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④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数学概念,如三角函数、向量等;⑤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斜率、截距、距离等.数转化为形或形转化为数有时并非很容易,常常需要借助“构造法”,即通过对等式或代数式的分析构造出相匹配的几何图形,通过几何图形相应元素的关系使原问题解决,或从所给的形中提炼出数量关系,通过运算或推理使原问题解决,总而言之,“构造法”是数形结合的桥梁.
例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动点D满足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题策略 本题条件是给出3个定点和1个动点D.动点D满足可知其轨迹是确定的.求的最大值解题思路有两个方向.一是利用代数的方法,构造目标函数,而构造目标函数可以引入角为参数,由于点D在以C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可运用圆的参数方程利用三角函数求解,也可引进坐标参数求解.即求出向量模长的表达式,从而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二是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运用向量的几何性质即构造图形、利用不等式性质求解.构造的量模型无疑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解法.
解法一 (引进角参数建立目标函数)由可知,点D在以点C(3,0)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设D(3+cosθ,sinθ),θ∈[0,2π],则
故
则
解法二 (引进坐标参数建立目标函数)由可知,点D在以点C(3,0)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设D(x,y),则
故它表示圆C上的点到点E(1,的距离,
图5-36
解法三 (构建向量模型)由已知得如图5-36所示.论
则
由图5-36可知,
解法四 (运用向量的三角不等式)
已知故
,当且仅当向量与同向时等式成立.
故的最大值为
例2 已知α,β,γ均为锐角,有cos2α+cos2β+cos2γ=1,求证:
解题策略 由于题设正是长方体的一个重要性质:若长方体的一条体对角线与从一端点出发的三条棱所成角为α,β,γ,则cos2α+cos2β+cos2γ=1.所以构造长方体,运用三角函数的定义,结合基本不等式问题迎刃而解.
证明 由已知条件作一长方体ABCD-A1B1C1D1,使∠C1AD=α,∠C1AB=β,∠C1AA1=γ,如图5-37所示.
图5-37
设AD=a,AB=b,AA1=c,则
由于
从而有
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故
例3 (1)试求函数的最小值;
(2)设a,b都是实数,试求:的最小值.(www.xing528.com)
解题策略 数形结合思想的核心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找到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以形助数常借助于数轴、函数图像、单位圆、数式的结构特征、解析几何方法、向量知识等;以数解形常借助于几何轨迹所遵循的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与几何定理的结合等.第(1)问粗看似乎无从入手,若能构造出抛物线方程,使问题转化为抛物线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利用抛物线的定义、结合平面上两点距离的线段为最短,则问题可顺畅解出.第(2)问,根据数式的结构特征,S可看作两点距离的平方,而要求其最小值,则必须搞清这两个动点在何种曲线上,结合图形则其最小值轻松可得.正如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一旦掌握了数与形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消除解题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图5-38
图5-39
解:(1)构造动点P(x,x2),则P的轨迹方程为y=x2,设则F正好为抛物线x2=y的焦点,抛物线准线方程为
如图5-38所示,过点P作PH⊥l于H,过点A作AH0⊥l于H0,交抛物线于P0,故有当且仅当P在P0处时,f(x)取得最小值
(2)设则S为A,B两点间距离的平方,而点A在圆x2+y2=3的x轴上部分,点B在双曲线的x轴下部分,如图5-39所示.要使最小,则点A,B分别位于点或点即当或
例4 对于具有相同定义域D的函数f(x)和g(x),若存在函数h(x)=kx+b(k,b为常数),对任意的正数m,存在相应的x0∈D,使得当x∈D且x>x0时,总有 则称直线l:y=kx+b为曲线y=f(x)与y=g(x)的“分渐近线”,给出定义域均为D={x|x>1}的4组函数如下:
①
②
③
④
其中,曲线y=f(x)与y=g(x)存在“分渐近线”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策略 本例是新概念题,主要考查对新概念的理解以及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直接运用新概念中的不等式组解,难度较大,借助于图像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同时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本例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运用图像之前,对解析式应作些变形(这也是一种“构造”),使之朝基本函数靠近,从而使函数图像容易作出.
解:由题意知x→+∞时,f(x)与g(x)有相同的渐近线,且f(x)与g(x)图像分别在渐近线的两侧.
①的图像如图5-40所示,当x>1时,两图像无渐近线,不合题意.
②的图像如图5-41所示,f(x)与g(x)有相同的渐近线h(x)=2且f(x)与g(x)分别在渐近线两边,符合题意.
图5-40
图5-41
③的图像如图5-42所示.当x>1时f(x)与g(x)的图像有共同的渐近线h(x)=x,但f(x)与g(x)的图像在渐近线同侧,不合题意.
④的图像如图5-43所示,当x→+∞时,的渐近线为y=2(x-1).由图像知f(x)与g(x)有共同的渐近线h(x)=2(x-1),且f(x)与g(x)的图像分别在渐近线两侧,符合题意,故选C.
图5-42
图5-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