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我有个朋友在购物时有个习惯,总喜欢买同类商品中价位最高的,他一直认为价格越贵的东西质量就越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Leon解疑:人们在对物品的质量拿捏不准时,价格本身成了质量的评判标准。人们会受到“一分钱一分货”的评判标准影响,因此,人们通常就把这条规则提炼成了“价格贵=东西好”。不过有时候这一公式只是商家的一种策略而已!
一般来说,大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商品的价格都会随着价值的增加而提高,价格越贵,质量就越好,价值就越高。所以,当人们在进行购物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买质量好、价值高的商品,这就自然地运用了“昂贵等于优质”这种思维定式去判断商品的价值。
李洁在旅游景点附近开了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在旅游旺季时,她进了一批玛瑙石珠宝,价位适中,虽然商店里顾客盈门,生意也还算不错,可是那批玛瑙石珠宝却不受顾客的欢迎,销量一直不好。李洁想了各种方法来吸引顾客对这些玛瑙石的注意,例如,让店员对它们进行大力推介,将它们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希望它们能够畅销,但是都收效甚微。
后来,李洁因家中有事要离开景区几天,临走时她给店员留了一个便条,告诉店员将那批玛瑙石珠宝以1/2的价格处理掉。因字迹潦草,店员误将便条上的“1/2”错看成了2。出乎意料的是,提价后的玛瑙石珠宝反而深受顾客的欢迎,很快这批以前积压的玛瑙石珠宝便全部卖完了。
几天后,李洁办完事情回来,看到那批玛瑙石珠宝全部售完,非常开心。不过,当她得知那批玛瑙石珠宝是以比原价高两倍价格售出的,她完全震惊了!她怎么也想不通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这些顾客大多是生活富裕的度假客,对玛瑙石没有什么了解,他们用一套标准原则来指导自己买东西,即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因此,这些想买到好珠宝的顾客,在看到玛瑙石珠宝昂贵的价格之后,便认为这些珠宝值得拥有。绿宝石在渴望质量的买家中销量激增,正是价格暴涨这一因素带来的。
我们对药物疗效的评价也经常是这样。比如,有两种中性药物,它们不会起到止痛的效果。我们告知服用第一种药剂的病人这是刚上市的新药,对缓解疼痛有很好的效果,价格是每盒60元。有87%的服用者说自己的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我们告知服用第二种药剂的病人这是缓解疼痛的药,价格是每盒10元,结果只有50%的服用者说疼痛有所缓解。
有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找来10个人(非品酒专家)去品尝5种红酒,品尝完后对红酒做出评价。研究人员将这些红酒分别贴上不同的价位标签:50元、80元、100元、120元、150元。品尝完之后,价格高的红酒更受人们的喜欢。(www.xing528.com)
实际上,150元的红酒出现了两次:一次标价150元,一次标价50元;120元的红酒也出现了两次:一次标价120元,一次标价80元。可是这10个人都没有能够品尝出来,大家都认为标价高的最好喝。
许多研究表明,有些人在对物品的质量拿捏不准时,经常会使用这一范式。价格本身成了质量的评判标准。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因此,人们通常就把这条规则提炼成了“价格贵=东西好”。这一公式向来是管用的,因为一般而言,物品价值高,价格也会涨;较高的价格通常反映了较好的质量。
当人们在进行消费行为的时候,发现自己想要质量好的物品,但对物品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便很自然地用上了价格这个一贯准绳。
事实上,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在大部分人类活动中相当普遍,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将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辨识出来、分析出来。因此,我们会频繁地利用我们的范式或首选经验,根据少数关键特征把事情分类,一碰到这样那样的触发特征,就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
有些时候,它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方式。但是,有些时候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并不适合所处的情境,因为即便是最准确的范式和触发特征都不可能每次都管用。因此,在进行消费时,一定要理性消费,不要被商品的价格给“忽悠”了。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便宜的也不一定是质量差的,关键是适合自己。
温馨提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物时一定不要被商品的价格迷惑了双眼,价格贵的,质量不一定是最靠谱的,货真价实、实用、适合自己的商品就是好商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