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代兵制及注释》

《历代兵制及注释》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代兵制》未见于宋代书志目录,曹叔远在《止斋文集序》中称陈氏撰有未脱稿《周汉以来兵制》,当为此书。今存本《历代兵制》共八卷,记述从周至北宋各朝兵制。除了按语,《历代兵制》中还有陈傅良的原注,用以注明材料出处、注音释义,或者做补充说明,这可能是该书最初为“未脱稿”造成的特点。《历代兵制》也持这种主张。《历代兵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

《历代兵制及注释》

《历代兵制》[23]南宋陈傅良撰。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师从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学者称止斋先生。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甲科。光宗绍熙三年(1192),除起居舍人,明年,兼权中书舍人,因数次进谏不被采纳,愤然辞官。宁宗时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不久又因“庆元党禁”而遭贬黜。从此读书讲学,不问朝政。嘉泰二年(1202)复官,进宝谟阁待制。陈傅良治学广泛,著述颇丰,除《历代兵制》外,还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止斋论祖》《永嘉八面锋》等,与史学及时政相关的有《进读艺祖皇帝实录》《皇朝大事记》《皇朝百官公卿拜罢谱》《皇朝财赋兵防志稿》《建隆编》《西汉史钞》《备边十策》等。

《历代兵制》未见于宋代书志目录,曹叔远在《止斋文集序》中称陈氏撰有未脱稿《周汉以来兵制》,当为此书。今存本《历代兵制》共八卷,记述从周至北宋各朝兵制。卷一为周、春秋、秦,卷二为西汉、王莽东汉,卷三为三国(后附《八阵图赞并序》)、两晋,卷四为南朝,卷五为北朝、隋,卷六为唐,卷七为五代,卷八为宋。《四库全书》在《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中收录《历代兵制》,并对其中第八卷宋代部分大加褒扬,认为这部分记述尤为详尽,是陈傅良“切于实务”的表现。[24]但是,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部分内容并非陈傅良亲撰,而是取自王铚《枢廷备检》的序文。[25]据王铚之子王明清《挥麈录》记载:建炎四年(1130),王铚奉命编修《祖宗兵制》,高宗“连夕观之”,称其甚佳,赐名《枢廷备检》。原书二百卷,元时佚失,《挥麈录》尚保留其序言,以之与今本《历代兵制》卷八相对照,除有少量文字删改外,二者基本相同。很可能是后人在整理刊行《周汉以来兵制》之时,取《枢廷备检》之序增入的。

《历代兵制》的编纂体例是,先纂集史料,叙述各个时代兵制的内容、特点、发展沿革,然后以按语形式评价其利弊得失,或引用前人观点,予以辩证。如卷一,第一段叙述西周兵役制,然后用一段按语讨论此期兵制的问题。有时则连用数段按语,如卷二,记述西汉兵制情况后,用了三段按语讨论将无重权、西汉兵制优长以及南北军等三个问题。除了按语,《历代兵制》中还有陈傅良的原注,用以注明材料出处、注音释义,或者做补充说明,这可能是该书最初为“未脱稿”造成的特点。

陈傅良作为永嘉学派的重要人物,将永嘉学派注重实学的传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叶適评价说,永嘉之学“至陈君举尤号精密,民病某政,国厌某法,铢称镒数,各到根穴,而后知古人之治可措于今人之治矣”[26]。《历代兵制》就是陈傅良“经世致用”之学的重要体现,目的在于以史为鉴,有助于“今人之治”。《四库全书总目》尽管未能甄别出书中羼入部分,但对于陈氏撰著《历代兵制》动机的评价仍是准确的:“盖傅良当南宋之时,目睹主弱兵骄之害,故著为是书,追言致弊之本,可谓切于时务者矣。”[27]

从《历代兵制》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陈傅良的兵制思想。

一、关注兵制与历代政权存亡的关系。陈傅良研究兵制的着眼点,在于分析其利弊得失,总结历史教训,在记述每一时代兵制时,他都会论及兵制对于政权的影响。如他评论东汉兵制说:“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故夫汉之祸,光武之销兵为之也。”对于西汉兵制,他认为兵制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国有常备而无聚食之费”,“终汉之世,上无叛将,下无骄兵”。隋朝之兴,陈傅良认为“皆府兵之政”,隋之灭亡,则因隋炀帝不行府兵制,“所取之兵,皆非府卫之制”。《历代兵制》探究兵制与政权兴亡的关系固然可取,但是,政权兴亡绝非一个因素所能决定的,正如岑仲勉先生所说:“国家的兴亡夹杂着许多原因,专注重兵制之好歹,未免呆板地看问题。”[28](www.xing528.com)

二、主张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宋代实行募兵制,对于军事上的积弱,文臣士大夫多从军制上加以检讨。主流观点认为,恢复历史上兵农合一之制是强兵的必由之路。《历代兵制》也持这种主张。陈傅良对于西周的六乡六遂出兵之法、西汉的征兵制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唐代府兵制更是赞赏有加,引《新唐书·兵志》之说:“府兵之制,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认为,“自井田不复,兵制之善,莫出于此”。对于唐末府兵制的废弛,他深感遗憾,多次感叹:“惜乎,后人之不能遵也。”“岂立法之初有不善也!其节目次第,非可预为之图,亦在夫继之者有以维持而润色也。”尽管该书第八卷宋代部分并非陈傅良所撰,但他对于宋代募兵制的意见已经十分明显了。

三、主张“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兵权的分配和制衡,是历代兵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军队和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陈傅良主张“兵无专主,将无重权”。他说:“三代而上,兵权散主。有扈之师,六事咸在;牧野之战,三卿同出。……而二三大臣参互职掌。至于皇父整师,尹氏播令,程父出征,则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大略可考。是以兵满天下,居然无患。”他认为,“兵无专主,将无重权”是西周维护统治的关键,而春秋战国的混战则由于“兵多常聚,帅多世守”。他赞赏汉、唐的兵农合一制,也是因为西汉“因军设屯,事已则罢”,而唐代府兵散在军府,有事则朝廷命将,事毕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兵无专主,则将领与士兵不能固结;将无重权,则将领无法拥兵作乱。宋代军制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通过分散将领的军权,达到中央军事集权的目的。

四、主张居重驭轻。中央与地方军队的关系是陈傅良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他指出,“兵之所在,权实归之,是以在外则外重,在内则内重”,“外内轻重,群系于兵”。所谓居重驭轻,就是要保证中央军力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维护政权的集中统一。首先,要在兵力部署上“壮根本而严卫翼”,保持中央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唐初关中之兵重于天下,宋代内外相制,保持京畿与地方兵力的平衡,都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其次,居重驭轻也与“兵无专主,将无重权”密切相关,后者是保证前者能够实现的前提。

《历代兵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兵制通史,对西周至宋以前的兵制史加以系统梳理,分析其利弊得失,将兵制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与成书于此前的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约成书于同时的钱文子《补汉兵志》,此后撰成的章如愚《山堂考索·兵制》、王应麟《玉海·兵制》等一道,形成了中国古代兵制研究的小高峰。《历代兵制》展现出的陈傅良的兵学思想,对于研究永嘉学派及南宋兵学思想也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