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产生了一批新的兵书。从书目著录及现存兵书来看,南宋的兵书种类很多,如,兵法类:佚名《百战奇法》、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等等;将传类:张文伯《百将新书》、章颖《四将传》,等等;军史评议类:綦崇礼《兵筹类要》、戴溪《将鉴论断》(又名《历代将鉴博议》)、李舜臣《江东十鉴》、陈亮《酌古论》,等等;兵制类:陈傅良《历代兵制》;城守类:陈规《守城录》、刘荀《建炎德安守御录》,等等;兵要地理类:陈武《江东地利论》,陈克、吴若《东南防守利便》,江默《边防控厄形势图论》,等等。这些兵书是兵学与史学、地理学、典制学等结合的产物,大多是文人士大夫研讨兵学之作。
从著作体例上看,南宋兵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继承北宋兵书类型并有所发展之作,另一种则是带有很大创新性的新型兵书。无论哪种情形,这些兵书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展了兵学,成为南宋兵学的重要载体。
一是对北宋兵书的继承和发展。南宋兵学的发展表现出对北宋明显的继承性,这一点主要反映在兵书撰著体例的沿袭上。如,綦崇礼作《兵筹类要》明显受到《十七史百将传》的启发和影响。又如,戴溪《将鉴论断》以将领评论为主,在形式、内容上都对《何博士备论》有所继承。再如,陈亮《酌古论》论述古人成败之迹,在体裁和内容上均与《何博士备论》相近,等等。
但是,南宋的这些兵书并非完全模仿北宋,而是有较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体例有所不同。如《兵筹类要》,虽仿《十七史百将传》立意,但在内容安排上并非如《十七史百将传》以将领传记为中心,而是按内容分为若干门(篇),如《镇静篇》《器识篇》等,每篇之中首论该篇主旨,继而扼要辑录相关史料,间引兵书理论作评,末尾则以“论曰”形式进一步阐明观点。这种体例突出“主题”,显然较《十七史百将传》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将鉴论断》则于每将标目之下有一句总评,如评孙武“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评田穰苴“假权变守经常”等,这一点也与《何博士备论》有所差别。(www.xing528.com)
其次,内容上也有发展变化。例如,张预《十七史百将传》一以《孙子》为断,完全是以史实与《孙子》相印证。《兵筹类要》则不然,它虽然也以《孙子》为主要依据,在现存篇章中,以“臣读《孙子》曰”形式引《孙子》语录二十则,其他暗引、阐发《孙子》思想之处亦有很多,但《孙子》之外,《吴子》《六韬》等兵书以及儒家经传都是重要的取材来源,在思想上显然较《十七史百将传》更加丰富、多元。又如,同为评述战史的著作,《将鉴论断》虽然肯定《孙子》为兵学著作中的“善之善者”(卷一,《孙武》),但在“武经七书”之中,它更推崇《六韬》《司马法》《三略》,尤以《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卷七,《檀道济》),且其论将完全以儒家“仁”“义”“忠”“循谨”“谦退”等为准的,对将领战略战术的评述倒成为次要内容,这一点与《何博士备论》的取向有着明显不同。陈亮《酌古论》重在论述“伯王大略,兵机利害”,在对兵学思想的阐释和运用方面较《何博士备论》更进一步。
二是一些新型兵书应运而生。南宋时期,军事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刺激了兵学理论的更生,产生了一些新的兵书类型,这些兵书体例、内容各异。如第一部城防类兵书——陈规《守城录》,第一部军事制度史专著——陈傅良《历代兵制》,第一部阐述兵学范畴的兵书——无名氏《百战奇法》,以及兵学专门家的代表作——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等等。这些兵书体例各异,内容丰富,开辟了兵学研究的一些新路向,如对兵学范畴的总结和归纳,对冷热兵器并用条件下城防战法的总结,对兵家专门之学的继承和发展,等等。它们不但对当时的军事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兵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