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边防战略中的分合问题详解

宋代边防战略中的分合问题详解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人对“分合之变”有较详细的阐发。[97]由于宋代边防战略以防御战为主,宋人论“分合”更多地集中于边防问题。北宋边防总的兵力多,部署却很分散,敌人入侵之时,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御敌,这是边防不利的重要原因。在宋仁宗时的宋夏战争中,分合问题尤为突出。欧阳修在英宗治平二年上书论西北边防,曾对庆历对夏战争加以分析,核心也是兵力分合问题。

宋代边防战略中的分合问题详解

孙子》说:“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军争篇》)又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虚实篇》)《孙膑兵法》说:“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客主人分》)分就是分散,合就是集中,分合之变,就是通过兵力调动和示形动敌等,在既定作战地点,形成我方兵力集中,敌人兵力分散的态势,从而以众击寡,避实击虚。作为兵力运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分合”与“示形动敌”“奇正”“虚实”“众寡”“强弱”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宋人对“分合之变”有较详细的阐发。何去非认为,“分合”要依众寡而定,也要视奇正而变。他说,“盖兵有众寡,势有分合,以寡而遇众,其势宜合,以众而遇众,其势宜分”,“众而恶分,则与寡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兵力寡弱也须分兵,因为“兵必出于奇而奇常在于分故也”,甚至一阵之中也有分合之变,他认为,《孙子》所言“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讲的就是阵法中的分合变化。[97]

由于宋代边防战略以防御战为主,宋人论“分合”更多地集中于边防问题。北宋边防总的兵力多,部署却很分散,敌人入侵之时,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御敌,这是边防不利的重要原因。而从某支军队具体的兵力运用来看,将领不懂分合之变,或者受制于种种客观原因,难以快速有效地分合变化,也是一个突出的弊病。在宋人的论述中,这两方面的问题有时分而论之,有时则混为一谈。

宋太宗时,尹洙论北部边防,认为幽州之战失败的原因在于“兵不分”,“兵不分”则不能相互援应、乘间夹击。他说:“原其弊,在兵不分。设兵为三,壁于争地,掎角以疑其势,设覆以待其进。边垒素固,驱民以守之,俾其兵顿坚城之下,乘间夹击,无不胜矣。盖兵不分有六弊:使敌蓄勇以待战,无他枝梧,一也;我众则士怠,二也;前世善将兵者必问几何,今以中才尽主之,三也;大众傥北,彼遂长驱无复顾忌,四也;重兵一属,根本虚弱,纤人易以干说,五也;虽委大柄,不无疑贰,复命贵臣监督,进退皆由中御,失于应变,六也。兵分则尽易其弊,是有六利也。”[98]尹洙所论为一次战争的“分合”,属于战争战略的层面,此论切中时弊,深得许多有识之士赞同。

在宋仁宗时的宋夏战争中,分合问题尤为突出。范仲淹曾指出,陕西四路之兵近三十万,却不能抵御夏军进攻,原因在于“以我分散之兵,拒彼专一之势,众寡不敌,遂及于败”[99]欧阳修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书论西北边防,曾对庆历对夏战争加以分析,核心也是兵力分合问题。他说:“臣视庆历御边之备,东起麟、府,西尽秦、陇,地长二千余里,分为路者五。而路分为州军者,又二十有四。而州军分为寨、为堡、为城者,又几二百,皆须列兵而守之。故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而贼之出也,常举其国众,合聚为一而来。是吾兵虽多,分而为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吾之寡,不得不败也。此城寨之法既不足自守矣。而五路大将所谓战兵者,分在二十四州军,欲合而出,则惧后空而无备,欲各留守备而合其余,则数少不足以出攻。此当时所以用兵累年终不能一出者,以此也。夫进不能出攻,退不足自守,是谓攻守皆无策者,往年已验之失也。”[100]欧阳修所言“兵分备寡”的情况,不仅是仁宗时对夏边防的症结,也是整个宋代边防的通病。欧阳修提出,改变这种局面的方式是进攻作战——“必用先起制人之术”“先为出攻之计策”。从用兵作战角度讲,固然有道理,事实上,范仲淹、韩琦等主持对夏战争时提出的“攻策”,主要也是要扭转分兵防守的被动局面。但是,造成“兵分备寡”的根本原因在于北宋一直奉行的消极防御战略。如果消极防御战略不调整,骑兵、后勤等问题不解决,进攻战略就不可能真正实现。(www.xing528.com)

南宋倪朴对分合的论述就杂糅了边防部署和作战两个方面,他说:“一分一合而后为变,不惟用于一阵之间为然也,散而守,合而攻,进而斗,退而处,皆不离乎此也。”又说:“战而不知分合之变,不可以战;守而不知分合之变,亦不可以守。”他指出,江淮守军“屯兵之所,地之相去远者千余里,近者数百里”,“前后不相应,表里不相关,是不知分合之变者也”,因此,他提出对守军重新部署,使其号令相通,互相援应,“势虽分而实不分,地虽远而实不远,以守则固,以攻则克”。[101]

辛弃疾对南宋边防的分析同样关注到兵力分合,他说:“臣闻用兵之道,无所不备则有所必分,知所必守则不必皆备。何则?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离屯为十,屯不过万,力寡气沮,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臣尝观两淮之战,皆以备多而力寡,兵慑而气沮,奔走于不必守之地,而婴虏人远斗之锋,故十战而九败。”因此,他主张集中兵力屯守要地,要有足够兵力与敌人互为进退。(《美芹十论·守淮》)

总之,宋人对“分合”的讨论,小到一阵,大到一战,再大到边防部署,涵盖了战略战术各个层面,看似与《孙子》等兵书所论有所不同,但仔细分析,又无不本于兵家“分合为变”的基本原则,是宋儒结合军事实际与时势对兵学概念的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