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从中国历史演变朝代来说,川菜在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时,川菜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地界,进入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熟知。明末清初,川菜开始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晚清以后,川菜逐步形成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同列四大菜系。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汇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
川菜原料多选家常食材,宴客偶尔用山珍、江鲜,善用小煎、小炒、干煸、干烧、泡、烩等烹调技法,味型较多,以“味”闻名,富于变化,以鱼香、红油、怪味、麻辣较为突出。川菜的风格朴实而又清新,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烹饪原料十分丰富。牛、羊、猪、狗、鸡、鸭、鹅、兔,可谓六畜兴旺,笋、韭、芹、藕、菠,堪称四季常青。淡水鱼也有很多佳品,江团、岩鲤、雅鱼、长江鲟,以四川产的为珍。即便是一些干杂品,如通江、万源的银耳,宜宾、乐山、涪陵、凉山等地出产的竹荪,青川、广元等地出产的黑木耳,宜宾、万县、涪陵、达川等地出产的香菇,四川多数地方都产的魔芋,均为佼佼者。就连石耳、地耳、绿菜、侧耳根、马齿苋这些生长在田边地头、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为川菜的好材料。还有作为中药的冬虫夏草、川贝母、杜仲、天麻,亦被作为养生食疗的烹饪原料。四川及重庆地区,人们的饮食特别讲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育优良的种植调味品和生产、酿造高质量的调味品。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中坝酱油、郫县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温江独头蒜、北碚莴姜、成都二金条海椒等,都是品质优异者。与烹饪和筵宴有密切关系的川茶川酒,其优质品种亦为举世公认。著名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回锅肉、麻婆豆腐、水煮鱼、夫妻肺片等。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3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已为世人所公认。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仅辣椒与其他辣味料合用或者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椒)、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10种不同辣味。川菜常用的24种复合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www.xing528.com)
据不完全统计,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方法烹制出来的。常用的烹调技法有煎、炒、炸、爆、熘、煸、炝、烘、烤、炖、烧、煮、烩、焖、汆、烫、煨、蒸、卤、冲、拌、渍、泡、冻、生煎、小炒、干煸、干烧、鲜熘、酥炸、软、旱蒸、油淋、糟醉、炸收、锅贴等近40大类3000余种。这当中的小煎、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属于川菜独创,别具一格。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兑汁,急火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浓厚味。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之说。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5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鳜鱼、鱼香肉丝、廖排骨、怪味鸡、宫保鸡丁、五香卤排骨、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煸牛肉丝、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
川菜风味包括成都、乐山、内江、自贡及重庆等地方菜的特色,有美食先贤将川菜风味流派划分为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