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化归是把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减元、降维等加工手段化归为已知(已解决)的问题,或是化归为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问题来处理,最后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而将原问题圆满解决,比如解不等式的化归过程是:
超越不等式→代数不等式→有理不等式→一次或二次不等式.
数列问题的化归过程是:
一般数列问题尤其是递推数列问题→等差或等比数列→结合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性质求解.
解析几何问题的化归过程是:几何问题→函数或方程问题.
立体几何问题的化归过程是:空间问题(通过构造辅助平面)→平面问题.
例1 (1)当实数a取何值时,方程lg(x-1)+lg(3-x)=lg(1-ax)有一个实数解、两个实数解、没有实数解?
(2)定义区间(m,n),[m,n],(m,n],[m,n)的长度为n-m,其中n>m.
由不等式组的解集构成的各区间长度的和等于6.
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解题策略 第(1)问是一道含参数对数方程的根个数的讨论,属于经典例题,可以运用代数的方法解,也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但不论是哪种方法,首先都要把超越方程化归为代数方程(x-1)(3-x)=1-ax(1<x<3),然后再进一步求解.当然若采用数形结合法,关键在于构造函数,构造的函数不一样,解法也就各异,如方程(x-1)(3-x)=1-ax
可以变形为令探究这两个函数的交点个数问题;若直接令y=(x-1)(3-x),y=1-ax(1<x<3),可得数形结合的另一种解法,读者可以试一试,作个比较,看怎样的解法是最为简捷的.第(2)问,若设不等式的解集为A,不等式log2x+log2(tx+3t)<2的解集为B,则易得A=(-1,6),而后一个不等式显然x>0,要得到不等式组解集的长度为6,易得x∈(0,6),log2x+log2(tx+3t)<2应恒成立,则解题的思路明朗了,当然此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log2x+log2(tx+3t)<2这个超越不等式,应当化归为代数不等式组再进一步解下去!
解:(1)解法一 原方程可化为:(x-1)(3-x)=1-ax(1<x<3).
即x2-(a+4)x+4=0(1<x<3),令f(x)=x2-(a+4)x+4.
由题意可知,
❶原方程有一个解等价于:f(1)f(3)≤0或
解上述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可得:或a=0,经检验a=1不符合题意,
所以当或a=0时,原方程只有一个解.
❷原方程有两个解等价于:解此不等式组可得:
所以当时,原方程有两个解.
❸由❶❷可知,当a<0或a≥1时,原方程没有实数解.
解法二 原方程可化为:(x-1)(3-x)=1-ax(1<x<3),即
令分别作出上述两个函数的图像.
根据图像交点的个数即可得与解法一同样的结论.
(2)不等式>1的解集A=(-1,6),
设不等式log2x+log2(tx+3t)<2的解集为B,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A∩B,∴B⊆(0,+∞),A∩B⊆(0,6).
∵不等式组的解集构成的各区间的和等于6,
∴不等式组在x∈(0,6)时恒成立,∴A∩B=(0,6).
等价于即
例2 (201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为直线l:y=2x上在第一象限内的点,B(5,0),以AB为直径的圆C与直线l交于另一个点D.若则点A的横坐标为________.
解题策略 本题把直线与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汇合在一起,求相关点的坐标,当然可以从解析几何的角度求解,也可以平面向量为工具求解,解题时的切入点不同,解法也就不同.在同一系统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巧妙地转化,本题在几何中蕴含代数特征,如果引进某一个角,则可构造出三角函数用来处理解析几何问题,若借助平面几何相关知识(如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等),则可构造出用平面几何知识处理圆的相关问题,只要对题中蕴含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从中“悟”出的解题方法,往往都是优美的、赏心悦目的.
解法一 (构造法一:从直线与圆的交点切入)设A(a,2a)(a>0),而B(5,0),则圆心以AB为直径圆C的方程为(x-a)(x-5)+(y-2a)y=0,与直线l:y=2x联立,消去y并整理得:5(x-a)(x-1)=0.
可得x=1或x=a,则D(1,2).
当直线AB斜率不存在时,A(5,10),C(5,5),显然不符合要求,
由解得a=3或a=-1(不符合条件,舍去).
∴点A的横坐标为3.
解法二 (构造法二:从点到直线的距离切入)由于即AB⊥CD,而AC=DC,则∠DAC=45°.
