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的背景知识、技能不同,思维的特点也有所差异。教学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按照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以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太容易的活动任务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挑战性,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难的任务,超过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范围,也会造成学生难以完成研究任务而对探究活动产生畏惧心理。只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探究。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安排一个循序渐进的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窄到宽地逐渐提升。例如科学过程技能的训练,在低年级先安排一些要求较低的最基本的活动,如观察、测量、计算等,随着基本技能的掌握,再陆续安排解读实验数据、推理、建立模型等综合性、认知能力要求较高的技能训练。即使是训练同一类科学方法或探究技能的活动,在不同年龄阶段,也应在活动内容、问题难度、思维力度、操作水平上不断提高要求。
准确选择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掌握好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其次是要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难度、要求有明确的认识。要在《标准》或某一本教材中做到这两点都存在相当的难度,这是因为:(1)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显著,很难有一本教材能够适应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条件;(2)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难保证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能够对全班同学都合适。因此,生物教师根据本地区情况和学生发展特点来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或对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设计进行修改,才会使探究性学习更加有效。(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