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课堂效果:反思与戏剧元素渗透

提高课堂效果:反思与戏剧元素渗透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转化成为下一步教学前进的动力,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首先,从设计理念上来看,本堂课虽然做到了“戏剧”元素进入基础课堂,并且也刻意回避了谈“戏”必演的模式,但是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再次,戏曲剧本与话剧剧本不同。首先,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戏剧艺术元素的渗透。

提高课堂效果:反思与戏剧元素渗透

我校为推进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戏剧教育法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多次集中开课,13门基础学科的22位教师参与开课,全校教师参与听课研讨,反思交流。教师们通过开课研讨反思的形式,对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戏剧技巧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有的放矢。

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整个教学结构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课堂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还可以使诸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得以有效发挥,从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曾经说过:“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杠杆。课后反思能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课后反思之所以放在课后进行,主要原因就在于回味,也就是回忆课堂的整个过程。此时,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活动的展开等采用的一系列的戏剧技巧进行回味,归纳总结、讨论,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问题,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做充分准备。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转化成为下一步教学前进的动力,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一)反思1:《长亭送别》入戏很深

授课者:马高群(语文)

反思评价者:陆经纬(语文)

马高群老师的课从导入开始就能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校园生活入手,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吸引力。整堂课围绕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展开,通过分组、讨论、合作、生成的形式,深入文本,进行文本细读,这一设计很有“戏”。

首先,从设计理念上来看,本堂课虽然做到了“戏剧”元素进入基础课堂,并且也刻意回避了谈“戏”必演的模式,但是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长亭送别》从体裁上来讲,本身就是戏曲剧本,刻意回避“演”,仅从文本角度去揣摩人物形象,似乎与作品本身有所背离。

其次,马老师给每个小组安排了学生在组内要承担的“角色”,继而希望他们能够在讨论中“说戏”,这样,学生在本堂课上的角色定位就变得模糊起来。他们怎么在40分钟里一人分饰多角,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同时又是马老师的“学生”。不同身份的人看待剧本,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学生在小组中的思维是混乱的,在最后就很难明白教师的意图。所以整个讨论的过程就变得意味不明起来。最终,只能看到马老师带着无奈自己解读起了课文,失去了原先安排学生进行讨论的意义。

再次,戏曲剧本与话剧剧本不同。戏曲的演绎方式也与西方的戏剧不同。话剧剧本的台词讲求的“行动”性,戏曲的唱词则是诗性的、民俗性的、写意的;话剧的传统演绎是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而戏曲是另一种表演体系,是程式化的。因此,在关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应先引导学生更多地先关注语言形式,即文本特点(元杂剧的语言特点),然后通过语言再去分析人物。人物形象所涉及的人物心理感受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比起让学生自己四处寻找重点的语句,应有意识地先引导他们回到人物背景、事件发展的经过,从情感的逻辑角度出发,去剖析形象,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层次也会更鲜明,人物形象也会更丰满。

最后,应给学生体验角色的机会。即使不用演的方式,也可以考虑“读”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语言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能更到位。

(二)反思2:以戏剧促进理解

授课者:毛云娇(生命科学

反思评价者:胡志刚(数学

周五下午听了毛云娇老师一节生物课“病毒与人类”,毛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讲解清楚,尤其是课堂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将课堂内容与戏剧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让人印象深刻。生物是我读高中时期比较头疼的一门课,因为这门课里面专有名词很多,又长又难记,还难理解。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中的专有名词和知识点,毛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情节,让学生通过音像资料,介绍了病毒的相关知识和艾滋病病毒,非常清晰、明了;然后又设计了一个喜剧小品,让学生上台表演,演示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得台下的同学看得津津有味,冲淡了抽象概念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其中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心思深入其中,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专家王老师也对毛老师的课进行了肯定,觉得这种课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还是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听了一下子恍然大悟,觉得为我以后的教学射进来了一缕阳光。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学生设计一个个环节,让学生解答我们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而王老师要求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所以王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建议毛老师在让学生看过小品后,不要就这样放过去了,而是转过来关注下面观看学生的想法,问问他们看懂了没有,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还可以进行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概念。在学生都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后,可以提出如何修改小品能更好地反映课内知识点,然后再进行第二次演出,加深理解。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解答我们的问题,而是我们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问。在碰到重要的关键词的时候,教师要表现得有张力,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或者其他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关键词的印象,加深对关键词的理解。戏剧元素的渗透,我们教师一样可以参与进去。科学与艺术不是分割开的,如果能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对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反思3: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www.xing528.com)

