)

图6-

13 教学过程

(三)教学片断(戏剧教育技巧应用)

国王(教师):我是印度的舍罕王,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自从有了国际象棋,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我准备重赏它的发明人西萨,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想不到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这不是一个太简单了的要求吗?同学们能帮我算一算,我要给他多少小麦吗?

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2+22+23+…+263=?

国王(教师):这个怎么算呢?我的大臣们都想不出来。想不到还有大臣来捣乱,他说:“大王,老臣马上要告老还乡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老臣不要其他赏赐,也要一些麦子,比西萨的多一些就行。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2粒小麦,第二格放4粒,第三格放8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真是搞不懂了,怎么都要麦子?我们大臣们,你们再帮我算算可以吗?

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算式:2+22+23+…+263+264=?

国王(教师):咦,大家能帮我找找规律吗?它们有什么关系?怎么通过它们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启发学生找到两者的倍数关系,S,2S,这两个式子减一下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国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要给出多少小麦吗?(264-1≈1.8×1019,以小麦千粒重为40克计算,麦子质量超过7000亿吨!201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8亿吨,全世界人民不吃粮食也得300多年才能够生产7000亿吨。)完了,粮库的粮食不够了!

教师:感谢大家共同的智慧,为印度国王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其实现实中的我们也得到了等比数列求和的一种方法。对于任意一个等比数列,我们来看看,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来求和吗?

提示:在刚才的过程中,和是怎么求出来的?

生:两边同乘以2。

师:2是这个等比数列的什么量?

生:公比

师:我们仿造上面的方法,同乘以公比q,

说明:(1)上面这个推导求和的方法生叫作:错位相减法。

(2)当q=1,这是一个常数列,我们可以直接得到Sn=na1

探讨:还有别的推导方法吗?

师:通过学生回忆数列的性质以及等比定理、乘法公式,启发学生再次思考:

法2:Sn=a1+a1 q+a2 q+LL+an-1 q=a1+qSn-1=a1+q(Sn-an),

从而:(1-q)Sn=a1-an q⇒当q≠1时

师:请大家再看这样的问题:1·2+2·2+3·22+4·23+…+64·263又该如何解决?

课后反思:本课的内容是对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在教学中利用思路追踪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应用,使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展开,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上利用思路追踪,带领学生跨越上千年的时空,真切地置身于古文意境之中,层层深入地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意义,让学生在一步步追问中趋向更为理性的思考;信息教师从生活情境入手,利用思路追踪让学生在问题导向中逐步了解声音数字化的基本原理,认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运用计算思维来识别与分析问题,形成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数学学科则可利用思路追踪的手法,带着同学们走近历史故事,在趣味十足的一问一答之中,数学难题迎刃而解,数学方法顺势应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巧妙利用思路追踪的方法能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深层思考,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加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主动思考及自由表达观点,将无形的课堂在思与辨的过程中逐渐转化成一个充满生命和灵性的审美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