∵圆C以AB为直径,∴∠ADB=90°,
点B(5,0)到直线l的距离为
设A(a,2a)(a>0),则
解得a=3或a=-1(舍去).∴点A的横坐标为3.
解法三 (构造法三:以向量法切入)由题意可设A(a,2a),D(b,2b)(a>0),则
∵圆C以AB为直径,则有又
解得
∴点A的横坐标为3.
解法四 (构造法四:引入三角知识结合斜率公式求解)由即AB⊥CD,而AC=DC,则∠DAB=45°.
设直线l:y=2x的倾斜角为α,则tanα=2,
则直线AB的斜率kAB=-tan∠ABO=-3.
设A(a,2a),则由得a=3.∴点A的横坐标为3.
解法五 (构造法五:运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由而AC=DC,则∠DAC=45°,而圆C以AB为直径,则∠ADB=90°,
设OD=m(m>0),由于直径l的斜率为2,可知
故DB=2m.(www.xing528.com)
在Rt△ODB中,m2+(2m)2=OB2=25,解得
在Rt△ADB中,可得由三角形的等面积法可得
解得yA=6,代入直线l:y=2x,可得xA=3,
图8-2
∴点A的横坐标为3.
例3 如图8-2所示,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ABB1A1与侧面ACC1A1成60°角,且两个侧面的面积之比为SABB1A1∶SACC1A1=8∶5,若这个棱柱的侧面积为60cm2,体积为且已知斜三棱柱的体积等于直截面面积与侧棱长之积,求侧棱长l.
解题策略 有关斜棱柱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直接求解是困难的,可以通过斜棱柱的直截面这个辅助平面求解,斜棱柱的直截面就是与各条侧棱垂直且相交的截面,于是有S斜棱柱侧=直截面周长×侧棱;V斜棱柱=直截面面积×侧棱.因此,构造斜棱柱的直截面能方便快捷地求解斜棱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实质上已化归为平面问题).
图8-3
解:作直截面DEF,如图8-3所示.则∠EDF=60°,
∵SABB1A1∶SACC1A1=(A1A·DE)∶(AA1·DF)=8∶5,∴DE∶DF=8∶5.
设DE=8x,DF=5x,由余弦定理得
由 得l=6(cm).
例4 (1)设F1,F2是椭圆的左右焦点,弦AB过点F2,求△ABF1的面积的最大值;
(2)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一直线交椭圆于P,Q两点,A为椭圆的右顶点,求△PAQ面积的最大值.
解题策略 本例两小题都是求与椭圆相关的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由于两小题都涉及动直线问题,引进参变量显得很重要.第(1)问,设动直线AB的倾斜角为参数,则可扣住椭圆定义结合余弦定理获得一种巧妙的解法,其解题过程是把解析几何问题化归为三角函数问题,并通过换元化归为耐克函数性质的研究.第(2)问,以动直线PQ的斜率k为参数,则要分类讨论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而且要求三角形面积的最值,由于解析式较为复杂,解题的技巧性很强,且方法也多,如可以通过变形化归为代数函数求最值,或通过去分母并换元化归为二次方程用判别式法求最值,还可通过三角换元与代数换元化归为“耐克函数”求最值.
解:(1)如图8-4所示,设∠xF2B=α(0<α<π),|AF2|=m,|BF2|=n.
由椭圆的定义知
图8-4
在△AF2F1和△BF2F1中,应用余弦定理,得
∴S△F1AB
令
在(0,1]上是增函数,
∴当t=1即时,故△ABF1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2)F1(-1,0),A(2,0),且当直线PQ的斜率不存在时,|y1-y2|=3.
当直线PQ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PQ的方程为y=k(x+1)(k≠0),P(x1y1),Q(x2y2),
联立方程组消去x并整理得(3+4k2)y2-6ky-9k2=0.
显然Δ>0,
∵|y1-y2|
∴设
下面用多种方法求f(k)的最大值.
解法一 设k=tanθ,其中
则设t=|sinθ|,t∈(0,1).
则在t∈(0,1)上是减函数,
当时,综上,△PAQ面积的最大值为
解法二 m(k)
令则
又∵函数g(t)在上是减函数,即当
综上,△PAQ面积的最大值为
解法三
当时,由解法一得
综上,△PAQ面积的最大值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