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优化方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在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身体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因此《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优化方案

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前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在各个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分割进行单独教学。

(一)运动参与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1]

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学习,获得基本的技能和锻炼都必须参与某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习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可以说运动参与是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并提出水平一运动参与的目标如下: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参与是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要培养其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的好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2]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而且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运动技能的具体目标如下: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掌握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此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也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此阶段,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如掌握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体育游戏的名称,如跳绳、跳远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基本术语,如翻滚、旋转、向前(后、左、右)、前上(下)、平举等。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应该能准确说出所学习的体育游戏名称、各种运动项目的名称和基本术语。

在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中,教师要教授基本的身体动作、基本体操动作、常见的球类(小篮球、小足球、气排球、乒乓球)基本动作、武术基本动作和传统民间游戏,有条件的教授一些游泳和冰雪类运动的基本动作。

基本的身体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抛、攀、爬、钻、滚动、支撑等。基本体操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动作和轻器械体操。此阶段教师教授简单的队列队形,如横(纵)队看齐、向右看齐、向前看、立正、稍息、向左(右、后转)、踏步、齐步走、站立、蹲立、小碎步、队列的报数方法、队列的简单变换(如四变二)、前后左右间隔距离的调整等。基本体操动作包括翻滚(前、后)、摆动、旋转、纵(横)叉等。轻器械体操包括绳、棍、花球的基本动作,个人或集体的简单舞蹈动作等。

常见的球类基本动作有拍打、滚动、传接等。

武术基本动作包括手型、抱拳、冲拳、马步、蹬、踢等。

传统民间游戏包括滚铁环、打陀螺、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等。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应该能在游戏、运动中做出正确基本的身体动作,能在教师的口令下完成队伍的调整和变换;灵活性、协调性、节奏感、柔韧性、连贯性有明显的提高,各种基本动作达到熟练程度。教师在教授各种运动技能知识时要让学生体验到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如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快慢、方向的改变、力量的大小等。(www.xing528.com)

教师要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的教育。教师要教授学生运动前后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如运动前不可吃大量的食品、大量地饮水,运动要穿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前要做热身活动,运动后不可饮冰水,在运动中要合理、安全、正确地使用体育器材等);遵守游戏规则,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和运动,避免一些常见的运动伤害等。教授交通规则、交通注意事项(如不可闯红灯,走人行道和斑马线,不可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伸出车窗等)、迷路后的办法、不可随意跟陌生人走等安全防范知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应该知道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和不遵守游戏规则带来的伤害,知道一些规避常见安全问题的知识和方法。

(三)身体健康教学目标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

身体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少年儿童的身体处于发育旺盛期,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而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影响。身体健康的目标是: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掌握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习惯有益于整个人生。教师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包括个人卫生的保健和方法,用眼、口腔卫生和良好饮食习惯,体育活动的营养卫生常识等方面,提醒学生养成不良习惯的后果。教师完成该教学任务后,学生应该明白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挑食、偏食对身体发育的影响;知道参与体育运动应该适当补充营养素和水分;知道参加体育活动的营养卫生常识;等等。

教师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身体姿态,如日常生活中站、立、坐、行、读书写字等正确的姿势应是什么样。运动中走、跑、跳等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样;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体验不正确的身体姿势和体态,感受错误体态对身体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不良体态和不正确姿势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指出错误的身体姿势以及其与正确的姿势的区别,并有意识地检查自己的身体姿势。

体能水平的高低与人体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人体的机能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的形态学特征是其体能的质构性基础,人体的机能特征是其体能的生物功能性基础。从社会生活角度而言,体能是积极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工作能力和抵抗疾病的生存适应能力,是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由此可见,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体能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六项基本素质。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呈现出软骨组织多,骨密质较差,骨骼弹性好但易变形,关节的伸展性较大但稳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位等生理特征。根据此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教师应侧重发展学生的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素质。柔韧主要指包括肩、腰、胯、腿、膝、踝等关节的柔韧。教师可通过横叉、竖叉、桥(下腰)、跪坐躺下、坐位体前屈、脚踝柔韧、握杆转肩等练习手段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反应和灵敏训练可以通过八字跑、绕杆跑、象限跳等练习手段开展,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相应反应的方式提高练习效果。协调性训练可采用基本的舞蹈组合,提高身体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该阶段不易大量发展学生的力量,可以采用克服身体自身重量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如纵跳摸高、跳远、半蹲、立卧撑等形式。

各种身体练习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的,经过长期的练习和锻炼学生应该具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达到该要求时,学生在夏、冬或气候变化时能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本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任务。此阶段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主要体现在能够坚持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和完成老师交代的课堂任务。调控情绪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体育活动对心情的影响,让学生感受运动后心情的变化。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中与伙伴们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和游戏,与伙伴友好相处。教师可采用团队合作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或者变换分组让学生学会与新的伙伴友好相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