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焦多样形态,推动实践探究

聚焦多样形态,推动实践探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我校学生连续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比赛并获一等奖,每一年的参赛作品均为我校学生的原创校园戏剧作品。

聚焦多样形态,推动实践探究

戏剧体验课”在实践过程中讲求深度体验,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感受,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课程目的。因此,我校的“戏剧表演体验课”聚焦多样形态,从欣赏体验到演出展示体验,再向最后的创作体验迈进,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实践过程,聚焦艺术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表演”“创作”,全面沉浸戏剧体验课,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艺术素养。

(一)“赏”中学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这也是高中阶段要开设“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原因。我校的“戏剧体验课”以“欣赏”为起点,旨在能够让学生从最初的艺术欣赏慢慢进入艺术“入格”阶段,成为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人。

例如:我们在排练《秀才与刽子手》前,通过视频,带领学生观摩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毕业大戏《秀才与刽子手》,深入领会表现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在实际落地排练过程中,我们又观摩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秀才与刽子手》,其演员所表现出的对于语言的掌控能力,都对日后学生的表演体验起到了深远影响。这些都切实说明了带领学生赏析是最快、最有效地让学生进入角色、感知人物的方法。

学生感悟:

原来这句台词这么念!这是我观摩了《秀才与刽子手》后的第一反应。它打破了我原先自以为是这样的表演形式,我在他人的演出中,感受到了一句台词,不同逻辑重音、断句、停顿的细腻处理。对比之下,我自己之前在排练中的表现,实在是太不专业了。

——高二(6)班 朱同学

就算没有台词,就算不是主角,但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依然能够凭借他丰富、典型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在台上的重要性。这是我在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秀才与刽子手》的直观感受。这些专业演员的表现给我了强烈的震撼和启发,让我原先对剧中‘木偶’到底该怎么演才能活灵活现的疑问找到了可以参考的答案。这是非常棒的一次观剧体验,真的很想马上回到排练场上,实践一番。

——高二(5)班 李同学

(二)“演”中学

“演”中学指的就是要融入艺术并产生共鸣,只有通过具体的艺术活动,才能完善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并深化审美的观念。基于以上的认识,戏剧体验课主张以“戏剧艺术”为抓手,以“角色、体验、合作、生成”4个戏剧核心概念为出发点,主张从“戏剧表演”的体验中提升学生美育水平。

在戏剧体验课上,学生们反复揣摩人物,一颦一笑、尽力展示个性魅力,在排练演出中,学生在有限的舞台上,开辟出了无限的展现自我的空间:表情丰富了,肢体会协调调动了,懂得运用声音和态势语营造氛围、表情达意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www.xing528.com)

在课程实施中着重凸显出实施手段的灵活多样,将游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即兴表演教学法、戏剧欣赏教学法作为主要实施方法,利用不同方法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手段:声音表情、肢体动作、戏剧性游戏、默剧、即兴表演、故事剧场戏剧创作等,增加课程实施的趣味性和生成性。

案例1:游戏教学

我们“戏剧表演体验课程”在原有的戏剧游戏形式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游戏形式。记得我们在学习概念表达时,把人的“七宗罪”分别写在了小纸条上,让学生分组去抽,各组通过语言、形体等编写故事剧情,然后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他小组根据表演内容猜测它们的意思。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骆老师)

案例2:情境教学

以陆老师、徐老师的主题教学“小A的烦恼”一课为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根据其主题探讨开放性的需求,一开始舍弃了一般工作坊的“热身游戏”环节,以“百宝箱”的戏剧探索模式,用“教师入戏”作为引领,带领同学走进主人公的生活,直接切入主题。中间环节则是采用“故事戏剧”的方法,结合教育戏剧中常用的“坐针毡”与“专家外衣”的方法,推究主人公在职场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背后的可能原因。又因为生涯辅导属于心理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从程序上来说,最后结合了心理剧中常用的诗化活动作为收尾。

整个工作坊的最终呈现核心,就是从一个主题出发,围绕同一主人公小A发展出几个不同的故事,并在探索故事的过程中渗透职业发展理念。

这些教学方法都是开设“戏剧表演体验课”的教师们这几年在课程实践中的经验与理论学习的总结,凝结了教师们的宝贵智慧。相信随着“戏剧表演体验课”的继续开发和完善,教学方法的提炼和创新也会更专业、更符合实际需求。

(三)“创”中学

从欣赏到表演,再到艺术创造,这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未来社会由想象力转化为的创造力,以及对情感的感知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艺术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知识,还会赋予学生感受及创新的能力,这是应对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最好的一种能力,因为感受和创新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校的“综合艺术主题课”在强调“欣赏体验”“表演体验”时,也同样关注和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拥有“艺术创造体验”的相关经验。由此看来,“创”中学中的“创”既是培养学生经由艺术体验达成的创新能力的过程,又是培养的最终目标。在探索如何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中,完善对美的认知,提升艺术素养。目前为止,我校“戏剧表演体验课”每一学期都有学生的自创作品展示,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剧《课间十分钟》《椅子》《康定路梦游仙境》等,经典作品改编剧雷雨》《秀才与刽子手》等。另外,我校学生连续3年参加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比赛并获一等奖,每一年的参赛作品均为我校学生的原创校园戏剧作品。诸如此类的艺术创作成果还有很多,皆能体现我校戏剧表演体验课以注重深度艺术体验为策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实施初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