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研究评论:《酌古论》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研究评论:《酌古论》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道五年,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酌古论》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评论。命之曰《酌古论》。陈亮在《酌古论》中共论及十九位历史人物:汉光武帝、刘备、曹操、孙权、苻坚、韩信、薛公、邓禹、马援、诸葛亮、吕蒙、邓艾、羊祜、崔浩、李靖、封常清、马燧、李愬、桑维翰。《酌古论》第一篇为《光武》,开篇曰:“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酌古论》讲成功的战略,也讲有缺憾或者失败的战略。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研究评论:《酌古论》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原名汝能,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自称“十八九岁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90]。隆兴议和,他以解头荐,但未中礼部试。乾道五年(1169),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此后多次上书,论恢复大计,孝宗震动,欲予重用,但受到朝臣排挤,两度被罗织罪名入狱。绍熙四年(1193),再应进士举,光宗擢为第一,未及用而卒。著有《龙川文集》三十卷、《龙川词》一卷、《补遗》一卷。

《酌古论》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评论。陈亮作此书时正值青年,议论纵横,挥斥方遒,他在自序中坦陈,自己关注的重点在“伯王大略,兵机利害”。他说: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及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91]

陈亮认为,文武分途是后世的畛域之见,文人当有经世之才,武将当有料敌之智,二者在才智上是一样的。他所谓的“伯王大略,兵机利害”,既不是剑楯之事,也非铅椠之业,而是文武合一的产物。陈亮的这一立场与何去非一样,都有别于宋代主流论兵文人,因而,他们的兵学论著也较其他文人论兵之作更为深入、中肯。

陈亮在《酌古论》中共论及十九位历史人物:汉光武帝刘备曹操孙权、苻坚、韩信、薛公、邓禹、马援、诸葛亮、吕蒙、邓艾、羊祜、崔浩、李靖封常清、马燧、李愬、桑维翰。这些人中,苻坚以上为君主,韩信以下为功臣策士。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用兵得失的分析,陈亮提炼出了关于“伯王大略,兵机利害”的规律性认识,“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这些篇章所论为“古”,但又无一处不着眼于“今”,流露出强烈的以古鉴今的旨趣。

《酌古论》第一篇为《光武》,开篇曰:“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结合南宋立国的历史背景,选取东汉光武帝开篇显然是有寓意的。光武中兴,一般人认为,原因在于“光武料敌明,遇敌勇,豁达大度,善御诸将”,陈亮却认为,这只是光武中兴之一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光武帝“有一定之略”:光武帝在昆阳之战后,将战略重心放在经营河北上,而不是按照常情,西取关辅以制天下。陈亮认为,光武帝这一战略十分英明:经略河北,可以取河内之地为根本,阻隔陇西隗嚣、巴蜀公孙述,也可以避免与山东赤眉过早正面交锋;待河北迅速平定,使邓禹、冯异相继入关,攻破兵锋已挫的赤眉军,又以耿弇平定齐地;待长安洛阳巩固,命将讨平隗嚣、公孙述,最终统一天下。整个战略筹划“致之有术,取之有方,成之有次第”,“有一定之略,而后有一定之功”。相反,如果光武帝先据关辅之地,就会与隗嚣、公孙述、赤眉等混战,“燕赵未可以卒平,关辅未可以卒守,河北河内未可以卒保”,天下纷纷,不知何时才能统一。若采取这一错误战略,光武帝“料敌明,遇敌勇,豁达大度,善御诸将”等优点也就没有用了。

陈亮还指出,汉光武帝善于“服群叛,驱英豪”,甚至超过汉高祖刘邦,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降服铜马贼之后,封其渠帅,单骑按行,示以赤心,使降者悉服,诸将安心。二是冯异镇守关中,有人说他威权太重,恐有异志,光武帝不但不信,而且将那些章奏交给冯异,以示对他的信任。通过对光武帝这些行事特点的分析,陈亮得出结论说:“天下之事,未尝无奇术,而人不能发之,光武发高帝之所未能为,而中兴之功远过古人者,虽天命,抑人谋也。”

《酌古论》讲成功的战略,也讲有缺憾或者失败的战略。《曹公》篇的分析较有代表性。陈亮在开篇首先提出了两个“术”的概念。他说:“善图天下者无坚敌,岂敌之皆不足破哉!得其术而已矣。夫运奇谋,出奇兵,决机于两阵之间,世之所谓术也。此其为术,犹有所穷。而审敌情,料敌势,观天下之利害,识进取之缓急,彼可以先,此可以后,次第收之,而无一不酬其意,而后可与言术矣。”“运奇谋,出奇兵,决机于两阵之间”,是世人通常所讲的“术”,但是,这个“术”服从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术”,那就是“审敌情,料敌势,观天下之利害,识进取之缓急,彼可以先,此可以后,次第收之,而无一不酬其意,而后可与言术矣”。这两个“术”,约略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讲的战略与战术。战略得当,即使局部有所失,也不影响全局;战略不得当,即便胜多败少,最终结果也不会好。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

