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

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小学体育课程缺乏规范可循。在改革前期,主要由教育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做编订和修改。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均提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增加更是无法统计。课程教学是实现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我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

(一)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从国家层面来看,颁行的文件条例逐渐增加,小学体育教育的规范性越来越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小学体育课程缺乏规范可循。1950年教育部颁布《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了体育课为必修课。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了“增强学生体质”的小学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初审稿供实验用),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199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表明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基础,把发展青少年和儿童体质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重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在改革前期,主要由教育部(国家教委)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做编订和修改。

2009年国务院颁行的《全民健身条例》指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切实提出了:“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均提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卫生部、体育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多部委重视,为改革提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学校体育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从数量上看:学校体育经历了没有场地到有室外场地再到有室内场地的过程,如山西省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的变化情况为:1950年为6个,面积为19838平方米;1978年为27个,面积为55080平方米;1999年为167个,面积为198919平方米;2012年为2866个,面积为2885389平方米;2018年为1566个,面积为1769572平方米,学校体育场地变化非常大。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增加更是无法统计。从质量上看:学校体育经历了从煤渣场地到水泥场地再到塑胶场地的变化过程,现在我国城市的学校大多数已经实现了体育场地塑胶化,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二次改造,农村学校也开始进行改造。研究显示:到2016年全国小学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比例为75%,体育器材设备达标比例为80.2%。

现阶段,虽然我国城市学校的体育场地已有较大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基础薄弱,体育场地缺乏仍是城市学校的最大短板,不重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仍是主流;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就存在更大的问题,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3年共同制定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但在实际现实中,农村体育教学条件依然非常差。

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成效显著,但由于基础条件差,还存在非常大的缺口,是后继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课程体系逐渐完善(www.xing528.com)

课程体系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课程教学是实现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现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在各方面已有所改善,从体育课时量来看,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04年发布的《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增加了小学1~6年级的体育课时量,小学1~2年级每周体育与健康课程达到4课时,3~6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每周3课时,占总课时量的10%~11%;从师资力量方面来看,教师数量大大增加,教师专业能力和学历水平大幅提高,男女比例趋向平衡。截至2019年底体育教师的总量达到60万左右,其中绝大多数都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且获得体育教育相关专业的学位,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从课程教学实施方面来看,呈现出从“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内外相结合”的发展走向。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教育部也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教育部在2019年工作重点中也提到“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考核和督导评估”。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涉及内容众多、范围庞大,虽然各方面都不断趋于完善,但仍有不足,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目标的贯彻力度不够,课外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一,这些都是今后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竞赛体系逐渐形成

小学校园竞赛长期以来并不是小学体育的重点,但随着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竞赛的教育价值不断深化,学生体育竞赛在我国学校中迅速开展,各级各类竞赛正在完善中,小学体育竞赛也是重要部分之一。小学校园足球竞赛是小学校园体育竞赛的起点。

校园足球是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探路工程,竞赛是落实校园足球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过去的竞赛是少数人才能参与的运动,现在所说的竞赛是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体育育人的全面性。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正式提出在全国大力推广校园足球,校园足球在全国中小学校园如火如荼地开展;2015年制定了《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5年至今,参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的学生共计1255万人次,已形成“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地方推动、层层选拔、全国联赛”的校园足球竞赛格局,落实了教体融合的发展模式。[7]

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排头兵,在竞赛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构建了“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竞赛体系,我国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将逐步完善。随后,校园篮球、校园排球、校园武术、冰雪运动等项目会在学校陆续开展,最终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