上课者:魏丽娟(历史教师)

反思评价者:许庄(地理教师)

美国教学专家梅里尔曾提出,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2017学年第二学期3月30日下午15:00,魏丽娟老师开设了本学期“以学科渗透戏剧元素为主题”的第一次公开教学研讨课,正如她以往的公开课一样精彩,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戏剧艺术元素的渗透。在教学中,魏老师介绍美国和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实力状况后,学生充分理解了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经济实力,苏联拥有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实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体验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为下一步学习冷战序幕的学习做了铺垫。

其次,本节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从丘吉尔讲演作为导入到铁幕演讲作为冷战序幕,冷战开始到高潮。以及在冷战中开展的政治战争、经济战争、文化战争等,用思维导图一一展现,这样做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理解清晰,而且课后在学生的复习中也非常便利,能让学生快速地抓住本节课框架脉络和主要知识点,做到事半功倍。这也促使我今后在教学中向魏老师学习,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教学生把知识框架搭起来。

再次,本节课贯彻了历史学科论从史出、时空思维等多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不是单一灌输历史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史实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史实资料推导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学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而且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锻炼。

最后,本节课信息量很大,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都非常丰富,在一节课中学生能获取更大的信息量,而且图文翔实,一些漫画不仅有意义,能反映教学内容,还能引发幽默,带动课堂气氛,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一点,我做得非常不够,主要是知识点讲解比较多,会让学生觉得要背诵的内容多,而且知识点无趣,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今后在地理教学中,应多展示一些地理漫画或者图片资料,还可以通过地理时事或地理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反思4:“经济常识”也可以有“戏剧味”

授课者:肖英(政治)

反思评价者:王琨(历史)

我有幸来到高一(5)班听了肖英校长开设的一节教学研讨课,这节公开课让在座的每一位听课教师都有所获益,深感钦佩。

肖校长是教政治学科的,而高一年级政治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则是“经济常识”。然而,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是,就是这样一节“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政治课却成功达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赢得了听课教师们的一致好评。肖校长的这节公开课之所以大获成功,其中的奥秘在于,她能够整堂课牢牢把握住预设的两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图表题的解析,锻炼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建构思维模型,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二是通过解决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锻炼学生实际解题能力,规范学生答题步骤,提高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肖校长严格遵循从具象到抽象的一般规律,先是以两张充满数据信息的图表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图三是经济学中有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肖校长选择该图作为例题最大的妙处就在于,它同图一、图二相比,图中的具体数据信息几近于无,但是根据图中的坐标轴文字、直线、曲线走势和相交的拐点又能够反映一定的信息。这就较适当地让学生从具象的图表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抽象的图表认识。图四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图》。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当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肖校长在没有解释菲利普斯曲线定义的前提下,大胆地让学生先上台试着画一下通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乍一看,好像有些为难学生了。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最能考验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在不知晓菲利普斯曲线定义的情况下,要试着去推理、分析图中通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在得出基本结论后,还要把它进一步用图像形式表示,这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又巩固了上一题刚训练的图文转换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画出曲线时,如果肖校长能够再进一步对通胀率与失业率之所以成反比的原因做解释的话,那么我想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出色。

肖校长这节公开课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十分注重对学生答题思路和规范的指导。从图一到图四,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肖校长的习题设计颇具匠心,有层次梯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正像她在最后小结时所说:“多角度题要认真思考,并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按角度作答。”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历史学科的许多问答题其实也应该采用这一方式回答。社会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很多是相通的,同样答题方法也有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肖校长通过一道看似平常的图表题给高一学生种下一颗规范答题的优质种子,经过3年各门学科教师通力协作,持续不断地悉心栽培、精心“施肥”,学生们这颗规范答题的优质种子一定能够开花结果,喜获丰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