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拿破仑三世爱上了一位公爵小姐—玛丽·欧也妮,并且跟她结了婚。有人劝他说,她只不过是一个不太出名的西班牙公爵的女儿。但拿破仑三世反驳道:“即使如此,那又有什么关系?”她的贤惠,她的青春,她的魅力,她的美貌使他感到极大的幸运。
他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激动地向全国宣布:“我选择的是一位我热爱和尊敬的女人,我不要我所不了解的女人。”
拿破仑三世和他的新娘拥有健康、财富、权力、家产、美丽、爱情和崇拜—完美的浪漫逸事所需要的,应有尽有了。神圣的婚姻之火从来没有燃烧得这么明亮。
但是,这神圣的火焰没有多久就奄奄一息了。它的温度迅速冷却下来,变成了灰烬。欧也妮嫉妒、猜疑、吹毛求疵①,她嘲弄拿破仑三世的命令,甚至不给他自我剖白的机会。当他处理国务时,她闯进他的办公室,干扰他的工作。她不让他独自一人活动,生怕他跟别的女人鬼混。她时常跑到姐姐那里抱怨丈夫,哭哭啼啼。她闯进他的书房,向他发起猛攻,并且骂声不绝。拿破仑三世,这位法国的皇帝,他占有一打豪华的宫殿,却连个可以在里面定一定神的衣橱都找不到了。
欧也妮这么干,所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E.A.莱因哈特大受欢迎的著作《拿破仑与欧也妮,一个皇帝的悲喜剧》中说:“这么做带来的结果是,拿破仑晚上常常从一扇小门溜出宫外,用头上的软帽盖住眼睛,由一个贴身侍从陪着,真的到一些正在等待他的漂亮女人家去了……”这是咎由自取,是她的嫉妒和吹毛求疵招来的祸患。
(二)
在地狱魔鬼为毁灭爱情而燃起的恶毒火焰中,吹毛求疵是最致命的。
托尔斯泰伯爵和他妻子都应该是最幸福的。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两部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永远光芒四射。他们拥有财富、社会地位和孩子们。他们双双下跪,祈求上帝使他们的幸福长存。
后来,惊人的变化发生了。托尔斯泰渐渐对他写出来的巨著感到惭愧,此后他全力撰写呼吁和平、制止战争和消弭贫困的小册子。他放弃了全部田产,过着清贫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是一场悲剧,而原因就是他的婚姻。他的妻子喜爱奢华,而他鄙视排场。她追求社交界的名声和赞誉,而这些浅薄的事情丝毫不能吸引托尔斯泰。她渴望金钱和财产,但他却认为:财富与私产是一种罪恶。当他违拗了她的意志时,她就歇斯底里大发作,把装着鸦片的小瓶子凑到嘴边,在地板上打滚,发誓要自杀,还说要跳井自尽。(www.xing528.com)
他们刚刚结婚时是誉满遐迩、幸福美满的。可是过了48年之后,托尔斯泰甚至连看妻子一眼都忍受不了。一天晚上,老迈的、心灵破碎的妻子跪在丈夫面前,恳求他为她大声朗读他日记里那些有关爱情的精彩段落。那是50年前他在日记中写下的关于她的片段。当托尔斯泰重读这些幸福美好的时光记录时,两人都失声痛哭起来;他们清楚地意识到,那甜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终于,82岁的托尔斯泰再也忍受不了家中悲惨的不幸,于1910年10月的一个飘着雪的夜晚离开了自己的妻子,逃入寒冷黑暗之中。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11天以后,他在一个火车站上死于肺炎。他临终前最后的要求是,不许妻子前来看他。
这就是托尔斯泰伯爵夫人为自己的吹毛求疵、抱怨不休和歇斯底里付出的代价。
(三)
亚伯拉罕·林肯生活的巨大悲剧,不光是他被凶手刺死,还有他的婚姻。当凶手布什扣动扳机时,林肯决不会领悟到他被击中了。但是,在23年的时间中,他几乎每天都在“领悟”着夫妇不合的苦果。
林肯夫人总是怨气冲天,总是吹毛求疵地指责自己的丈夫:他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对的。他的肩膀歪歪斜斜,走起路来步履笨拙,一点轻快劲儿都没有,他的动作一点儿也不优雅……她甚至告诉林肯,他的鼻子是歪的,他的下唇噘出来,他看上去像个肺病患者,她还说,他的手脚全都太大了,而他的脑袋却又太小了。
一天早晨,林肯夫妇在吃早饭(当时他们住在春田一座管食宿的公寓里),林肯干了一件什么事,使那位火暴脾气的妻子十分恼火。竟然当着其他用餐人的面,把一杯热咖啡泼到了丈夫的脸上!林肯一言不发地、尴尬地坐在那里没动。林肯夫人最后患了精神病。说她的狂暴举动大概跟病有关,这也许是对她最为宽宏的评价了。
林肯懊悔自己不幸的婚姻,尽量不跟妻子见面。春田的11位律师常常骑着马,从一个村镇走到另一个村镇处理事务。每逢星期六,别的律师总想方设法地回春田去和家人欢度周末,而林肯宁可长年住在条件恶劣的客栈里,也不回家去忍受妻子不断的吹毛求疵和疯狂的发作。因此,假如你想保持家庭的幸福生活,就应该切记: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吹毛求疵!
注释
① 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也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本文举了三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事例—拿破仑三世、托尔斯泰、林肯三个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各自妻子之间的不和谐、不成功的婚姻故事。他们不幸的原因惊人一致:妻子对丈夫吹毛求疵!跨越不同的年代和国度,作者以这个共性把这些事例串起来了,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宽以待人、进退有度才可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 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