陈亮指出,“夫所谓术者,当审敌之强弱难易而为之先后”,也就是说,战略决策的关键是形势判断,要根据敌人的强弱决定进攻的先后之序。他认为曹操平定北方时处理得很好,但平定北方后的战略则“得此失彼,虽能雄强于一时,卒不能混天下于一统”。他详细分析当时形势,指出曹操战略上的失误之处,主要是处理马超问题不当,致使侧后受到牵制,且未以汉中蜀地为重点而是南征荆州。陈亮提出了招抚马超—讨伐张鲁—平定蜀地—攻占荆州—平定江东的战略构想。其理论支撑有两个,一是对难易先后的不同理解,他说:“彼荀彧智谋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徒见荆州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荆州,责贡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争者以饵敌,而从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二是对蜀、吴的战略分析,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盖蜀汉者,天下之右臂也;江东者,天下之左臂也。安有人断其右臂,而左臂能全乎!不知断其一臂而从其中以冲之,则两臂俱奋矣。此曹公所以南失荆,西失蜀,而孙刘争雄,天下分裂。”也就是说,曹操的战略失误是南征荆州,导致吴蜀结盟。陈亮最后总结说:“盖其失止于留马超,取荆州,而患之不可支卒至于此。故夫取天下之大计,不可以不先定也。……公巧于战斗而不能尽知天下之大计,故至此而失,亦卒无有以告之者,悲夫!”(《曹公》)

《酌古论》中的每一篇都是观点新颖的史论,同时也是角度独特的兵论。如评刘备,因关羽之死而伐吴,是忘大义而逞私忿;孙权遣使求和而不许,是怒敌;平地立营而无他奇变,是轻敌,“怒敌者危,轻敌者败”,丧师为必然。(《刘备》)又如,评孙权,能不惑流议,与刘备协力抗曹,其成功并非出于侥幸;曹丕称帝后,屈己称臣,也有深谋。(《孙权》)又如,论韩信,提出“常以多算胜少算,而未尝幸人之无算也”(《韩信》);论邓禹,强调“善用兵者,识用不用之宜,而后能以全争于天下”(《邓禹》)。在唐代名将之中,陈亮选取了李靖、封常清、马燧、李愬四人,他认为李靖是天下奇才,善用奇兵,“自汉以来,识奇正之用者,孔明与靖而已”(《李靖》)。封常清轻敌偾事,以不教之兵当方锐之贼,河阳一失,使战局陷入被动。(《封常清》)马燧不能“因危而设奇,扼要害,张形势,以破敌人之交”,致使藩镇坐大。(《马燧》)李愬驭将有术,用三降将擒吴元济,临事制机颇合古英豪之术。(《李愬》)如此等等,都是通过对“伯王大略,兵机利害”的分析,总结历史上重大军事问题的经验教训,以资当世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陈亮的《酌古论》《中兴论》构成了一个系统,《酌古论》探讨历史,《中兴论》针对现实,二者相须为用。

【注释】

[1]许保林:《中国兵书通览》,第53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四,庆历三年十月乙卯。

[3]孙抃:《丁文简公度崇儒之碑》,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史》卷二百九十二《丁度传》。

[4]张其凡:《〈武经总要〉编纂时间考》,《军事史林》1990年第6期。

[5]《武经总要》成书时为四十卷,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四十卷本、四十三卷本两种版本,本书所列篇目据《中国兵书集成》本,故采四十三卷之说。

[6]《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六《边防叙》。

[7]《武经总要后跋》。

[8]《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九《武经总要》提要。

[9]《跋武经总要》,《嘉定钱大昕全集》(增订本)第九册,《潜研堂文集》卷三十。

[10]“常”,原文作“当”,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文意校改。

[11]王兆春:《中国火器史》第一章《火药的发明和初级火器的创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一,熙宁五年十二月乙亥朔。

[13]《学校贡举私议》,《晦庵集》卷六十九。

[14]《宋史》卷四百四十一《文苑三·黄夷简传》。

[15]参见胡道静:《沈括军事思想探源——论沈括与其舅父许洞的师承关系》,《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

[16]《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九《虎钤经》提要。

[17]《荐布衣苏洵状》,《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十。

[18]《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五。

[19]《权书引》,《嘉祐集》卷二。

[20]参见魏鸿《〈权书〉与〈孙子兵法〉异同探论》,《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1]《孙子后序》,《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二。

[22]《孙武论上》,《苏轼文集》卷三。

[23]《孙武论下》,《苏轼文集》卷三。

[24]华岳撰,马君骅点校:《翠微南征录北征录合集》,黄山书社,1993年。本书所引《翠微先生南征录》《翠微先生北征录》均出自该本。

[25]《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忠义十·华岳传》。

[26]《开禧元年四月二十七日上皇帝书》,《翠微南征录》卷一;参见《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忠义十·华岳传》。

