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古夫人
既然谈到了我的卧室,我想把这里的房屋描写一下,也会像这里的鸟兽一样,对你是新鲜的。我想你读到过的我国关于土耳其的书里大多说他们的房子是世上最糟糕的建筑物。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做权威发言,因为我见过许多;我切实告诉你,事实完全不是那样。我们现在住的是属于苏丹的一座宫殿。我的确认为它建筑形式很美观并且对当地很适合。不错,这里的人们并不热心修饰他们住宅的外表,房子一般是木质的,我也承认这会产生许多不便,但这不能归罪于人民的审美观念不高而应归罪于政府的办法逼人。一家家主死了,房子就要归苏丹处理,因而谁也不愿多花钱去做不知对自己的家人有没有好处的事。他们只想盖一所宽敞的宅子,足够自己住一辈子就算了,哪怕死后第二年房子就塌也不在乎。
大房子也罢,小房子也罢,都清楚地分为两部分,然后用一条窄甬(yǒng)道①连接起来。前一半正面有个大院子,四面围绕着走廊,看起来很舒服。这条走廊通向各间屋子,屋子通常开间很大,有两排窗户,上面一排是花玻璃的。房子一般不超过两层,每层都有走廊。楼梯很宽,一般不多于30级。这是一家之主住的地方,另一部分叫作“内宅”,是女眷住的地方(“后宫”这个名称只有在苏丹那里才能用)。内宅四周也有廊子,通向花园,所有的窗子都面对那里,房间的数目也和前面一样,但是在色调和家具上都要更活泼精致一些。第二排窗户很低,有点像修道院里那样的栏杆,房间里都铺着波斯地毯,一头高起约2尺(我的房间里两头都是高起来的)。这就叫沙发,那上面铺着更讲究的地毯,在它四周有高达1尺的横榻,依照主人的意愿或富有程度而覆盖着阔绰的丝绸。我屋子里用的是大红材料,镶着金穗子;围绕着它背靠墙放着两圈垫子,头一圈的大些,第二圈的小些。在这上面土耳其人表现出高度的华丽,这些垫子一般是织锦的,或者在白缎子上用金线绣出花纹,再没有比它们看来更轻快美妙的东西了。这种坐垫用起来又方便又舒服,我相信我今后会终生觉得椅子坐上去是不舒服的。房间一般较低,我认为这不算毛病;天花板都是木质的,一般嵌着花或画着花。每间屋子有多处可以用折叠门开关,用来做私室,我认为比我们的建筑方便。两个窗户之间有小的拱形壁龛(kān)可以放盆花或花篮。但是最叫我喜欢的是屋子底层装饰的大理石喷泉,射出多股清水,既使人凉爽舒适,从一层流下到另一层又发出轻快琤②(chēng cōng)的声音。有些喷泉十分华丽。每所房子都有澡堂,一般有两三间小屋,铅皮顶,地下铺大理石,有澡盆、水龙头等一切洗冷热水澡的设备。
你也许对我这一套说法感到奇怪,因为和一般旅游者说法大不一样,他们总是爱谈论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只有在性质特异或稀有场合,一位基督徒才会被请进有身份的人家里,而内宅是永远禁止入内的。所以人们只好谈谈房子的外表,而那并不惊人;妇女住屋总盖在后面,让人看不见,从里面看出去也只能看见后花园,而那又是高墙围起来的。我们的那种花台他们没有,园里种着高大树木,很阴凉宜人,依我看来,景色也很好。在园中间有厅,往往很大,中央经常装饰着喷泉。它有十来磴台阶,四周有金漆格窗爬满了绿藤、素馨和忍冬藤,绿得像一层墙。再外面种上一圈大树,是夫人小姐们游赏的去处,奏乐、刺绣都在那里。在公共花园里有公用的厅,家里没有厅的人就去那里喝咖啡和冰果汁。土耳其人也不是不知道怎么盖永久性建筑的。他们的清真寺用石头建筑,旅店也非常漂亮,许多家占地很大,四周在石拱门下开设商店,穷手艺人住在那里可以不花钱。旅店总连着座清真寺,主体是一座很神气的大厅,可以容三四百人,天井非常宽敞,四周是一间间小屋子,颇像我们的大学。我承认盖这个比造寺院对人们要有意义得多。
注释
① 甬道:院落中用砖石砌成的路。(www.xing528.com)
② 琤:形容玉器相击声或水流声。
东西文明的交汇与碰撞离不开旅行者、商人、传道士等人的传播。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贵族,蒙太古夫人感受到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且自觉成为文化的交流者和传播者。在写给朋友的信件中,她有意识地将东方的风土人情、人物风貌、政治经济等介绍给西方的朋友,同时在与东方人接触的过程中,又将西方的生活习惯、知识技能传播给其所在国家。蒙太古夫人的这些书信虽然在形式上只是短小的小品文,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她渊博的知识、优美的文笔,还能感受到她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更为她促进东西文明交流的努力而感动。《致锡索魏特夫人》以土耳其的奇闻逸事为主要内容,介绍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文明。本文节选部分,蒙太古夫人饶有兴趣地介绍了典型的土耳其住宅,尽显土耳其式奢华和享受的东方理念。
● ① 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哪些东方文明?
② 土耳其的房子一般分为哪两个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