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攻性特点,善于发挥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集中强大兵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辽史·兵卫志》记载,辽每南下攻宋,多在幽州北千里的鸳鸯泊点兵,取道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路入平州、幽州境。之后以幽州为大本营,发兵南下。“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军。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兵。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以议攻取。及退亦然。”“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往还,北京会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大举兴兵之外,辽国也不时在春秋两季出动骑兵袭扰北宋边地,目的是破坏农业生产,“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
在战略防御中,辽军也能后发制人,乘敌之隙,机动歼敌。这在宋初的两次幽州之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高梁河之战中,在宋军围攻幽州的情况下,辽派兵驰援,大败宋军。岐沟关之战中,辽朝一面派耶律休哥阻击袭扰,一面由萧太后和辽圣宗领兵增援,最终击败宋东路军,扭转了战局。
辽朝中期以后,随着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以及国防形势的变化,西北、西南、东边和南边的安全威胁此起彼伏,其不得不仿效中原王朝,在西北边境兴建边防备御蒙古,在东北边境修堡屯田防御高丽。这种防御战略的调整,一方面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需要统筹进攻与防御、战略重心调整等问题,辽开始面临与中原王朝相似的战略困境,在战略思想上也与中原王朝逐渐接近。(www.xing528.com)
重熙初年,辽兴宗诏问天下治道之要。萧韩家奴上书指出,国家东北、西北戍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尤其是西北建可敦城,“开境数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业日殚。警急既不能救,叛服亦复不恒。空有广地之名,而无得地之实。若贪土不已,渐至虚耗,其患有不胜言者”。他认为,“国家大敌,惟在南方”,因此,他主张调整战略布局,将西北防线向内收缩,增强东北和南部的防御,同时,对西北各部族施行羁縻之策,“叛则讨之,服则抚之”。[9]从萧韩家奴的上疏中不难看出,辽中后期安全困境日益凸显,国防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主流战略思想与中原王朝反对拓地开边、加强边防建设、实行羁縻之策等渐趋一致。不同的是,辽对于防御设施和方法的重视远不如宋,仍然试图在野战中决战取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