[27]参见该书《平戎十策·御骑、陷骑》《治安药石·破敌长技·陷骑》。

[28]《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本书所引《行军须知》均出自该本。

[29]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兵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0]王若昭:《〈行军须知〉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31]《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五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88年。本书所引《百战奇法》均出自该本。

[32]郝兆矩:《刘基军事思想述评》,《浙江学刊》1984年第2期;刘基撰,姚炜译注:《百战奇略·说明》,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33]周大海:《〈百战奇略〉辨伪》,《浙江学刊》1985年第5期。

[34]张文才:《〈百战奇略〉不是明代刘基的著作——兼与姚炜先生等商榷》,《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35]《宋史》卷四百二十五《谢枋得传》。

[36]王鸣鹤编:《辑百战说》,《登坛必究》卷二十,《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二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0年。

[37]《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文苑五·梅尧臣传》。

[38]《送梅圣俞序》,《公是集》卷三十五。

[39]《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九。

[40]梅尧臣:《依韵和李君读余注孙子》,《宛陵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孙子后序》,《欧阳修全集》卷四十二。(www.xing528.com)

[42]《圣俞会饮》,《欧阳修全集》卷一。

[43]《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

[44]《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类·春秋皇纲论》。按:该书误“皙”为“哲”。

[45]《玉海》卷四十。

[46]《全宋文》卷五千一百五十八。

[47]《临川文集》卷十一。

[48]《临川文集》卷十九。

[49]《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50]《临川文集》卷六。

[51]《容斋随笔·三笔》卷十二,“侍从两制”条。

[52]韩维:《和微之》,《南阳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王皙可知卫州》,《东坡全集》卷一百六。

[5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九,元祐元年十月丙戌。

[5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十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寅。

[5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三十,元祐四年七月辛巳。

[57]《南阳集》卷十二。

[58]陶宗仪:《说郛》卷四十三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参见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朱彝尊:《经义考》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送程公辟得谢归姑苏》,《临川文集》卷十七。

[61]《王微之龙图挽词二首》,《南阳集》卷十二。

[62]《予会宾答微之惠诗》,《南阳集》卷十一。

[63]按:王皙出守汝州具体时间不详,刘挚《忠肃集》卷十九有《九月十日赵韩王园同舍饯送王微之皙出守汝州即席次其韵二首》及《重送微之二首》,诗中有“旧德如公更几人”“春秋坠学应犹在,闻说新书胜玉杯”诸句,是则王皙知汝州当在晚年,其时又有新的《春秋》学著作问世。

[64]《汝州王学士射弓行》,《济南集》卷三。

[65]参见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3页;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395页。

[66]参见谢祥皓:《〈孙子十家注〉考辨》,《管子学刊》1996年第1期。

[67]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杨丙安:《宋本〈十一家注〉及其流变》,《孙子新探——中外学者论孙子》,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

[69]按:褚良才先生也注意到这一点,称何氏注重串解篇意章旨,“跳出前注多囿于训释字词之窠臼”,参见褚良才:《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汇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第30卷第4期。

[70]洪皓(1088—1155),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字光弼,二十八岁登进士第,任宁海县主簿、秀州司录等职。建炎三年(1129),拜为大金通问使,并连升五级,擢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至金后,羁留不遣。绍兴十二年(1142),金主生子大赦,不久被放归。其子三人——洪适、洪遵、洪迈均中进士,有“三洪文名满天下”之誉。《宋史》皆有传。

[71]洪皓:《鄱阳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2]《十七史百将传序》,《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九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1年。

[73]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二,宣和二年十月己巳,中华书局,2004年。

[75]按:褚良才《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汇考》统计,张注引战例一百八十一例,可能是将重复者合并计算。

[76]《十七史百将传序》。

[77]于汝波主编:《孙子学文献提要》,第33—34页。

[78]《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八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本书所引《施氏七书讲义》均出自该本。

[79]参见李零:《现存宋代〈孙子〉版本的形成及其优劣》,《〈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杨丙安、陈彭:《〈孙子〉书两大传本系统源流考》,《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

[80]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1]《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六。

[82]《淳熙三山志》卷三十。

[83]《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八之五。

[84]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中华书局,2000年。

[85]《淳熙三山志》卷三十。

[86]金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9)设立武举,至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趋于完善,以《孙子》《吴子》等兵书大义为考试内容。参见《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一》。

[87]《十七史百将传序》。

[88]《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六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本书所引《何博士备论》均出自该本。

[89]《举何去非换文资状》,《东坡全集》卷五十五。

[90]《中兴论跋》,《陈亮集》(增订本)卷二。

[91]《酌古论序》,《陈亮集》(增订本)卷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